黎端宸(1875~1940)又名焕然,番禺市桥东涌路黎姓人,是广东医学求益社第四期社员。该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中国近代最早的中医学术团体,后改组为广州医学卫生社。对广州以至广东的中医学术的发展提高起过重大的促进作用,上世纪三十年代广州很多名中医如黄焯南、罗积庭、陈月樵、鞠日华、吕安卿与黎端宸均出自该社。
民国年间黎氏曾在市桥慈善机构考取优等医生,后旅寓香港悬壶济世。他医学湛深、医德高尚,常赠医施药,惠及乡亲。常说:“不作良相,当为良医。”在实践中,他验证了很多中医理论,熟读《神农草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传统医书。尤其擅于辨症用药。他常说,用药如用兵,贵精不贵多。有一年,他清明回乡祭祖,有族中兄弟黎××长患
失眠,精神萎靡,求治于他。黎氏只开了“
栀子、豆豉”两味很普通的中药,嘱咐煎水服用,不日果愈。人问之医理。他说:“医者,意也。人之失眠,乃
心肾不交所至。栀子形似人心,豆豉酷如肾状,中医有五行相克,阴阳调和,以形补形之说。药之妙用,全乎一心。”可见其用药之精妙。
上世纪初,医学还不算昌明,当时患肺病几乎判为“绝症”。他悉心钻研病理与用药,研制一种以中药“
白芨”与另一种中药(忘记名称)为主的专治肺病的丹丸,在港甚为流行,治愈过不少肺病的患者。据他的长孙黎博也称:“祖父殁后几十年,他在大埠轮船上,发现还有人把假冒黎端宸专治肺病的丹丸向旅客推销。”由此可见黎端宸擅治肺病影响的深远。
由于黎端宸在港医名日起,在群众的推荐下受聘于香港东华三院,当了几十年中医首席医生,每天前来看病者众,门庭若市。中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电影明星“蝴蝶”避乱香港,也常着意找他看病。他甚至当起当时港中足球明星的医事顾问。
最有意思的两件事:一、香港自
鸦片战争沦为英国租借地后,英夷素瞧不起中医,认为中医治病不科学,当时港府曾有规定,凡在港旅居或工作的英籍人,有病不准请中医治疗。一次,有个颇有身份的英籍富商,肺病久治不愈,西医遍治罔效,无奈,经人推荐找黎端宸治疗。黎氏教以用
糯米粥送服他秘制的专治肺病丹丸,辅以汤药,经两个疗程,果药到病除。自始,这位英籍商人视黎氏如“神”!问何以答谢?黎说:“最好的报答,莫如在港中各大报纸,头版头条登载你的肺病,是由中国传统儒医黎端宸治愈的便足够了。”英商应诺。由是黎端宸之医名在港中妇孺皆知,成为在港英籍人的健康保护神。二、他去世时治丧情况轰动一方,万人空巷,围观如堵,花圈挽联如林,社会名流云集,中外宾朋俱齐,送丧车队排起长龙,加上数百人涌动的队伍,浩浩荡荡,由于香港马路不宽,一时竟成交通堵塞,招致警方干预,后经各界代表言情磋商,警方亦乐意协作,维护交通秩序。直至黎端宸去世后,他在东华三院医席的名字仍悬挂了多年。由此可见,黎端宸在港医术的名望得到官方、民意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