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甘草干姜汤证、
芍药甘草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原文:29:伤寒脉浮,
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
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
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像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像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
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而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首先,认可30条非伪。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此桂枝是否即指
桂枝汤?病形像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30条告诉你用的是桂枝加附子汤。亡阳的原因不是附子温经,而是附子温经,助桂枝过度发汗而汗出过多亡阳。如此分析则可以看出29条误治的结果是误用桂枝加附子汤所导致的。而且主要原因是附子温经增加了桂枝的发汗作用,所以言亡阳故也,责在附子。显然,29条似乎具有与20条相同的阳虚见证,但病的本质不同,加用附子是误治。至少除了阳虚,还有其他见证。
桂枝加附子汤是四肢微急,而29条但言脚挛急。包括30条所言,皆是两胫,脚。证像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所谓增剧,当知原有症状有不同程度增加。所此处脚挛急症状加剧而厥,应仍但指脚。29条若厥愈足温者30条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此明确告知寒在下焦。而且寒加重是因为汗出过多损伤阳气所致。其原因却是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用附子反未能如阳虚漏汗证助桂令汗止。
桂枝加附子汤漏汗不止,小便难,是否因阴液损伤而导致?阳虚所漏之汗,虽为阳性体液,漏而不止当然能是整体体液不足,但与阴液损伤无关。想桂枝汤自汗出,也是用同等芍药,今漏汗损液如此,亦未加芍,当知阴液未损。温阳固表止汗则体液得以回复则病愈。既无阴液之损,何来四肢微急因阴液亏损不利关节之说?结合2930条来看,四肢微急仍当为阳虚不能温煦营阴,营阴郁滞而导致关节不利。29条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30条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而乃胫伸。明确言足温是问题的根本和前提,卫阳温煦营阴之后,才能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29条之所以不能用桂枝加附子汤,关键是20条是全身上下皆有寒,故言四肢微急,而29条在于寒在下,故言脚挛急。小便数是下焦阳虚,膀胱气化不利点滴而出,其每次小便的量必不为多。小便数微恶寒脚挛急可知里阳虚,虚在下。心烦为何?29条加剧了症状是咽中干,烦躁吐逆,当知心烦为寒水之气上凌于心所致,所以心烦。因下焦阳气更虚,不但使津液不能得到气化而上承咽喉,还使下焦寒水之气进一步上凌心而烦躁。损伤脾阳和射肺而吐逆。误治到此地步,甘草干姜汤之选,当无疑义。
甘草干姜汤之后,有三个若。三个若的理解应当并列接在用甘草干姜汤后。30条是用来解释29条的,所以其言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是笼统说法而不是同时见证,意思是误治后出现这些症状。具体先后次序仍以29条为依据。第一个若,是服甘草干姜汤后厥愈足温而脚仍不伸用芍药甘草伸之的情况。第二个若是如果甘草干姜汤温补中焦过头了,引起胃气不和,或也可视为邪气从脾脏还出胃腑了,所以用调胃承气汤微下而止谵语。第三个若,是用甘草干姜汤救治后,虽然第一步误治是加剧了各种症状,但还能见到29条的初始证,且并未因用甘草干姜而有所改善,一者说明甘草干姜汤药力不够,不足以复其阳,则阳虚本重,二者如又发汗,复加烧针,则阳气更虚,导致四逆汤证。
以上分析得出结论,20条桂枝加附子汤所治,非阴阳两虚证。是阳虚漏汗,并无阴液损伤,所以但加附子,固阳止汗津液自回而不益阴。
29条是
上热下寒,兼有表证。阳虚在下,浮热在上。一般认为,烦躁多属热证,但伤寒论中因阳虚而烦者,不惟一处。因寒于下,热浮上,所以阳虚不能峻补。所以不得用附子。但若阳虚程度已达到四逆程度,则当用附子回阳救逆,不在话下。29条第一次误治后用甘草干姜汤即表明29条阳虚程度当然不甚,所以附子不用。在有阳浮于上的时候用附子峻补,反能促使已经浮越之阳外散,今29条有脉浮,自汗出,表证未解,通道敞开,所以言附子温经,增桂令汗出,亡阳故也,即是此理。附子非但不温阳,反逼迫浮越之阳通过表邪开泄之通道而外散,使阳更虚。附子之误,已然得解。便是桂枝,本有收敛浮越阳气之能,用之也不宜大量。
29条究竟该用何方来治。我试着说一个:能否用桂枝甘
草龙骨
牡蛎汤?。因为我在复习过程中解释此方时,一直认为有下焦寒水之气上凌于心的观点。29条用附子不能,用桂枝汤不能,用桂枝加附子汤不能,起手甘草干姜汤不能,又有阳虚致烦,又分析出是下寒上热,里寒于下,阳气浮越于上,又有表邪未解。得出少用桂枝加甘草
龙骨牡蛎,即桂甘龙牡汤为治。
还有一个有趣的:甘草干姜汤是二逆汤? 治寒厥从脚起?且以温脾肺之阳而化下焦水寒之气?又肾着汤用甘草干姜苓术,是否可见一斑?如加手足之寒厥,则加附子成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