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wei 2006-05-17 14:46
赵洪钧关于“火神”的见解
知道“火神”这个帖子是因为碰到下面这样一个病人。
患者,男,55岁,2005年12月30日初诊。
患者的西医诊断明确——右肺中心型
肺癌。但是,一般情况还相当好,症状只是不严重的
咳嗽和吐过少量的血。他是一位搞内装修的小包工头儿,还在跟班赶工程。当然,重体力劳动他已经力不从心。外表完全不像病人,脉象和舌象也看不出明显的寒热虚实。西医诊断他还不知道——医生和家属不愿意告诉他。这也是诊断明确了近一个月,为什么他还没有休息。自然是正在治疗,中西医都用过。西医也不是按癌瘤治的,找的中医据说是一位名医。只是服中药3天自觉食欲大减,于是辗转来找我。他带着哪位名医开的一副药。
这副药很奇怪,
附子是单包着的,剂量大约300克。其它可以认出的有干
姜大约100克,
桂枝30克左右等。总之是超大剂量的大热之剂。
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问消息
灵通的朋友——代肖言。
他说:不止一家与中医有关的论坛上出现一个“火神”帖子。其中提倡用上述大热药,而且常常用很大的量。此帖很受欢迎,差不多是点击次数最多的。朋友转来部分网上资料,我才知道原来如此。
举这个例子不是说“火神”的做法不可取,而是提醒朋友们注意矫枉过正。特别是郑大夫和网上朋友对他的温阳法理论说明不够,于是出现误导。有的医生会认为超大剂量的温阳之剂可以治百病——包括癌瘤,就像上面这个病人碰到的哪位名医一样。
我看过郑大夫在
广西中医学院做的报告。大体是一年中1万多个方子,90%以上用
干姜、附子,其中中药种类40多种。总有效率在95%以上。还有两三个疗效很好的病例。
以上大体情况是否可信呢?
假如就医的患者是有选择的——绝大多数是典型的寒证。自然可信。但如此巧合似乎有些勉强。
至此,有的朋友会说你总是怀疑别人。其实并非如此。
因为,我早已在网上指出过,目前治疗热病最常见的偏差是过用清解、滥用皮质激素和抗菌素,因而常见阳虚、气虚、阳虚水泛,热病迁延不愈甚至死亡。也在网上发出过大约20个病例。
近10多年来,我几乎每天碰到这样的病人,因而提倡重用温补。上过网的帖子有:
“呼吁停止滥用皮质激素”和“呼吁停止滥用抗菌素和中药清解制剂”,其中都附有相当多的病案。
我也偏爱桂枝、
生姜、干姜和附子。
不过,我却不敢说90%以上找我看病的患者都宜于温阳,特别是用那样大剂量的附子和干姜——尤其是附子量很大。
总之,有必要对温补法的源流和理论问题作些说明,以便网友们更好地理解“火神”帖子,并恰当运用温补法。
自觉有责任阐述温补法,还因为这个派别源于河北。
真正的中医学术派别是从金元时代开始的。即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他们的创始人都出生于今保定附近而且基本上同时出现——刘河间略早。
有人称这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为“金元四大家”。说刘河间是寒凉派;张元素是脏腑辩证派;张从正是攻下派;李东垣是补土派。这是不准确的。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河间派——重用寒凉。攻下不远寒——张从正还是重用寒凉。
易水派——重用温补。补中不远甘温——李东垣重用甘温。
于是,到了明代(包括清初)以上两派演变成温补派和反温补派。
李时珍、张景岳是旗帜鲜明的温补派,徐大椿是旗帜鲜明的反温补派。
寒凉派后来演变为温病学派,本文从略。
温补派发展到顶点,代表人物是明代的赵献可——代表作《医贯》。
徐大椿特别反对他,专门写有《医贯砭》。言词非常激烈。
李东垣的温补重在参芪;张景岳则大量用
熟地;到赵献可才重用姜桂附。
这是温补派演变的大体情况。
读者会问:这样有名的古代医家各持一端,我们该听谁的呢?
这个问题很难用几句话说清。
我的看法是:徐大椿不愧学验俱丰,名重一时。他大约3次奉诏晋京为皇家治病,著述很多,各科水平都相当高。就学理而言赵献可不如徐大椿,但他特别重用温补也颇有可取。
试看当代普遍重用清解(抗菌素几乎无不寒凉),却出现了“火神”,本人也大体赞同重用温补——为了补偏救弊。总之,寒热之辨至今仍是大问题。
最简单的取设自然是看病时辨明寒热。
不过,这回答不了为什么同是中医却有截然不同的两派。
看来,不但中西医要结合,中医内部也要融会贯通。
到底怎样看这个问题呢?
拙见如下:
医家的主张和当时常见的病种有关系。但是,河间、易水之争不能用时代不同来解释,因为张元素比刘完素大约只小10多岁。
所以,第一个原因是对经典的理解不同。
刘完素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的代表作是:《素问玄机原病式》。他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又说:“六经传授,自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疾”。于是,他自然要用寒凉。
张元素的著作一本也没有传下来(
珍珠囊不是完整的书)。有人点校的《医学启源》是伪书,我曾经专门辨伪。张元素的九味
羌活饮倒是辛温之剂。王好古专门有《阴证略例》,可见是与不承认
伤寒有阴证的河间派针锋相对。
或问:这两派得失如何呢?
我看都有偏颇,但是就伤寒而言,刘河间根本否认阴寒之证,偏颇更明显。李东垣把大疫完全归咎于内伤,也是门户之见。但是,他创用甘温除热则是空前之举。也是温补学派的奠基人。
第二个原因,大约是补偏救弊。
河间之学传到南方,最著名的传人是
朱丹溪。他的“相火论”是“火热论”的演变。他尖锐批评《局方》重辛温或辛燥,也是河间本色。在我看来,他的成就不太大,试看他的名方——二妙散、
保和丸等,都不是重要方剂。
朱丹溪是主张“阳有余,阴不足”的,他主张养阴。
张景岳则相反,他主张“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可见河间易水之争,至此仍然阵线分明。只是张氏最喜欢大量用熟地。
第三个原因,与时代有关。古时热病为害最大,其中热证最多。从伤寒到温病,主要区别只有一点:伤寒家重在护阳气,温病家重在养阴液。特别是明末大疫流行在吴又可的家乡。他看到的都是瘟疫,而且适于痛下、数下。中医热病学从此一变。不过,吴氏还不是重用辛凉解表,也没有完成透热转气、清营、滋阴、润燥、开窍、凉血等法。这是清代的事。
赵献可是明代人,直接继承薛己的思想,上溯就是张景岳、李时珍、李东垣。
他倡言“命门之火”是人体之本。于是应该把他看作中医史上第一个“火神”。重“命门之火”自然喜欢用桂附干姜。
他对五行六气的看法是反传统的,怎样说的请读者自己查。
那么,是否古代治热病该重用桂附呢?
显然不是。
近代河北名医张锡纯先生,人称张
石膏。他最善于用白虎或
人参白虎治热病表里大热,甚至经常单用石膏。可见那时热病仍以热证最常见。
张先生也提出过,热病是演变的。他年轻时也曾经喜欢用景岳之方。
不过,总的来说古代热病规律基本一致。只是有时在某地以某热病流行为主。
那时,治热病还是兼采伤寒、温病两家之法为好。
近30十年来,人类的疾病谱大变。过去很常见的严重热病病种大都消失或很少见。常见的只有
感冒了。
再加之,抗菌素供应十分充足(经济考虑且不说),输液手段普及。更加之,开发出可以静脉用药的中医清解制剂——如
双黄连、
清开灵等用得很滥。于是,表里大热证也很少见,化燥伤阴几乎不见。最常见的偏差就是过用抗菌素和中医清解制剂造成的阳虚、气虚和阳虚水泛等。滥用皮质激素后果更严重。
这就是为什么目前要提倡温阳补气来救偏。
如果问我:温阳和清热养阴到底哪方面更重要?
我的看法还是要重阳气。生命的本质重在阳,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伤寒第一方就是以温补为用。当然,具体病人要具体辩证。只是如上所说,目前最常见偏差是阳虚和气虚。
那么是否附子、干姜该用超大剂量呢?
无论是按传统用量、我的理解和经验判断,超大剂量是不必要的。我用附子很少超过30克,干姜很少超过10克。我喜欢用桂枝,也很少超过30克。
对附子须要专门说两句。即此药的规范问题。
市场上的附子,质量千差万别。传统的黑附片,应该是不太干,尝起来有麻辣热味。但常见质量不好的。仲景时代用附子是生附子炮过,那时用一大枚算是大量。熟附片减轻了它的毒性,同时也降低了温阳功用。这应该是为什么用很大的量也很少见中毒。故建议主管部门规范附子质量标准。
以上几乎完全靠记忆写出浅见,若已经有人说清楚了,则更好。仓促成文,难免不妥处,欢迎批评。
本人的有关病案,另文介绍。
小土豆 2006-05-18 21:09
好帖
haiwei 2006-05-18 22:33
此帖也贴在了中国中医药论坛上。但是能进一步阐述的网友不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那边看看。
邢斌 2006-05-19 12:53
见解平正,但坦率的说也没有新意。(不敬处望谅!)
大概也因此激不起别人讨论的欲望。
haiwei 2006-05-19 21:18
QUOTE:
引用第3楼邢斌于2006-05-19 12:53发表的“”:
见解平正,但坦率的说也没有新意。(不敬处望谅!)
大概也因此激不起别人讨论的欲望。
希望看到足下有新意的见解。“火神”在网上呆了大约一年多了,似乎还有研究会。有人提出过不“平正”——即有新意的见解吗?
邢斌 2006-05-20 09:47
不敬处望谅!正在写,有1万多字。写完后将请您指教。
不过,平正,也可以有新意。
andy 2006-05-20 16:27
由于我读书和临床不多,原来对赵洪钧老师老师有些误解,特别是在评论楼主海威先生以前发在本论坛的那一篇赵洪钧老师评思考中医的帖子时,出言不恭,让大家见笑了,虽然没有人批评我,但现在想
来仍然惭愧。前一段时间看了马堪温和赵洪钧老师合作编写的《伤寒论新解》,才算是真正认识了赵老师。建议没有看过赵洪钧老师《伤寒论新解》的坛友有时间也看看,也许会少一些我这样的错误和遗憾。
我是怎样发现自己这个错误的呢,是看到了黄煌老师提及赵洪钧老师的回帖后,引起了自己的警觉,就去图书馆借阅赵洪钧老师的著作,读了他和马堪温教授合著的《伤寒论新解》,才发现自己的错误。其实我很期望有坛友能及时指正我的,但是没有。我觉得有些诤友会促进自己更快地进步。
《伤寒论新解》确实解出了一些新东西,值得一读。
haiwei 2006-05-20 21:22
当时如何认识的就怎么说,我相信赵洪钧完全理解andy先生出于公心。您的精神尤其感人。希望多交流。我和赵洪钧都有很多缺点和错误,包括在本论坛发的帖子。赵洪钧和马堪温先生承认《新解》也有很多勉强之处,只能写到那样的水平。不妥处欢迎您批评。
德川赖朝 2006-05-21 10:30
做人要中庸,当医生就更要中庸了。
其实用温补还是寒凉,完全要根据病人病情,地域季节来决定,现在不少坛子上不断的推崇所谓的火神,或是建议使用寒凉,等等,都是偏激的。
张仲景的精髓就是,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tengel 2006-05-22 11:03
提几点意见。
1、在广西中医学院做报告的似乎是卢崇汉先生,而不是什么郑大夫。
2、火神派的特点应该是明辨阴阳,并非一味温补,火神祖师郑钦安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3、附子为百药之长,当用则用,可力挽沉疴。不当用用之,则戕人性命。火神一派主明辨阴阳,阳虚者用之,阴虚则不可,并非一味温阳。
4、至于一些伪火神,不辨六经阴阳,见病则大剂姜附,应与火神派本身没什么关系。正如,仲景在伤寒中立了多个承气汤方,后人学之不精,以此方杀人,与仲景何干?(扁
鹊心书倒是以此中伤仲景,似乎有失公允)
5、看先生文章,或没有细读过郑钦安之书,才有如此误解。
haiwei 2006-05-22 13:46
赵确实没有看过郑氏的书,关于广西的报告是笔误——清代人不会近年作报告。但“火神”帖子的题目意思是很清楚的。卢先生的报告只讲了他治病的大体情况,没有理论说明。赵文的意思不过是略说温补学派和温阳理论演变,希望不会因“火神”产生误导。
谢谢楼上指出赵的疏忽。
haiwei 2006-05-22 15:20
赵文的疏忽应该检讨,但看看“浅谈李可、刘力红学术思想”,他对“火神”的见解显然离说清本质很远。我代他再作一次检讨。
雪中
梅花 2006-05-23 09:06
QUOTE:
引用第6楼andy于2006-05-20 16:27发表的“”:
前一段时间看了马堪温和赵洪钧老师合作编写的《伤寒论新解》,才算是真正认识了赵老师。建议没有看过赵洪钧老师《伤寒论新解》的坛友有时间也看看,也许会少一些我这样的错误和遗憾。
我是怎样发现自己这个错误的呢,是看到了黄煌老师提及赵洪钧老师的回帖后,引起了自己的警觉,就去图书馆借阅赵洪钧老师的著作,读了他和马堪温教授合著的《伤寒论新解》,才发现自己的错误。其实我很期望有坛友能及时指正我的,但是没有。我觉得有些诤友会促进自己更快地进步。
《伤寒论新解》确实解出了一些新东西,值得一读。
我也想看看赵老师的书,不知如何购得????
黄力 2006-05-23 15:26
QUOTE:
引用第12楼雪中梅花于2006-05-23 09:06发表的“”:
我也想看看赵老师的书,不知如何购得????
赵洪均老师的书有以下几部: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内经时代》
《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
《希波克拉底文集》(译著)
《伤寒论新解》(与马堪温合著)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即将出版)
joseph 2006-05-23 20:31
我想大家都知道川中有一派就是“火神”派,我的老师就有几位跟过这些人称的“火神菩萨”,他们都是上善用附子,阴证阳证都可以用附子,但是仍然强调要辨证准确,对剂量没有做特别的要求,每一个根据自己的经念对剂量的用法都不一样有大有小,一般都有比较好的配伍方法来佐制他的毒性。所以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要相关部门来规范,不然有许多的好的经念将失传,这又会造成一些损失。中医到现在的地步已经很难了,我希望这些有效的受欢迎的经念能够在运用中得以保存下来!中医现在已经有许多的好的东西丢失了。
这是我的愚见,其他的我都还要谢谢斑竹的教导。
haiwei 2006-05-23 20:31
QUOTE:
引用第12楼雪中梅花于2006-05-23 09:06发表的“”:
我也想看看赵老师的书,不知如何购得????
请给我发短消息,告知地址等,我可以代赵先生寄赠一册。
joseph 2006-05-23 20:32
我想大家都知道川中有一派就是“火神”派,我的老师就有几位跟过这些人称的“火神菩萨”,他们都是上善用附子,阴证阳证都可以用附子,但是仍然强调要辨证准确,对剂量没有做特别的要求,每一个根据自己的经念对剂量的用法都不一样有大有小,一般都有比较好的配伍方法来佐制他的毒性。所以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要相关部门来规范,不然有许多的好的经念将失传,这又会造成一些损失。中医到现在的地步已经很难了,我希望这些有效的受欢迎的经念能够在运用中得以保存下来!中医现在已经有许多的好的东西丢失了。
这是我的愚见,其他的我都还要谢谢斑竹的教导。
一源 2006-05-23 22:38
与火神中医有关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第一篇:气动力--中医学的新概念(已公开发表)
第二篇:论旋转统一的气动力 --中医学的基本原理 (已公开发表)
第三篇:论旋转开放的圆体——中医学的结构逻辑
第四篇: --独具一格的方法论(随后发上,暂未发表)
第五篇:总论--多学科研究(随后发上,暂未发表)
http://cntcmorg.w37.leoboard。com/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6571&show=25
haiwei 2006-05-24 00:42
QUOTE:
引用第14楼joseph于2006-05-23 20:31发表的“”:
我想大家都知道川中有一派就是“火神”派,我的老师就有几位跟过这些人称的“火神菩萨”,他们都是上善用附子,阴证阳证都可以用附子,但是仍然强调要辨证准确,对剂量没有做特别的要求,每一个根据自己的经念对剂量的用法都不一样有大有小,一般都有比较好的配伍方法来佐制他的毒性。所以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要相关部门来规范,不然有许多的好的经念将失传,这又会造成一些损失。中医到现在的地步已经很难了,我希望这些有效的受欢迎的经念能够在运用中得以保存下来!中医现在已经有许多的好的东西丢失了。
这是我的愚见,其他的我都还要谢谢斑竹的教导。
阴证阳证都可以用,如何再强调“辩证准确”呢?“火神”自然好温阳,否则就不叫“火神”了。
药材饮片没有规范标准,怎样传承经验呢?因为各有各的标准。
haiwei 2006-05-24 00:46
QUOTE:
引用第17楼一源于2006-05-23 22:38发表的“”:
与火神中医有关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第一篇:气动力--中医学的新概念(已公开发表)
第二篇:论旋转统一的气动力 --中医学的基本原理 (已公开发表)
.......
气动力--中医学的新概念
论旋转统一的气动力
“火神”原来有如此高妙的新概念,可否上网让朋友们开开眼呢?
haiwei 2006-05-24 00:50
那个
心绞痛的患者吃完药当天就住进了一附院急诊科,因为突发
晕厥、心脏骤停,在急诊住了将近一周,心率一度在30次左右徘徊,差点没有装起搏器。本院的那个医生倒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症状没有改善,转氨酶飚升,而不得不停止了服药。呜呼!刘博士呀,你太可爱了,你怎么咬住“潜阳丹”就不放嘴呢?你不知道肝脏体阴而用阳,肝病患者不可过用热药吗?你难道就没有读过王旭高先生对治疗肝病的论述吗?你没有学过
一贯煎吗?不知道治肝以养肝阴、调肝阳为首要吗?附子用到45g,嗨!我们中医未来的泰斗……
这是“火神”知名弟子的治疗结果,能说说他是怎样辩证的么?可以用新概念解释么?
haiwei 2006-05-24 08:16
QUOTE:
引用第18楼haiwei于2006-05-24 00:42发表的“”:
阴证阳证都可以用,如何再强调“辩证准确”呢?“火神”自然好温阳,否则就不叫“火神”了。
药材饮片没有规范标准,怎样传承经验呢?因为各有各的标准。
要想传承经验,必须药材饮片是规范标准的。否则,“火神”用的附子是自己制的,别人用的是市场上买来的——反正叫附子,连黑附片还是白附片也不知道,“火神”的附子制法又秘不外传——只传给博士那样的弟子。不要说传播经验,还能互相交流么。你用你的附子,我用我的附子,都叫附子,质量和标准大大不同,能互相照搬么?
雪中梅花 2006-05-24 09:19
QUOTE:
引用第15楼haiwei于2006-05-23 20:31发表的“”:
请给我发短消息,告知地址等,我可以代赵先生寄赠一册。
谢谢老师,马上发。
tengel 2006-05-24 09:29
火神是否阴证阳证都用附子俺不知道,俺也非火神中人。如果单从郑氏三书来看,绝非妄用附子,应属当用方用。医理真传,卷二阳虚证中,多用四逆、潜阳、白通,而卷三阴虚证中则又有
导赤散、承气汤、人参
白虎汤的应用。
郑氏自己说:“此方(
四逆汤)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余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学者苟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头头是道,又奚疑姜、附之不可用哉!”
可见,郑氏不是偏好姜附,而是强调明辨阴阳,因证用方而已。
或者,火神后人对附子之性用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所以阴阳俱用,也未可知。
haiwei 2006-05-25 09:08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气动力”这一概念与原有的“气”的概念有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一观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里之所以改造“气”的概念是因为原有的内容过于繁杂,名称过于简化,理解上过于模糊,并且难于掌握。而采用“气动力”这一概念则比较清晰和明确。“动力”概念本来是物理,化学的专有名词,引用到这里与原来有着本质的区别。物理、化学的动力是机械的,而引用到中医学中与原有的“气”的概念相结合,就形成了具有系统、有机、发展、清晰、明确的特点。给中医的教学、科研和临床思维注入了涣然冰释的感觉,对于接受现代教育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HyYrQp]
本篇的目的旨在通过一些现实的例子提出“气动力”这一概念,并对其作了初步的的总结和分析,进一步研究它的活动规律,最终通过“气动力”这一核心概念的研究建立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模型和机制,从而揭示中医学的原理和本质。并且为中医药的复兴和独特优势的发挥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打开一个突破口。^<W$@._zQ
对“气动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揭开中医药的奥秘,以及人类健康长寿的规律。<u8
上面是按指示找到的“气动力”原帖的“结论”大家看与“火神”有丝毫关系么?
haiwei 2006-05-25 09:26
QUOTE:
引用第23楼tengel于2006-05-24 09:29发表的“”:
火神是否阴证阳证都用附子俺不知道,俺也非火神中人。如果单从郑氏三书来看,绝非妄用附子,应属当用方用。医理真传,卷二阳虚证中,多用四逆、潜阳、白通,而卷三阴虚证中则又有导赤散、承气汤、人参白虎汤的应用。
郑氏自己说:“此方(四逆汤)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余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学者苟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头头是道,又奚疑姜、附之不可用哉!”
可见,郑氏不是偏好姜附,而是强调明辨阴阳,因证用方而已。
.......
那么,称郑氏为“火神”就是歪曲,而且是别有用心地歪曲。
您认为郑氏同意别人称他为“火神”吗?
billywang 2006-06-16 10:52
QUOTE:
引用第25楼haiwei于2006-05-25 09:26发表的“”:
那么,称郑氏为“火神”就是歪曲,而且是别有用心地歪曲。
您认为郑氏同意别人称他为“火神”吗?
称其火神,即言其善用姜附,注意哟,看清楚哟,我说的是善用不是滥用哟。犹如称仲景为医圣一样。如再要问“您认为张氏同意别人称他为医圣吗?”,那你有空就去问他吧。
zhl53086 2007-01-29 13:53
我想中医的概念有点玄,我想有内证能帮助理解什么叫气
zhl53086 2007-01-29 14:00
我还真想买生附子来亲身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