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麦青 宋殿方
中医学属自然科学,其科学内核为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分析本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近年来国内外对《伤寒论》现代研究的进展,已可窥见其科学底蕴。笔者参加1996年10月广州全国伤寒论、金匮要略教学研讨会时对此深有体会。熊曼琪氏提出:“伤寒论回归临床,医教研同步发展”[1],是将《伤寒论》的实证性、可操作性已推进到与现代医学接轨的议程。笔者认为对《伤寒论》中一些基本概念的阐释,应尊重仲景原意依原论剖析,扬弃来自后世医家的哲学思辨,代之以科学论证,将有益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化进程。
西晋永嘉之乱,原书散佚。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撰次加“伤寒例”于编首,以经解经,载四时、二十四气及时行疫气为病,引入经络、脏腑诸说,使遗文远旨,昧而不彰。延及后世,每有医家从之。宋.朱 肱《类证活人书》:“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如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反攻少阴,证是厥阴,乃和少阳,寒邪未除,真气受毙。”并 以缘头项腰背是足太阳膀胱之经所过处,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太阳病头项痛、身体痛、腰脊强。……足厥阴肝之经,其脉循阴器而络于舌本,故厥阴病舌卷囊缩。宋.庞 安时《伤寒总病论》:“以其经贯五脏六腑之腧,故病有脏腑传变之候。”意为先有经络、脏腑的生理存在,后有伤寒六病传经。考诸文献,马王堆汉墓帛书载有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命名有(足)钜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肩脉、耳脉、齿脉、(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 脉、(手)钜阴脉、(手)少阴脉。仅有经脉名,无脏腑名。
李伯聪氏谓:《内经》脏腑数目不一,自相矛盾。或“五脏六腑”;或“九脏”;或“十一脏”,《灵兰秘典论》一篇“十二脏”说写于曹魏时代后。十一脉中缺手厥阴
心包经,“十一脏”也恰无心包,不象是偶然的巧合[2]。据黄自元氏考证:十二经脉的完善与命名,是藉助于《周易》乾坤两卦基本框架完成的[3]。 赵洪钧氏认为三阴三阳与脏腑学基本无关。并说:“遍查经文,可知《伤寒论》提到的人体构造,基本上不涉及五脏六腑意义上的脏腑。其中常见名词有头、面…… 少腹等.除用以判定三阴三阳外,仲景并不考虑各器官的特殊作用。”“经文中完全不见心包、胆、大小肠的字样,便知仲景实无须脏腑说推演伤寒。[4]”
以经络、脏腑解伤寒,在具体运用上亦有医家持不同见解。如清.柯琴《伤寒论翼》:“今伤寒书皆以膀胱为太阳,故有传足不传手之谬。”清.吴瑭《温病条辨》:“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因义理难通,清.陈 念祖《伤寒论浅注》原于《内经》天元纪大论等七大论倡脏腑经络应天标本中气说。以阴阳为标,六气为本,本标之间为中气。如足太阳经脉在外为标,足太阳腑在 里为本,太阳又与少阴为表里(膀胱与肾经脉互通),故太阳膀胱以少阴肾为中气。太阳虽为寒水之经,但能发生标阳之热,因其中气是少阴。太阳病出现少阴寒 证。是中气不及之故。将五运六气和十二脏腑经络联网,完善了天人合一宏观辩证的气化学说,影响至今。
经方来自临床经验,伤寒六病传经非如“热论”所示,日传一经;亦非如“伤寒例”所书:“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之依次相传。治法亦非仅汗、下两法。况经络数由十一经脉、十二经脉至元*滑寿《十四经发挥》为十四经脉,与六病相传数目不相符。
考《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脏腑皆指当时知识所认识的解剖学上同名器官或部位。伤寒是急性全身性病理变化过程,故称病而不称脏腑,杂病是器官限 局性病理变化过程,故有时采用脏腑病名,如肺
痈、肺痿、
胸痹心痛等。以“经”易“病”是意欲以六经、十二经脉、十二脏腑为中医生理学,六病是六气太过、不 及,六yin令经络受邪入于脏腑的缘故。殊不知经络、脏腑的实质均是来自临床经验、病理变化观察的逆测。如杂病中脏腑属系统器官
病理生理学,是亚急性、慢性病 理变化症候群的被划分。逆测必失真,必有概念上的重叠和缺漏,如心、肝均指中枢神经系统;脾、肾均涉及营养代谢、血液、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因概念上 的相互涵盖和歧义性,导致脏腑证本质实验研究中出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弱特异性,而使中医学基础理论实验研究陷入困境。
经络、脏腑、气化说对《伤寒论》六病传经的阐释,均来自哲学上的思辩,与原论相悖。赖欣巴哈在其《科学哲学的兴起》中说:哲学思辩恰恰是一种过渡阶段 的产物。当科学解释由于当时的知识不足以获得正确概括而失败时,想象就代替了它,提出一类朴素类比法的解释来满足要求普遍性的冲动。而科学哲学则在现代科 学中已找到了去解决早先只是猜测对象的问题的工具,从而使哲学从思辩发展为科学[5]。
中医学阴阳五行、五行六气、气化等只能使用哲学思辩的语言,无法证真和证伪;《伤寒论》回归临床,在现代医学的进展中通过专门工作,已不断地获得科学 的解释,且一步步逼近真理。原论质朴无华,条文精炼,概念含义确切,层次清晰,堪称中医学科学内核。如太阳病
发热分发热恶寒、无热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 热、发热而渴不恶寒等;少阴病则有恶寒而蜷、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手足阙逆、手足寒等。其具体医学概念界定清楚,无歧义性,可谓微观辩证。
伤寒六病是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炎症、发热、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休克、缺 氧、DIC及呼吸、循环、中枢神经、肝、肾功能衰竭等。因病原体种属、毒力、侵袭力不同和机体抗力之不同,出现症候群移动即是传经,其结果或自愈、或治疗 获效、或死亡等不同转归。今以太阳病、少阴病为例作解,原论中风、伤寒皆是病名,风寒仅属诱因,真实病因是致病微生物。如革兰阴性菌内毒素入血激活中性粒 细胞、巨噬细胞等释放内生性致热原(IL-1、
肿瘤坏死因子等),小量内毒素引起发热,大量可导致休克即少阴病。太阳表证无汗是因内毒素激活交感-肾上腺 髓质系统释放去甲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使其真皮网状层血管收缩,影响汗腺分泌;若激活NA量少不影响汗腺排汗则
自汗出。因立毛肌竖起,皮肤血流量减少且冷点 比温点高4~10倍,故浅则恶风,深则恶寒。若严重感染大量细菌或病毒及免疫复合物可招致休克为少阴直中证。休克期心肌缺血、缺氧,细胞无氧代谢时ATP 生成减少;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为内毒素激活产生大量自由基,组织细胞发生缺氧性损伤,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异常。Na+-K+泵不能充分运转导致细胞
水肿,心肌细胞Ca2+运转失常,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呼吸道感染时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少阴寒化
心力衰竭。
林安钟氏等从少阴病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病程等分析,认为少阴病类似于休克。
亡阳证与冷休克相似,格阳证类似于温休克。少阴病死证类似于休克并发心、肺或肾功能衰竭。少阴阳明证与休克并发脑水肿、脑疝相一致,下厥上竭证与休克并发DIC也名异实同[6]。
梅国强氏等制作实验动物传经模型,用水浸
猫时间差和喂食数量差制作成太阴阳虚传向少阴阳虚模型,同以桂附理中汤反馈疗效理想,未服药动物均死亡[7]。从而证实了原论:太阴病“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少阴病,脉沈者,急温之,宜
四逆汤”的科学论述。
《伤寒论》这一中医学的精华,面临世纪之交,当现代医学科学知识通过专门工作已足以使之获得正确概括和科学的阐释时,其结果必将是抛却中西医学的差异,走出哲学思辩的困惑,进行科学实证的选择,使中西医学间融合互补而造福于人类。
lvyongyun001 2007-02-07 09:34
中医学属自然科学,其科学内核为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析本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
lvyongyun001 2007-02-07 09:49
中医学作为医学的一支,主要是研究人的医学(准确的说应该包括其它动物,例如
中兽医学)。
人作为高级的动物,除去自然属性之外,还包括社会属性,并有心理、情感等思想特征。
尽管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更加重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关注人的心理、情感等问题,
但是,生物的自然属性,仍然是基础的、根本的、最重要的、首要的特性。
社会的、心理的属性必然基于自然属性。
所以,医学的基本属性也是其自然科学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