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国医大师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中医讨论:国医大师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题记
   
    他生于名医世家,其父颜亦鲁得到孟河学派的真传;他自己年过九旬,行医60载,前不久被授予我国首批“国医大师”的称号,可谓功成名就。但此刻的他,颜德馨,全国著名的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家,依然无法安心颐养天年,他说:“中医已经到了危险的时候,再不救就要晚了。我也想像徐根宝复兴足球那样从娃娃抓起,可是时间很紧迫了。”
   
    谈起中医的困境,这位九旬老人的语速明显加快。在他眼里,当代的中医犹如一只迷途的羔羊,整个中医体系出现了严重西化、内涵弱化、自信不再的危险局面。“中医当自强!”颜老说,“中医的问题出在中医自己身上,能救中医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颜老清楚地知道,抢救中医的任务困难重重,他只身面对的和挑战的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但这位白发苍苍的九旬老人凭着对中医事业的挚爱,发誓要竭尽所能地付出。他说:“听起来有点悲壮和凄凉吧!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
   
    感觉上,这位老人似乎独自在挑战一个巨大的风车。不过,他却清楚地知道自己面对困难,他说:“中医有点积重难返了,现在谈改变太困难了。但是总是要有人去做。”
   
    谈了2个多小时,从他家出来,出现在我脑中唯一的念头就是:“谁来帮帮颜老?”今天当中医是要勇气的,要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更要像颜老一样甘于奉献。
   
中医已然“不中不西”
   
    前几年,颜德馨亲历了一件让他感到悲凉的事情。那时,有一位香港老板想建一所中医医院,提倡传统的纯中医,这位老板派人在上海、广东、北京转了一大圈,遍访各大中医医院,可最后却失望而归。他得到的报告是:“现在已经没有纯中医了!”
   
    颜德馨最后见到了这位遍寻中医之人。对方告诉颜老:“现代的中医们讲的都是蛋白、细胞、细菌,看的是检验报告,开的是中成药。”
   
    中医已经被严重西医化了。在各大中医特色医院里,门诊也许是仅存的还有一点中医模样的地方,那里的医生还在号脉、开汤剂,可一旦进入病房,就会让人震惊不已:中医师们开的是抗生素,不用四诊,直接开化验单,一切都被严重西医化。
   
    更让颜老感到伤心的是,一些高学历中医师竟然不会“望、闻、问、切”。在一次职称评审中,颜老发现一些中医博士竟然不懂四诊八纲,不懂辨证论治,只在实验室里度过了3年的求学生涯。
   
    “中医已经不中不西。”颜德馨哀叹道,“现在用真正的中医方法看病的中医正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现象。”
   
    近年来,颜德馨四处奔走,大声疾呼,要求各方抢救中医。“经过这些年大家的努力,国家和政府对中医的支持力度已经越来越大,从政策层面上看,谋求中医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了。”
   
    他认为,现在的最大问题不是在别人身上,而是出在中医自己。其中两大表现最为严重:一是中医西化;另一个则是废医存药。
   
    “中药,现在似乎变得跟中医没有关系了。黄连素、麻黄素好像已经是一种西药。如今流行的舆论氛围是,中药是好的,中医不行了。”颜德馨感到困惑不已,难道已经不再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了吗?这是不对的,中药就是应该在辨证论治的观点下使用。
   
国医大师须植根中华文化
   
    看到问题本源后,颜德馨一刻也没有停歇。他利用自己在中医界的影响力,2008年11月更是促成了“中医大师传承班”在同济大学开班,这个项目目前是国家中医传承人才培养的试点项目。颜德馨在开班仪式上表示,“中医西化”已成中医学传承和发展的致命伤,只有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先做好原汁原味的继承,中医才不致消亡。
   
    颜德馨的这番话,浓缩了自己行医70载所有的感慨。那么,什么是原汁原味的继承,当下又该如何继承呢?也许,人们可以从颜老成为国医大师的历程中,发现点什么。
   
    颜德馨是孔子高徒颜回的后裔,1920年生于江苏丹阳。其父颜亦鲁也是一代名医,师承孟河学派,擅长治疗肠胃病和妇科疾病。对颜德馨而言,父亲既是严父,更是良师。父亲常说:“知医必先明道,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学习中医的前提。”
   
    7岁起,颜德馨就开始读书习字,启蒙从读经典开始。尽管有些经书深奥难懂,但父亲的理论是,读书要“猛火煮,慢火炖”。“猛火煮”,强调的是博览群书,把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医著作作为学医入门的途径,打好理论根底;“慢火炖”,指的是不要死读书,而是要在学习时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反复研习,决不能生吞活剥,食而不化。
   
    在颜德馨看来,中医主体来源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一个靓丽的瑰宝。“过去讲学医,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他认为,中医学源远流长,历代名医皆著书立言,中医古籍更是浩如烟海,且多折射出古代优秀哲学思想的光辉,彰显了中医形象辨证思维。
   
    除此之外,好的中医从来也是不保守的。除了读经、读史、读医,颜德馨还在小学毕业后,学习自然科学、逻辑学等其它方面的理论知识。上世纪初,父亲更是鼓励颜德馨报考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这位慈父明白,学习中医要广开学路。
   
    1936年,16岁的颜德馨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中国医学院破格录取,期间,他得以跟着各大中医名家学习,抄方和搜集整理医方医案,他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拘一家,兼学不同流派,不同科别,师从多人。
   
    “中医教育是大问题,要改变现状,一定要从中医教育开始。”颜德馨决心拾回中医学习的本来面貌,在大师传承班内,学生们不仅要在门诊抄方,更要学习国学,他们与上师大的一级教授联手开课,让学生们学古文,知道教、儒教、佛教等知识,读中国经典著作,尽可能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医教育缺乏文化熏陶
   
    遗憾的是,颜德馨和他的大师班的力量实在太薄弱了。他说,国内有中医药大学多所,但在人才培养方式与中医特色、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现在的中医高等学府内,学生入学后先接触的是西医理论,解剖、生理等西医的课程大约占了总课程量的60%左右。中医大学生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古文。西化教育和知识体系的培养,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也使得学生对于中医的阴阳腑脏理论难于迅速理解。
   
    “在那里,培养的不是中医大学生,而是不中不西的盖浇饭学生。”颜德馨认为,这样的教育既没有教好中医,也没有教好西医。这种西医化的状况持续多年,造成了眼下既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又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诊疗技术的高层次中医人才日益匮乏。再加上目前整体的医疗环境、医患关系也不利于中医发展,医生们更愿意使用西药以规避医疗纠纷。
   
    “中医不是不要学西医的,而是应该强调怎么学。”颜德馨认为,即便是“医圣”张仲景活到现在,想必也会借助CT等现代化设备。也就是在“望闻问切”这“四诊”之外,再增加一诊,可在加一诊的时候,不能丢弃传统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赖设备和化验单,中医也就丧失了生命。
   
    颜老说,中医其实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其中也包括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及治疗等多方面内容。它们都藏于中医数千年的经典论著里,因此学好经典著作,无疑是学习中医的关键。可现在的学生学经典、读经典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没有时间学是问题,没有心思认真学是更大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从小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接触中医后,又觉得传统的阴阳腑脏理论难以理解。长期以往,造成了师授双方皆重“西”轻“中”的局面。
   
中西医结合必须设门槛
   
    在中医界,成为“盖浇饭”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可怕的是中医内涵的滑坡。以前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提法叫中西医结合,可是到底什么才是中西医结合呢?颜老对此也困惑不已。
   
    前不久,他在香山科学会议上遇到了卫生部部长陈竺,他对部长说:“中西医结合一定要下一个定义,要有一道门槛,不是谁都可以挂中西医结合的牌子的。”
   
    “我认为,‘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一门精英医学,而不是普及医学。”颜德馨认为,当年毛泽东同志亲自提出要中西医结合,那个时候的本意是将中医和西医融会贯通,形成一门中国独有的医学分支。“要汇通,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颜德馨认为,做中西医结合的医生,一定要兼具中医和西医的扎实功底,才可能将两者很好地加以汇通。“现在的一部分状况是,90%的西医加10%的中医,或者90%的中医加10%的西医,就可以称为中西医结合了。”颜老说,“这就像盖浇饭,干烧面,往饭上加一点浇头即可。”
   
    中西医结合提倡多年,由于无人把关,少设门槛,其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客观上造成了中医的弱化,而且使得业内鱼龙混杂。“中西医结合不是某个医生、医院挂块牌子就可以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做出成绩来。从理论和临床上都要做出研究。”
   
    对于真正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医生而言,他的学习生涯必将漫长而艰辛,而现有的体制下,要培养此类精英医生的难度非常之大。
   
    颜老说,中医就这样不断地彷徨、徘徊着。“现在的政策是中西医并重。”他认为,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人士的注意,中医不应该在结合中被忽略,在结合中被矮化。
   
    在谈及中西医结合被曲解的过程中,颜老不经意地又提到刚刚流行的“治未病”概念。他说:“要吸取中西医结合的经验,尽量避免‘治未病’理念的走样。”他认为,中医的“治未病”绝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预防、保健,它其实是一门深厚的理论,贯穿于中医整个预防治疗过程之中。病前要防,病中、病后亦要“治未病”。
   
    “不要再将‘治未病’的理论简单化了,只讲预防是不全面的理解。”颜德馨希望醇厚的中医内涵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严重曲解。因为,每一次曲解,伤害的都是中医界本身。
   
谁说中医不能治急症重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医问题格外沉重,但今天却不应该沉沦。颜德馨说:“现在一定要努力起来,救救中医。除了外人帮忙外,更需要中医界自己站起来。”
   
    中医先要自己相信自己。“谁说中医不能治急症、重症?”颜德馨说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治好了很多重症、急症。上千年来,帮助中华民族抵御疾病的力量中,中医作用不容忽视。
   
    他仍然记得,当年跟着父亲四处行医时候的情景。那时候,病人大多危重。医生行医常常从早到晚,星夜当空,颜德馨仍然手提着灯笼跟着父亲,一家一家去看病,问诊、开方、煎药……若病人情况危重,一天之后必定再来复诊。忙起来,一晚要走上十几户人家。走进最后一位病人家中时,往往已是第二天清晨,颜德馨手提的灯笼上还写着昨天的日期,看着依然跳动的火苗,似乎一天又延长了。
   
    “中医从来就是解决问题的。为什么现在会变成康复、保健的代名词了呢?怎么就比西医差了呢?”颜老百思不得其解。
   
    他记得,有一次应邀去其他医院会诊,当时患者情况很危急,治疗方案不够明确,同时用着内服、外用的西药多达21种。颜德馨在看舌苔、把脉等细致诊疗后,果断地提出,将所有的西药全部停掉,改用中药桂枝汤进行治疗。结果,三付药之后,患者奇迹般地出现了好转。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颜德馨更是涉足血液病的治疗,主攻白血病和血小板减少症。为了寻求可靠的中医疗法,他深入钻研了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将血液病与中医气血理论结合研究,并投入大量时间在实验室观察、实验等等,率先提出雄黄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2002年11月至2003年上半年,SARS正在肆虐流行。2003年4月,84岁高龄的颜德馨勇挑重担,奔走在第一线,担任华东地区中医药“防非”科研协作组首席专家。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此前不久,颜德馨由于不慎跌倒受伤,刚刚完成全髋置换手术,在治疗过程中,他战胜了感染、肝损、失血、心衰等多道难关。尚在恢复期中的颜老就这样投身SARS的防治工作,他参加制定了中医中药预防“非典”的方案,创制了“扶正祛邪方”。他还提出,由于地域、患者体质的不同,“非典”治疗要辨证论治。
   
    “我胆子大,所以比较敢治急病、重病吧。”其实,颜老的胆大源于深厚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医应该相信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相信自己对抗疾病的能力,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在医学领域找到生机的。”
   
    “我还在给人看病,看重病。每看好一个病人,就是守住中医一方阵地啊!”说这句话时,颜老的眼中闪过一丝悲凉。
   
传统中医需要实习基地
   
    守住中医的土地,是多年来颜德馨一直在努力奋斗的。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里,有一座破旧的老楼,那是颜老奋斗了几十年才建起的中医楼,而如今中医楼风光不在。不过,颜老没有灰心,他告诉记者,半年后很有可能会成立“颜德馨中医医院”,他希望那里能够成为姓“中”的医学领地。
   
    “没了中医楼,又有了中医医院,我坚守的中医事业又有了新的开始。”颜德馨早就与中医融为了一体,这似乎成了他与生俱来的神圣使命。
   
    颜老期望,未来的中医医院能够成为专属于传统中医的实习基地。在那里,医生们能够写中医医案、开汤剂、治重病,病房内充满了中医的味道。
   
    “我们关键要拿出几个病例来,要告诉世人中医有明确的疗效。”他坚信,在重大疾病的防治中、在危重疾病的抢救中、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中、都必须坚守中医的特色。只有这样,中医的血脉才不会断在我们这一代手里。在颜德馨中医医院尚未规划的时候,适合中医实习的基地少之又少。“现在的学生去医院实习,学到的大多是西医。”一些带教老师甚至干脆对学生说,中药没用,就给病人吃西药。
   
    在这样的氛围里实习,即便学生们在大学里学到了一点中医知识,也会被临床现状所淡化,最终抛诸脑后。结果是,不少学生毕业后只会用四个素:激素、抗生素、维生素加黄连素。
   
    “我们需要一大批献身中医的人啊。”颜老曾经在1999年2月,行医60周年之际,依然捐出自己多年积蓄的稿酬和学术成果奖金共20余万元,设立“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此后又追加资金,2005年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致力于鼓励青年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
   
    遗憾的是,老人的一己之力仍属薄弱。他为中医医院招聘人才,可是困难重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虽年已九旬,颜老仍饱含激情,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奔走。
   
颜德馨独创衡法体系
   
    衡法治则,是颜德馨创立的学术理论,主要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平其不平,调其偏胜,达到新的动态平衡。颜德馨的理论依据来自《内经》:“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阐述。
   
    从建国后到“文革”之前,颜德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病的治疗,在实践过程中,颜德馨已经初步萌发了“衡”的思想——扶正祛邪,固本清源,从而达致平衡。
   
    他领悟到,气血通过全身一切的组织器官,是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气血以流畅和平衡为贵,如果气血失去流畅就会产生瘀血,瘀血阻于体内,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导致气血艰涩和失衡,引起脏腑病变,疾病丛生。
   
    “文革”后复出的第二年,颜德馨就出版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一书,以气血为纲,调气活血,而致平衡的祛病养生思想在颜德馨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最终在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之外,创立了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
   
    颜老还将这套理论用于抗衰老领域,明确了以调整气血法延缓衰老,这与过去补肾、健脾等方法抗衰老的理论截然不同。
   
    他发现,人体的血液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很大,老年血液病患者的血粘度普遍粘稠,都有明显瘀血体征,例如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老年斑的出现、巩膜混浊等,而且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老年痴呆等也都是瘀血病例的体现。
   
    颜老运用衡法在治疗心脑血管病方法成效显著。有一位徐姓的女华侨,曾经做过冠心病介入治疗,但术后心绞痛依然频发,颜老用温阳活血法给与治疗,结果这位病人心绞痛明显减少,病症以后也未复发。
   
    2001年,上海市卫生局组建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颜德馨成为学术带头人。此后,市科委组织专家通过了“脑梗灵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作者:施嘉奇 来源:文汇报
-----------完全击中要害,百年树人,兴复中医恐怕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愧为国学大师!
后学也是“衡法”的赞同者。请看晚学在本网站的博客:原生态杏苑。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09/7/7 09:16 编辑 www.med126.com]
-----------其实,在普通人中,也有很多崇尚中医,并且自学中医的人,但是不得其门而入,中医院医生什么的也不可能让你抄方啊,要是能有这类的培训班就好了……
-----------努力,从我做起~!
-----------什么时候可以有一个类似中医圣地的地方?可以供广大中医学生无私交流?
-----------这才是真正的中医传人,上海的纯中医中我看唯颜老而已,似乎很难再找到其他真正的中医了,除了民间的。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