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古代的中医——李东垣4
    

医家荟萃:古代的中医——李东垣4

  作者: 罗大伦
李东垣开始看病了有一天,一个穷人(“一贫者”)因为吐血来找李东垣。李东垣一诊脉,双手六部脉弦细而涩,重按的时候感觉指下空虚。再一看脸,颜色惨白,面上没有光泽。李东垣在色脉互参后判断,这是个大寒证啊,同时还伴有气虚,于是就制定了治疗法则:用气味辛温的药物来补血、养血,用气味甘温、甘热、滑润的药物来做为佐药,开了个叫做人参饮子的方药。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疗因脾胃虚弱而引起的吐血,同时伴有气短、精神头不足等症状的。您该说了,李东垣怎么给穷人看病上来就用人参啊?您放心,其实李东垣开的方子都很有特色,有的时候药的味数很多,看着吓人,后世有人评价李东垣开方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实际上李东垣的方子药味虽多,但每味药的份量却是根据病情来的,通常是很轻。比如这个人参饮子,是人参三分,黄芪一钱,五味子五个,白芍药一钱,甘草一钱,当归身三分,麦门冬二分。每味药的份量都不重,将药打成粗散,用水煎着喝就可以了。这个穷苦人吃了药后,病就好了,但是到了冬天,因为睡在大热炕上,结果又犯了,还是吐了几回血。这不,又找李东垣来了,因为上次是找的这位东垣先生看好的啊。李东垣就琢磨了,这是个虚证没错啊,可是怎么睡了次火炕就犯了呢?其中必由蹊跷,于是让患者躺下,检查患者的肚子进行腹诊。在患者的肚脐周围,发现有结块的感觉(附脐有形),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个虚实夹杂型的患者啊,这个患者“火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冬天由于穿的衣衫单薄,这使得阳气更加损伤,而表有大寒,则里面的火邪散不出来,所以才导致的吐血。这时李东垣想起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在治疗太阳伤寒时,对于脉紧无汗,但却衄血的患者使用的是麻黄汤的治疗方法,于是就写了张方子,叫做:麻黄桂枝汤。方用:麻黄一钱,用来去除外寒,黄芪一钱,用来实表益卫气,桂枝半钱,用来补表虚,白芍药一钱,益脾(实际也有和营血,清里热的作用),甘草一钱,用来补脾胃的虚弱,人参二分,益上焦之气同时实表,麦门冬三分,用来保脾气(实际是清肺中伏火),五味子五个,用来安肺气,当归身半钱,用来和血养血。先煎麻黄,去上沫,然后下入剩下的药,临睡觉前服用。由于精细地分析了病情,所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个穷苦人只喝了一次药就好了,从此再没有犯过。从李东垣这次看病的过程我们发现,他对《伤寒论》有着比较深的了解,但是他的思路是并不死套张仲景的方子,而是用他的思想,然后自己灵活运用,随时组方。他还曾经写了本书叫做《伤寒会要》,有“三十余万言”,请元好问做过序,但遗憾的是,这本书现在找不到了,遗失了。另一个医案很著名,是我们在学习中医医案的时候经常会读到的。说李东垣曾经跟着学习《春秋》的那位冯叔献先生,他有个侄子,才十六岁,得了伤寒病,(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古代所说的伤寒同现在西医讲的那个伤寒不是一个病,古代把外感病统称伤寒,后世从里面又分出了温病。)弄得眼睛通红,烦躁,口渴,这些都似乎是明显有热的表现,一个医生来看了,觉得这是热证啊,用承气汤吧,就是要用泻法,药买来后已经煮好了,就差喝了,这个时候,李东垣恰好从外面来,这位冯老师说:刚才人家医生说要用承气汤。李东垣说:是吗?我也切一下脉吧(其实我估计本来是要客气一下,以表示对这个孩子很关心吧)。可谁知道这脉一切还真切出问题来了,李东垣自己都吓了一跳:多亏切了脉,要不然这个医生差点要把这个孩子害死啊(几杀此儿)!大家也都晕了,忙问:为什么啊?李东垣:这个医生的确是知道脉搏跳的快是热证,跳得慢是寒证,现在这个脉呼吸之间有七八至,应该是热极了,但是殊不知《黄帝内经》里就说过脉和病有相反的时候啊,这个病证是阴盛隔阳于外(就是体内阴气太盛,虚弱的阳气反而被挤得没了地方,跑到外表来了,这是中医里的一个术语,这种情况往往能够迷惑医家,看到外表的热象就以为是热证,而病情的真相却是大寒证)。“速持附来(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李东垣开的方子量也大了,让患者一次就服用八两。药还没有煎煮好呢,果然,患者的情况就开始变化了,手指开始变成青色,这是剩下的一点虚阳之气开始散掉了,说明患者已经危急了(这个时候如果真的还用承气汤让患者泻肚子的话,那么确实是要死人的)。在服用了汤药后,患者汗出而愈。天啊,好险!在以前,由于诊断多依靠脉诊,这个脉诊很微妙,比较难以学习,所以学习不好的人很容易出错,到后来出现了舌诊,这样的情况就有所好转了。这个事情在当时看来有个小规模的轰动,有的人还写了一首长诗来做纪念,诗很长,大意就是对李东垣的景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之类的,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来《东垣试效方》这本书参观一下。顺便说一句,李东垣的书有个好处,就是基本上挑自己用过,疗效比较好的方子,写下来,所以叫做《东垣试效方》,当然,这本书是他后来收的弟子罗天益给整理的,这个徒弟的故事我们在后面谈。大金国的灭亡写到这里,我觉得有点没法儿跟各位交代了,因为净写些悲惨的事情了。瘟疫、旱灾、兵乱,几乎没什么好事了,似乎故事的名字应该叫《悲惨世界》。李东垣只是在青少年时代过得潇洒点儿,后来几乎是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中。其实,不只是他这样,当年所有的老百姓都是这样的,每天一睁眼,就要想到不知道有多少个倒霉事在等着呢。我实在无法写出来“从此大家就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之类的谎言,因为要尊重历史,所以要告诉各位,马上又要出大事了。大家都觉得汴梁是首都,大金国的皇帝在这,这里应该是最安全的,可事实上全错了,这里即将遭受空前的劫难。公元1232年,蒙古大军挥师南下,直取汴梁,结束大金国命运的战争开始了。蒙古铁骑首先消灭了几路前来救驾的金朝大军,有的金军几乎全军被屠杀,这样,汴梁就变成了一座孤城。在进行了惨烈的攻城后,双方伤亡都较大,于是蒙古军队采取了围城的方法,将汴梁百姓和十几万金军围得水泄不通。汴梁城变成了一座饥饿之城,连野菜都成了奢侈用品。围城从三月开始,一直到四月初七,暂时议和。然后又从七月围起,一直到第二年的正月,正月初一,金哀宗出逃,正月下旬,守将崔立弃城投降。再下一年,金哀宗被围自杀,金朝灭亡。这第二次围的时间更长,城内粮草断绝,百姓饿死无数。在两次围城的中间阶段,也就是五月开始,疾病开始在城内流行。李东垣就被围在城内。他亲眼见到了大金国的灭亡过程,也亲眼见到了两国相争时百姓所受的摧残。李东垣记录到,解围以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病死的人多到什么地步呢?当时汴梁几个城门每个门每天往外送的尸体“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当时任左司都事的元好问后来记录的是:“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以这种病死的规模,很多人都想到了是否是瘟疫,因此在治疗的时候都用治疗外感的方法,但是,不但没有效果,病人却死得更快了。为什么呢?难道除了瘟疫,还有其他原因?长期以来,李东垣一直在观察着因饥饿劳倦引起的脾胃受伤的情况,难道这次的疾病也与脾胃受伤有关?别人都还把精力放在了瘟疫上,李东垣却认为,围城时所遭受的饥饿与这次疾病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拯救灾民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李东垣当时的心情了,但是我们知道,他此刻一定会急得要发疯了。每天有大量的患者在他的面前死去。这是为什么?难道用外感病的方法治疗错了?是的,千万不能用外感病的方法治疗!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外感病!那这是什么病引起的?别着急!让我想想,只差那么一点儿了,别着急!老天爷啊,能让时间先停下来吗?我马上就要知道为什么了?仍然每天有数以千计的患者死去。老天爷,让时间等等我吧,我马上就要想出为什么了!李东垣的脑子疯狂地运转着,治疗,思考,再治疗,再焦急地思考!如此众多的患者,这是多么大的样本量啊!李东垣之前不会有,李东垣之后也不再会有了!历史如此残酷地把李东垣放在了这样一个人间地狱里,让他思考解脱之道。李东垣,你行吗?你能担负起这样的重担吗?!我不知道!但是,我感觉我马上就要知道了!大家先等等我!但是,没有人会等的,每天仍然数以千计的患者死去。李东垣的眼睛早已血红了,因为疲劳,因为思考,因为焦急!以前曾经思考过千万遍的内容在寻找一个理论体系的支撑,在寻找一个突破口!他白天不停地看病,晚上不停地做下记录,然后分析,再改进思路,白天再重新开方。如果放弃,也就放弃了,没有人会抱怨的,因为似乎败局已定,似乎已经无人能够阻止死神的脚步了。但是,有的人是凭着信念在活着的。悲天悯人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已经发芽,他此刻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必须一心赴救!他如同一个在战场上的武士,面临着百倍的敌人,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也必须挥剑到最后一刻!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的患者开始有起色了,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很快地死去。看来我的思路是对的啊,我终于明白了!这绝对不是外感病啊,这是内伤病!必须放弃外感病的错误治疗方法,以治疗内伤病的思路来治病!(注意,中医所说的内伤病不是武侠小说里被一掌震成内伤,五脏俱碎的那种,中医说的内伤是指因为饮食不当、劳倦、情致等原因引起的脏腑和气血的失调,是与外感传染病相对的疾病,这个不要误会了,现代人患内伤病的机会也非常多,这个我们将在后面介绍。)来,大家来看看吧,大家来体会一下这些患者怕冷的感觉吧,外感病怕冷时,穿上厚的衣服患者也还是冷得发抖,可是这些患者的怕冷,披上衣服就马上缓解,这是不一样的啊!再来体会一下这些患者的手吧,患外感病时,手背的热度也很高啊,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内伤病的患者,只有手心的温度高,手背并不发热啊。等等。其他医生都惊奇地望着李东垣,这个理论让他们感觉新鲜。李东垣总结了大量的外感病与内伤病在诊断依据上的不同,其内容之丰富颇为可观,其中许多内容至今在中医诊断中仍然在应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观看一下李东垣所写的《内外伤辨惑论》。从李东垣那里开始,中医学里面的内伤病学体系得到了质的飞跃,这个体系随着后世的完善,今天已经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认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会导致脾胃受伤,而情致失常、劳役过度则损耗人体的元气。一个人如果脾胃受伤,元气也不足,则病内伤。李东垣特别重视脾胃的阳气,认为脾胃的阳气不足,那么身体就没有了补给的途径,这就是“生长之令不行”,“无阳以护其荣卫”,从而导致一个人怕风寒,身体出现忽寒忽热的症状,同时会有四肢无力,慵懒,气短,等等。治疗这种病证,需要用甘温之药补其中气,升其阳气;用甘寒之药泻其火。为此,他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羌活胜湿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诸多方药。其中最著名的是补中益气汤,现在各个药店卖的是丸药,叫补中益气丸。李东垣将这些药做成药丸或者打成粉末,“俾病者饵之”。结果是:“其所济活者,不可遍举”。我写这些内容的时候很简单,似乎这个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这是一个多么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啊。李东垣自己的身体在围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因为大家都没有饭吃(连金朝皇帝都给饿得跑路了)。此时他应该一边恢复自己,一边救治别人。但是,做过医生的人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自己的身体是恢复不好的,因为一心只想救助别人了。这一阶段,李东垣没有写书,他要面临大量的患者,进行工作强度很大的临床工作。在十六年以后,他将这些经验总结了出来,写出了《内外伤辨惑论》。去山东吧解围之后,动乱还在继续着,蒙古人的铁骑随时会再来。大家纷纷自个儿想辙,“往哪儿跑才更安全点儿?”——这是当时人们街头打招呼的问候语。也就在这时,李东垣遇到了元好问。元好问的处境也很尴尬,本来是大金国的官员(时任左司都事),大金国的首都汴梁现在投降了,皇帝出逃到另外的地方结果也被围着呢,估计也快交代了,这该怎么混下去啊。更要命的是,带领投降的元帅叫崔立,怕后世骂他是软骨头,想写个歌颂自己说是为保护百姓而投降的文章刻在石碑上(实际上他的行为真的保护了剩下的百姓),谁来动笔好呢?只能怪元好问的文笔太好了,所有的人立刻把手指向了他,异口同声:元好问。元好问想钻地缝的心都有了,这都是什么兄弟啊,关键的时候把我供出来了。但这实在是不能写啊,因为我们文人就靠“忠义”这个词混呢,您让我写了,我成了和您一伙儿的投降派了,以后可就没法儿在面儿上走动了。于是把这个俏活儿连同稿费一起硬塞给了一个贫穷书生,说声“兄弟,全靠你了”,然后开溜了。国家已亡,还留此何用?其实元好问对大金国还真的有贡献,他认为:大金国虽然亡了,但毕竟是一个存在过的国家,应该把它的历史记录下来,于是后来自费用了很多的时间收集和记录这些资料,后人写的《金史》很多就是根据元好问的资料写的。这时汴梁的民众开始散了,李东垣也正彷徨呢?该怎么办呢?元好问看到这个情况,就说:兄弟,你就跟我走吧,我们到山东去,我管吃管住。什么叫够义气,这就是够义气。当然,吃饭钱也不是元好问出,而是山东的另一个人出。这个人叫严实,必须介绍一下,此人很是了得。此人是当时山东的一个军阀,但是这个军阀应该是军阀中的优秀分子,他眼光独到,在战乱中,很快就发现南宋政府和大金国都很不可靠,而蒙古气势正旺,于是就归附了蒙古,这样就保证了山东部份地区在动乱的年代里相对的稳定,老百姓没有遭到涂炭。因此说这个人还不错。更不错的是这个人重学问,喜欢招贤纳士,只要是有本事的,来投靠吧,管饭票还管旅游的银子,因此当时很多文人都大老远的跑来投奔。在全国大乱的情况下,您可以看到山东这里修道的修道(全真派就是在这个时候蓬勃发展的),到名山题词的题词,办学教课的教课,俨然一副和平景象。李东垣和家人在山东一住就是十二年,其中大约有六年是和元好问住在严实的家里的。在这里,李东垣一边继续行医,一边开始整理思路,将自己的内伤脾胃学说加以丰富完善。李东垣和元好问都是历经劫难的文人,因此比较有共同语言,经常在一起活动,元好问有病了,也是李东垣给看,有一次元好问从济南回来,赶上秋天,“伤冷太过,气绝欲死”,李东垣给开了方子,服下去就好了,对此元好问佩服之极,认为是东垣帮他捡回了条命。有的时候,李东垣还与元好问一起到处逛逛,其中经常去的,就是范尊师的正一宫。范尊师对李东垣的影响很大,李东垣在书中曾几次提起。那么,这位范尊师到底是何许人也呢?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