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生态医学之祖——伤寒论(转)
    

伤寒杂病:生态医学之祖——伤寒论(转)

生态医学之祖——伤寒论(转)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华医学从一药治一症的幼稚时期跃进到以自然生态规律治病的成熟阶段,开创了生态医疗的先河。张仲景虽不曾说出“生态”二字,但书中自始至终处处是生态理念的智慧。他的临床案例,今天看来,依然是夺目的奇迹。我想:今天我们做到的事,古人没做到,不可傲古人;古人在两千年前做到的事,我们今天没做到,应愧对古人!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二字,是泛指一群有共同病理特征的,由生物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如普通感冒流行感冒等。他在认识和治疗这些病,完全是以生态理念,依据生命的自然规律工作的,有极为缜密的生态理念的智慧。

张仲景在没有显微技术的历史条件下,对致病生物病原体、毒株、菌株这些小东西,是不可能看得到的。但他知道是一种致病物质,称之为“邪”或“苟毒”。并且把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称之“正气”。对病原体感染与免疫功之间的关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以及“大风苟毒,不得虚勿能害”。这是个很正确的认识。在感染发病以后,对疾病进退变化的根据是“正气盛则邪气实,邪气盛则正气夺。”这是正气与邪气消长变化的认识。在临床中以“因势利导”为中心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有“祛邪法”与“扶正法”两大治疗原则。

以上对病原体的认识,免疫功能的认识;对“正气”、“邪气”的相互关系、消长变化的认识;在治疗上“因势利导”与“扶正”、“祛邪”等等,是一个完美的生态理念。

我们要了解伤寒论中的生态理念的完美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必须对六经病临床的具体过程作详细的剖析。

一、伤寒六经分病是生态理念的标准化

生态理念也有标准化吗?张仲景没有这个提法。但从六经分病,到治法,有标准化的意义。

我们先说泛伤寒(泛伤寒指伤寒论中多种感冒,以下称泛伤寒)区分为六经是依据什么?二十年前,我对伤寒六经的区分问题,提出病因、病性、病位的理论依据,今天要重新进一步说明其中的生态意义。

1、病性标准:泛伤寒区分为阳性与阴性两类是以什么为根据的?仲景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区分阴阳的标准。在泛伤寒的免疫反应中,机体发热,表明器官功能与体液为亢进状态,被认为阳性过程。如果在免疫反应中,机体不能发热而体温低于正常值,感到身寒冷,表明机体器官功能与体液不足,免疫功能低落,被认为阴性过程。所以仲景说:发于阳也。换句话说即病发生在免疫功能强盛中;发于阴也。即是病发生于免疫功能不足的状况中。

请注意:治病之前先对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作出一个评价。根据这个评价,决定该如何帮助它,是因势利导祛邪外出呢?还是因势而扶助它的抗病能力呢?待免疫功能恢复再利导邪气外出。这完全与战争中“知己知彼”同一智慧。

这个阴性、阳性的标准,是总的指标,所有的千变万化的病理过程,都在这个标准中,定位在阴性、阳性。阴性、阳性的意义在治疗,是“祛邪法”,还是“扶正法”。

2、病位标准:在泛伤寒过程中,免疫反应发生在什么部位,至关重要。根据泛伤寒的自然规律有三个不同形式的反应。①是脉浮头疼,发热恶寒、身疼、腰疼、无汗而喘,这一类当然是阳性,因为发热,身疼腰疼、头疼、脉浮无汗。这类免疫反应在身体皮肤、肌肉、血脉、汗腺,当然这些症状与内部存在着很多联系。但从其免疫趋势中看到向外的趋势。因此,对这些组织整合为“表”。这是此类免疫反应发生的病阈的称谓。

②是免疫反应发生在另一个病阈。如发热恶热,汗出而渴,神昏,谚语,腹满,身重,不能食,四五日不大便。这一类免疫反应发生在胃、肠身体内部,阳性,涉及的器官当然不只胃与肠。仲景整合为“里”,也称为“胃家”。这种整合,无论表或里都是对免疫反应区阈的概括之称。因为用任何一个器官,组织都不能说明免疫反应阈的群体。

③是气机病阈。气机病阈与表、里不同,仲景没有作出如表或里这样有一个可视,可触的部位。只在少阳病界定中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并说:“脉弦细”。这完全是功能性病变,而且不是免疫反应,却是障碍着免疫反应能力。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口苦是胆汁代谢的障碍,胆不能通过正常的胆囊收缩,把胆汁输送到肠中,而拥积于胆囊,胆汁因此溢入肝循环,进入大循环。循环血携胆汁进入舌组织而口苦。咽干概括口干,稀薄唾液分泌减少所致。目眩是瞳孔对光的变化有调节功能,光强则缩小,光弱则扩大。如果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在光的变化中,有眩动的感觉。脉弦细为挠动脉拘急,也就是处于收缩状态。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完全是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调节障碍造成。但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与免疫调节有着相互影响,相互调节的作用。由于少阳病的这种特殊性质,称为气机病阈。

泛伤寒过程用阴阳两性质,表、里、气机三个病阈,区分为六个病经。(也就是界定)无论如何变化,不会出这六个经界。无论东西南北任何地域,无论古今任何时代,泛伤寒病理过程永在这个标准中形态毕现。这不是标准化吗?在临床医学中为首创第一。清代也曾有人亦步亦趋学着这样做,但水平远不及也。

3、伤寒六经病性、病阈的生态理念

我们知道,免疫系统功能,是从物种起源开始在大自然中,为了生存,与一切不利于我的东西相磨合而有的能力。概括地说,机体对“自己”保持稳定平衡,对“异己”清除体外,这样的一个功能系统。立足于这个理念之上,看泛伤寒,这个生物病原体引起的免疫反应,当然,在免疫功能正常情况对一切生物病原体是清除体外。但免疫功能低落时的免疫反应则是无能为力,就必须首先增强免疫能力,而后清除“异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治疗传染性疾病,首先对免疫系统功能作出评价,是第一重要,是生态理念的临床战略性的权衡。

泛伤寒阳性过程中,免疫反应出现的病阈,是免疫系统对侵入体内的“异己”清除出体外的“门户”或“通路”。比如病阈表,与病阈里,病阈气机。表的清除通路,门户是汗腺,里的通路、门户是大便,气机则是恢复平衡。因通路不同,门户不同,清除的方式也不同,免疫反应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医者提供利导的方法亦大不相同。这是对免疫反应的病阈与清除“异己”的方式的认定。

这里重提一下,张仲景告知我们:面对一个由生物病原体侵入机体引的泛伤寒病,免疫系统对来犯之敌已作出反应。先对免疫系统功能作出评价,是有正常的抗御能力(阳性病)呢,还是免疫系统功能虚弱无力(阴性病)呢?这是决定用祛邪法与扶法的原则性的决择。

在对免疫作出评价之后,再作免疫反应病阈的认定。在免疫反应病阈中可以认定免疫功能清除“异己”的方式。病阈在表是从汗腺清除“异己”,病阈在里是从大便清除“异己”的。病阈在气机则调节恢复平衡。当然,在阳性病中用利导法祛邪;在阴性病中用扶正法以强化免疫能力,而后利导祛邪。

以上是生态理念的两大自然法则:病性与病阈的认定,扶正法与祛邪法的决择。

病性与病阈,扶正与祛邪的大法已确定之后,对泛伤寒千变万化的具体过程需要作精心的认知,以设计治疗方案:阳性病如何排除免疫反应中的障碍,以利于免疫清除“异己”。如阴性病则如何增强免疫能力,而后再清除“异己”。

对病性的认知,即是对免疫能力的评价,因势利导中扶正、祛邪大法,是不变的生态原则,对泛伤寒具体过程的认知,具体治疗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制定具体的方法,是以变化应变化的不定的原则。请注意:法定法、法无定法,法外有法。这是什么?这是认识生态规律,依赖生态规律,以求生态平衡的生态观。

二、伤寒六经病临床中的生态理念

伤寒六经病临床案例是张仲景病性病阈,扶正、祛邪大法中生态理念的具体运用。病性有阴阳变化,病阈有内外转移,脉症有真、假、从、舍,千变万化之中,有其永不可变的生态规律。所以,生态理念是永不败方法。从其原则来说是不可动摇的大法。从其具体来说,是跟踪病理变化而变化的方法。根据什么说生态观念?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一是以免疫功能为根据,依赖免疫功能清除致病物。当免疫功能衰弱不足抗病时,仍然是强化免疫、依赖免疫能力。这种处处、时时以生命活动规律为依赖的方法,正是生态理念为指导的。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生态规律为瞻,免疫反应向外、向下、向上无论如何变化,始终是紧紧咬住,跟踪免疫趋势而利导,助动,清除致病物。三自始至终不做伤害或妨碍免疫反应的事;视免疫反应为生命所系。三是在临床具体过程中,也就是在实施因势利导的方式、方法中,更为具体的体现出相依赖、相制约、相变化的生态关系,是如何重要,如何奇妙!以下剖析张仲景伤寒六经案例。

案例:(1)

“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枝汤汤主之。”

部析:太阳病这三个字是指示说:“泛伤寒,在表病阈的阳性免疫反应,原则上用汗法。用三个字作出一个病的表述,是张仲景的写作文例。头疼发热汗出恶风是这个病的症状表现。以下指示用桂枝汤治疗。头疼是充血性的头疼,与发热是同一机制。因为致病生物侵入机体,引起免疫反应,向体外清除病理物的方式在表是排汗,使病理物从血液组织中分离出来,随汗液排出。而排汗的机理是要提高体温,扩张血管,而后开张汗腺。汗液微微透出,病理物质;包括病原体及其分泌物,以及在免疫反应中的代谢废物,徐徐从血液组织中分离,排出。待病理物排除清净,病即痊愈。但上述病案,虽有发热汗出,但是仍然有恶风感。恶风与恶寒都是在提高体温时的症状。只要还在提高体温,便是免疫清除病理物的反应,就是免疫反应的需要。何况此汗出恶风是时有时无,这种时有时无的形式是不能清除病理物质的。需要的是津津之汗,徐徐出汗,其程度是   似汗,而无汗水流漓。保持这种微似有汗状态要在12小时以上。这样既有微汗徐徐渗出,又不能损伤体液。是最好的免疫反应形式。张仲景对这个免疫趋势用桂枝汤主治。这个桂枝汤治疗本案,从其生态理念中看,第一是因势利导的祛邪法。怎样的利导?祛邪?先看其趋势。虽有发热而仍有恶寒(恶风是恶寒轻一等)已知体温仍不足以排汗清除异己。尤其是汗腺的时开时闭而不能通畅。什么原因呢?首先是体表血流不能满足免疫清除异己的需要。用桂枝温通血脉,能使血管扩张,血液流向体表,以利于排汗。芍药通血闭、散恶血,有利血液循环,舒张血管。据药理实验: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用甘草和中、通血脉、解毒为佐。

张仲景通血脉,扩张血管,以利免疫排汗清除异己,用甘草和缓性质,使病情与药性都在徐徐之中:徐徐排汗、缓缓排毒,以利导免疫清除异己成功,因免疫的趋势在排汗。排汗要依赖足够的体温。血管,制约着血流量。这些条件又制约着排汗。总之,张仲景对免疫机能清除异己中的障碍,完全是依据生态规律的依赖与制关系中,站在免疫的位置,权衡生态利弊,理平生态关系,以利于免疫清除,以导邪外出·所谓,因势利导,祛邪法也。

案例2

“太阳病,项脊强几几,而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部析:这个病案与上案相同,其剖析如上案相同。不同处在有“项脊强几几”并发症状。“项背强几几“是项背肌有僵硬痛感,在俯仰动作中有痛感,不得俯仰。其原因项背肌濡养不足,神经失濡养发生强直。故在桂枝汤温通血脉,扩张血管,增强循环的同时,加葛根以通血脉,生津液,以濡养项背肌组织神经,以缓解项背肌组织强直。

在伤寒六经案例之中,张仲景对于主病以主治方治疗,有一定的标准。而对主病并发的症状,或与主病并发的宿疾,在主方中加一二味药,以兼治并发症,达到主病与并发症同时痊愈。此外尚有:

“太阳病,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从这种案例中可以看到仲景生态理念的另一个面。

这便是,新病与宿疾,主病与并发症的生态关系:没有主病,并发症无由发生。只治主病,不及并发症,免疫功能清除异己的能力会因并发症而有所降低。主病与并发症同治,免疫功能清除异己的能力会完全的,不受任何牵制。新病与宿疾也一样,新病宿疾同治比单行好。所以仲景说“佳”。

案例3

“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部析:太阳病三字含义如案例1中。而此病与案1不同。此病发热体温常在30℃至41℃。恶寒也重,特别是身体疼,腰疼,骨节疼痛与无汗而喘。案1无疼痛,有汗,发热体温不到39℃。此例从症状表现看应是流行性感冒。与案1同为阳性免疫反应在表病阈。虽然致病生物体有所不同,但免疫系统清除异己的反应相同。案1是有汗,而时有时无,只需温通血脉,扩张血管即可导邪外出。而此例是高热无汗而喘身疼。因为不能排汗,所以体温才必须升高。升高体温是免疫功能需要清除异己而排汗。又因汗腺不开张,体温过高而喘。这个喘是以呼吸散热而发生。身疼也是由体温过高病理代谢物质不能排除而发生。发热、身疼、无汗而喘,归纳起来看:免疫趋势是排汗清除异己,其障碍是不得排汗。张仲景因其欲汗不能之势而用麻黄、杏仁、桂枝、甘草汤主治。

麻黄有升高血压的作用,使心肌收缩加强,心输出量增加,在中医经验中,麻黄发汗、利尿、止喘,与桂枝配伍发汗,与甘草配伍利尿,与杏仁配伍止咳定喘。麻黄汤主药麻黄,一药而兼有发汗,定喘的功效,佐桂枝以增强发汗作用,佐杏仁增强定喘作用。身疼腰疼,骨节疼都因不能排汗,体温过高,免疫反误码中的病理代谢物不能排除造成。所以不用止疼药。只需汗出。仍是微似有汗,保持10小时以上,徐徐清除异己物质至尽,则热退、痛止,喘定身安。此病用麻黄汤每是一剂或半剂而愈。因一剂分三服,一次服药汗出病愈,余药则不再服。

从这一案例与案1,这桂枝汤症,都是太阳病,用桂枝汤所治名中风。此案用麻黄汤治名伤寒,是由不同的两个病原体引起的。症状亦不尽相同,治疗的方药亦不相同。但这不是重要的治疗根据。重要的是外邪(外界致病生物病原体侵入)侵入。都是在表病阈引起免疫反应,都是阳性。这在生态理念中都因其免疫趋势而用汗法。但阻碍免疫清除异己的障碍不同,所以提供的利导方法也有所差异。什么是因势利导?什么是祛邪法?在这里当有所悟。其生态理念的思维方法,也略现一斑。

案例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部析:这一例,太阳病三字仍然是上例中的含义。项背强几几与案2相同。但无汗恶风与案3麻典汤症相同。也就是头疼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无汗恶风而喘的麻黄汤主治的病兼有项背僵硬不可俯仰的。这与桂枝加葛根汤主治的病症一样。但桂枝汤主治者有汗,此例是麻黄汤主治的无汗病症,所以用葛根汤汤。葛根汤的组成是: 葛根56g 麻黄42g 桂枝28g 芍药28g

甘草28g 生42g  大枣12g

从方剂中看,是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因为这个案例,乃是流行性感冒并发项背肌肉神经失养,所以必须重剂,通血脉,开汗腺,通行津液,更加姜枣以助津液,为排汗提供助力。麻黄发汗,用桂枝通血脉以助作汗。葛根生津,解热,通血脉,改善循环,解肌,发汗。在本方中,用量最大,加麻黄桂枝发汗药相合,其发汗之效力可谓很峻,但仍不是要出大汗,仍是取微似有汗,以利清除病理物。为什么要用这样峻烈的发汗药?因排汗机制障碍较深,不用重剂不足以利导祛邪。从这里可以看到生态理念思维对病的深浅,药的较重,无不精到用心。

案例5

“伤寒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浮滑,此为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部析:以上三条合看。伤寒指麻黄汤证,因误治或失治,病情逆转。免疫反应由表阈转入里阈。所以说“热结在里”、“里有热也”。所谓里指胃肠及免疫反应所涉及的器官组织,但因为免疫清除病理物的方式为排便,所以用“胃”或“胃家”,或“里”来表述在机体内部免疫反应的病阈。

伤寒六七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说明了免疫反应阳性,病阈在里。这就认定了祛邪法用通大便的方式。条文中脉“滑”之象,说明体液充实,血流充盈,如果有“厥冷”,即体温低于正常值,手足冷为厥。即使外表四肢体温低于正常值,但脉滑,而口舌干澡而渴,仍为里热。外寒是假象,里热为本质。治病当以本为治。这个里热已确定为免疫反应在胃肠病阈,无论是表寒、表热,也就是“表有寒里有热”或“表里俱热都要用白虎汤通便,使病理物质从大便清除。病理物质清除了免疫反应结束了,身热即和,里已无热,津液续生,渴已止。此病如大渴引饮,欲饮数升者,为高热伤津,或者说有某程度的脱水。在白虎汤中加人参以生津液。

白虎汤组成为知母、生石羔、甘草、粳米,或加人参。知母为泻火通肠药,生石羔清里热止渴,二药配伍,通肠清里热功效显著。所谓通即轻泻的作用。白虎汤症,热结在里免疫反应清除异己的方式即排便,而大便并未结硬,所以轻泻即可。这个案例是仲景病阈在里(胃肠),而因势利异的祛邪法。与发汗祛邪方式不同,但生态理念是完全相同的。

案例6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头不疼,项不强,不恶寒反恶热,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汤主之。”

“发汗后,不恶寒反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56g酒洗,芒硝100毫升 甘草28g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二物至200毫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少少温服之,以调胃气。”

以上是调胃承气汤症。

案例7

“阳明病:脉迟,微汗出,不恶寒者;身重、气短、腹满而喘,有潮热者,以外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小承气汤方:大黄56g 厚朴28g 枳实3枚 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140毫升,分温二服,初服当大便,不尔者尽饮之;若得大便勿服之。”

案例8

“阳明病:潮热,大便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也。若不大便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屎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屎气,此必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也,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不转屎气者,慎不可攻也。”

“阳明病:谚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大承气汤方之。”

“阳明病: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大承气汤方:大黄56g 厚朴112g 枳实5枚 芒硝60亳升。上四味,以水2000毫升,先煮二物取1000毫米,去渣,内大黄,更煮400毫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再服,得下,余勿服。”

剖析:以上案例是阳明病——免疫反应在里病阈的阳性抗病过程。在因势利导治疗思想指导下,对病势的精细审察认知,做到毫厘不差,虽情急病危之症,无有不在生态理念之中而药到病除。以下剖析白虎汤症调胃承气汤症,小承气汤症、大承气汤症,因为阳明病,同是免疫在里病阈的免疫反应,因病情深浅而病势不同,利导祛邪的方式亦有不同,方药,服法亦自不同。这是生态理念中,以不变应万变与以万变应万变的统一。也就是时时处处以生态规律的为法的原则。

从白虎汤症说:白虎汤症是伤寒(流感)免疫反应在里病阈的阳性过程。因为病阈在“里”,(即“胃家”,)胃肠是免疫清除异己的通路——排便,所以治疗原则是通便。即祛邪法则中的“下法”。但其病势是“热结在里”,“热”是什么呢?不是温度之热,是免疫反应中的机能亢进的表现。“结”作何讲?“结”是停聚不解或不能自解。换个表述:免疫反应亢进在胃肠之中而不能自解。好,因这个病势我来为你做些“利”于你的事,引“导”你想清除的病理物排出去。选用了通肠利便的知母,石羔,以粳米汤补充丧失的津液,以甘草缓和病情与药力。如果因发热出汗过多,加人参以强心健胃。津液恢复了,大便通下了,热与渴自然解除;病愈了。白虎汤症是阳明病——伤寒(流感)里病阈的初级阶段。

白虎汤症——阳明病热结在里,发热恶热汗出而渴,此时病机只是在里病阈免疫亢进反应清除异己排便受到障碍。因势通便即愈。如果失掉用白虎汤通便的病机,而病情发展:如案例6所说:“不恶寒反恶热,蒸蒸发热者”,蒸蒸发热是有汗出而体温仍高,不因有汗散热而体温得到调节。这比白虎汤症案例6病情重一等。用白虎汤不足以通便。因结肠中干燥,大肠蠕极缓。免疫清除异己排便更加障碍,所以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承气即平衡胃肠功能,利导免疫清除异己排便。症理物质从大便排除,而热退身和神清而病愈。承气者,平和胃肠功能也。

案6调胃承气汤症,失去治疗的病机,病情进一步发展:脉迟,身重、气短,腹满而喘,可攻里也。若手足濈然汗出。此大便已硬化,大承气汤主之。潮热是如潮汐有信。每到日晡(下午三至五时)即发热,称为日晡潮热。而阳明病有潮热者,是有硬屎的的症状表现。如果阳明病脉迟是津液大伤。腹满而喘是在结肠中粪便与病理代谢产物,因发热汗出结肠强吸收造成硬屎,同时结肠产生气体而腹满,里热仍盛,呼吸喘促以散里热。此症是在免疫反应中,因病理物不能清除,延误治疗时机,造成津液大伤,硬屎内结,排便障碍,当急攻在里之硬屎,以排除免疫反应排便的障碍。得通便即可病愈。需大承气汤,峻剂攻之。如果身热不是日晡潮热则不是硬屎内结,不可用大承气汤。若只是腹满而大便不通,用小承气汤即可胃肠功能调和,得到通大便,病理物质即可排除,不可用大承气汤造成大泄下也。

以上是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与大承气汤的区别使用,全依据病理趋势,免疫障碍之大小。以病势与药相并论:白虎汤症发热恶热汗出而渴,津液初伤,免疫反应初入胃家病阈,用知母石羔通便即愈。如延误时机,蒸蒸发热,汗出已多,恶热,不大便,是肠中干燥,知母石羔不足通便,当以大黄、芒硝通大便以和胃气。因大黄苦寒,下瘀血、留饮、宿食,有荡涤胃肠,推陈致新的功效。据实验:大黄的致泄成份为结合性大黄酸类物质,能刺激大肠壁引起收缩和分泌增加而发生通便。芒硝的水溶液不被肠吸收,在肠中形成硫酸钠高渗溶液,所以有润燥,软坚的作用,并引起机械性刺激而导泻。大黄与芒硝相配作为润澡软坚通便的方剂,轻剂可润澡通便,推进新陈代谢;重剂可涤荡胃肠中一切瘀积,留垢、宿食,病理产物,奇效无比。今仲景指示:“少少温服这,以调胃气。”其用意在适可而止,“调”为调和之意。“承气”是平衡意,用意在生态平衡,不可太过,过犹不及。不足则不能和胃气;太过则伤胃气。

调胃承气汤症为阳明里热,结实在胃肠,不大便,但尚没有硬屎。如失此时机,病进一步发展:胃肠结实之热,即病理物与宿便在高体温中发酵产生气体致腹大满不通。腹大满是气体不能排出,因胃肠蠕动过慢,气不能通,当然大便更不能通。但热未潮,屎未结硬。调胃承气汤不足用了。需小承气汤主之。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三味,仍以大黄为主体,枳实、厚朴俱有促进肠的节律性运动的功效,与促进胃肠运动刺激肠壁大量分泌的大黄相伍,成为胃肠除胀、破满,通便的第一方。大黄与芒硝相伍,润澡软坚而通便,泄热;大黄与枳实、厚相伍为除胀,破满通便泄热。所谓“泻热”,是从现象而说,其实质是排除免疫障碍,清除掉致病物质,结束了免疫反应,病愈了。调胃承气汤症与小承气汤症的病理趋势略有不同,其利导方法亦略有不同。其用下法祛邪则相同。

小承气汤症病情发展:免疫反应中的一切代谢产物与粪便在结肠中留滞,因强吸收结为硬屎。其中有毒物质被强吸收进入循环,危及中枢神经,出现意识障碍:神昏谚语如见鬼状,循衣摸床作无意识动作。微喘是循环已衰,直视属中枢神经症状。此症在五六日不大便,上至十余日,日晡潮热。可清楚看到是经过白虎汤症失治,又经调胃承气而小承气汤期间未得到正确治疗。十余日不大便可知免疫障碍之深。但仍有发潮热,可知免疫机能尚未失去抗病能力。但毕竟是旷持久,正气日消,必须对免疫能力进一步估计:“脉弦者生”,脉弦说明免疫能力尚可与邪气一争。用大承气汤攻里,清除病理物质。若脉涩,表明气虚(功能衰弱)血少(物质缺乏)免疫机能不足与病抗衡。用大承气汤攻里,机能衰弱,体液不足,大便不能下,衰竭而死;如用承气汤攻之,大便下亦会衰竭而死。由此可见:治疗,仅是利导而己,其根本在免疫功能盛衰存亡!

白虎汤症,谓胃承气汤症,小承气汤症,大承气汤症,乃是阳明里热由轻入重,由浅入深的四个阶级,四种趋势,四个方剂。祛邪的原则不变:下法,通便。但造成免疫的障碍不同,利导的方法自然是根据不同的障碍而决定。药物又根据方法而选择。

从阳明病的四级过程中,看到张仲景的生态理念思维的精纯巧妙。明明清楚知道伤寒是外界致病物侵入机体,从不说“杀死、消灭”。在太阳只说“发汗”、“解表”,在阳明只说“下之”、“清之”、“攻之”。始终是站在机体综合能力免疫功能一方,首先估计自己的能力,(病性阳阳),再看邪气一方的位置(病阈表、里、气机),免疫功能清除异己的趋势,研究其障碍,以清除病理物的通路为中心,动员其相依赖与相制约的器官组织,为免疫清除异己除去阻碍,利导祛邪成功。全部的治疗过程,处处是以生态为本根,非凡的智慧,精湛的科学。

是不是张仲景不懂消灭致病生物的方法呢?不是。如果认为张仲景不懂用灭菌药,那太小看了这位医圣。第一个治疗腹内寄生虫的药是张仲景的“乌梅丸”。而且他不是用毒药把蚘虫杀死,而选了无毒的乌梅,伍以蜀椒细辛,使寄生虫麻木僵死,排下寄生虫而人体无害。至今天仍是一最有效的驱蚘方剂。张仲景深知免疫系统不允许异己物进入体内,凡是异己者,没有朋友,一律对抗。而且,不可能两个异己者相斗而不伤主人。更是唯有清除出体外方可平安。这是仲景的生态理念。

但是,有些药学家,在实验中写出某药抑制某菌株,某毒株等等。这是需要的,但以对抗理念来解释古代医方、医案。一字不提中华医学之生态理念。似乎,古代医学家不懂有致病微生物感染,也不懂某药抑制某菌,只是从经验中得来而己。我想,这个臆断未必正确。请问:流感病你用对抗治疗,而不用发汗法能药到病除吗?不能!发汗不如法能药到病除吗?不能!伤寒阳明病只用对抗法而不用下法,能药到病除吗?不能!这是为什么?清除病理物!愈病之根本是免疫清除异己,不是 一个外来的异己来杀死另一个外来的异己了事!不是。那是悖逆生命自然规律的。生命自然规律即生态规律。

以上是伤寒论中的一小部分,藉以说明临床中的生态理念,是从东汉之伤寒杂病论中成熟起来的。在今天看来仍是神奇。试想:有一日,生态医疗与现代科学技术溶合之后,必然是世界医学的奇迹!应该是不会很久的事!伤寒杂病论中的案例,我在以后的时间里,再续写。



[ 本帖最后由 xueyemanbu000 于 2009/6/15 17:32 编辑 www.lindalemus.com/kuaiji/]
-----------内经更重生态
-----------
原帖由 a0663a 于 2009/6/15 09:34 发表
内经更重生态


严重同意楼上!!
内经整篇未见提到多少药方,实乃生态医学之祖!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