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侣山堂 > 中医书籍 > 正文:伤寒门第二
    

医方考:伤寒门第二

叙曰∶仲景伤寒方,群方之祖也,自晋唐而降,历朝医哲,罔不宗之,初学之士,能究其方,识其证,虽施之杂疗,不可胜用,岂徒曰伤寒云尔哉!今取其方七十五首,考之如下,有桂枝汤桂枝(三两,洗净) 芍药(三两,炒) 甘草(二两,生) 生姜(三两) 生枣(十二枚,头痛…

叙曰∶仲景伤寒方,群方之祖也,自晋唐而降,历朝医哲,罔不宗之,初学之士,能究其方,识其证,虽施之杂疗,不可胜用,岂徒曰伤寒云尔哉!今取其方七十五首,考之如下,有

桂枝

桂枝(三两,洗净) 芍药(三两,炒) 甘草(二两,生) 生(三两) 生枣(十二枚,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太阳中风也,此汤主之。

风之伤人也,头先受之,故令头痛;风在表则表实,故令发热;风为阳,气亦为阳,同类相从,则伤卫外之气,卫伤则无以固卫津液,故令汗出;其恶风者,卫气不能卫也;其脉缓者,卫气不能鼓也。上件皆太阳证,故曰太阳中风。桂枝味辛甘,辛则能解肌,甘则能实表,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故用之以治风;然恐其走泄阴气,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姜大枣,此发表而兼和里之意。是方也,惟表邪可以用之;若阳邪去表入里,里作燥渴,二便秘结,此宜承气之时也,而误用之则反矣。论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盖谓阳邪去表入里故也,又曰∶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盖以与之则表益实,而汗益难出耳。故申之以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麻黄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洗净,二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枚) 甘草(一两,生)

太阳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不利,恶寒无汗而喘,脉来尺寸俱紧者,麻黄汤主之。

足太阳经,起目内 ,循头背腰 ,故所过疼痛不利;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人身之阳,既不得宣越于外,则必壅塞于内,故令作喘;寒气刚劲,故令脉紧。麻黄之形,中空而虚;麻黄之味,辛温而薄,空则能通腠理,辛则能散寒邪,故令为君。佐以桂枝,取其解肌;佐以杏仁,取其利气;入甘草者,亦辛甘发散之谓。抑太阳无汗,麻黄之用固矣!若不斟酌人品之虚实,时令之寒暄,则又有汗多亡阳之戒。汗多者宜扑粉,亡阳者宜附子汤。

葛根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洗净,二两) 芍药(二两,炒) 甘草(二两,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者,名曰刚 ,此方主之。

风寒伤经络之经,则所过但痛而已,未至于强;风寒伤筋骨之筋,则所过筋急强直而成。 ,痉字之误也。曰刚痉者,无汗之名也。本草云∶轻可去实。葛根、麻黄,形气之轻者也;此以风寒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又,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下利,里证也,今之庸医皆曰漏底伤寒,不治,仲景则以此方主之。盖以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阴虚故下利也;与此汤以散经中表邪,则阳不实而阴气平,利不治而自止也。斯妙也,惟明者

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洗净) 芍药(三两,炒) 五味子(半斤,炒) 半夏(半升,泡) 北细辛(去土) 甘草(生) 干姜(各三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表不解者,头痛、发热、身疼尚在也。伤寒曾渴。饮水过多,故心下有水气。有声无物,谓之干呕,名曰水气,则有形之水已散,但无形之气仍在耳,故无物可吐而但有声。或咳,或麻黄、桂枝、甘草,发表邪也;半夏、细辛、干姜,散水气也;芍药所以和阴血,五味所以收肺气。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桂枝(净洗) 甘草(生,各二两) 生姜(

伤寒太阳证,见风脉者,此方主之。

仲景法∶太阳伤寒,治以麻黄汤;太阳中风,治以桂枝汤。今伤寒太阳证见风脉,是有头痛、身热、无汗、恶寒,但脉来不紧而缓,为伤寒且中风矣,故二方并而用之。风寒外盛,则人身之阳郁为内热,此石膏之所加也。名曰大青龙,其发表之尤者乎!而亡阳之戒,筋惕肉之弊,则用青龙之过者也。有此者,急以大温大补

升麻葛根汤

升麻 葛根 芍药(炒) 甘草等分

伤寒,目痛鼻干,不眠,无汗,恶寒发热者,阳明经证也,此方主之。

足阳明之脉,抵目挟鼻,故目痛鼻干。其不能眠者,阳明之经属于胃,胃受邪则不能安卧,此其受邪之初,犹未及乎狂也。无汗、恶寒、发热者,表有寒邪也。药之为性,辛者可使达表,轻者可使去实。升麻、葛根,辛轻者也,故用之达表而去实。寒邪之伤人也,气血为之壅滞,佐以芍药,用和血也。佐以甘草,用调气也。

白虎汤

石膏(一斤,捶,不见铁) 知母(去浮皮,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伤寒,传入于胃,不恶寒,反恶热,有汗作渴,脉大而长者,此方主之。

传入于胃,邪入里矣。表无其邪,故不恶寒;里有实热,故反恶热;热越故有汗;里燥故作渴;邪盛故脉大;邪在阳明故脉长。白虎,西方金神也。五行之理,将来者进,功成者退,如秋金之令行,则夏火之炎息。此方名曰白虎,所以行清肃之令而除热也。石膏大寒,用之以清胃;知母味浓,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行,恐伤胃气,故用甘草、粳米以养胃。是方也,惟伤寒内有实热者可用之。若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死无救,又东垣之所以垂戒矣。

柴胡

柴胡(半斤,去芦)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去芦)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制)

伤寒,寒热往来,胁痛,口苦,脉弦者,此邪在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也,本方主之。

邪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胆者,肝之腑,在五行为木,有垂枝之象,故脉弦。柴胡性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就之以入少阳;黄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能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是以中气不虚之人,虽有柴胡证俱,而人参在可去也。邪初入里,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则荣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仲景云∶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更加人参一两五钱、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斤、干姜二两。以上加减法,皆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去节) 黄芩(三两,炒) 芍药(三两,炒) 半夏(半升,泡七次) 生姜(五两) 枳实(四两,面煨) 大黄(二两,酒浸) 大枣(十二枚)

伤寒,阳邪入里,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此方主之。

表证未除者,寒热往来、胁痛、口苦尚在也;里证又急者,大便难而燥实也。表证未除,故用柴胡、黄芩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能和少阳,半夏能治呕逆,大枣、生姜,又所以调中而和荣卫也。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浸)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

伤寒,阳明证俱,大便秘,谵语,脉实者,此方主之。

阳明证俱者,不恶寒,反恶热、作渴是也。传至阳明,则热经数日矣。热久则五液干涸,故大便秘;液亡则无水以制火,故谵语。谵语者,呢喃而语,妄见妄言也。邪入于里,故脉实。大黄苦寒,可以荡实,芒硝咸寒,可以润燥;甘草甘平,可以和中。此药行,则胃中调而里气承顺,故曰调胃承气。然犹有戒焉,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有结胸、痞气之患,此大、小陷胸汤之所以作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浸) 浓朴(二两,炒) 枳实(三枚,麸炒)

伤寒,腹胀满,潮热,狂言而喘者,此方主之。

邪在上焦则作满,邪在中焦则作胀,胃中实则作潮热。曰潮热者,犹潮水之潮,其来不失时也!阳乘于心则狂,热干胃口则喘。枳、朴去上焦之痞满,大黄荡胃中之实热。此其里证虽成,病未危急,痞、满、燥、实、坚犹未全俱,以是方主之,则气亦顺矣;故曰小承气。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浸) 浓朴(半升,姜汤炒) 枳实(五枚,麸炒) 芒硝(三合)

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浓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虽然,仲景言急下之证,亦有数条。如少阴属肾水,病则口燥舌干而渴,乃热邪内炎,肾水将绝,宜急下之,以救将绝之水。又如腹胀不大便,土胜水也,宜急下之;阳明属土,汗出热盛,急下以存津液;腹满痛者,为土实,急当下之;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此肾水将竭,不能照物,则已危矣,须急下之,此皆大承气证也。若病未危急而早下之,或虽危急而下药过之,则又有寒中之患。寒中者,急温之,宜与理中汤。

仁承气汤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桂枝(二两,洗净,妊娠用炒) 大黄(四两,酒浸) 芒硝(二

伤寒,外证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利,其人如狂者,有蓄血也,此方主之。

无头痛、发热恶寒者,为外证已解。小腹急者,邪在下焦也;大便黑者,瘀血渍之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上焦主阳,下焦主阴。阳邪居上焦者,名曰重阳,重阳则狂。

今瘀热客于下焦,下焦不行,则干上部清阳之分,而天君弗宁矣,故其证如狂。桃仁,润物也,能泽肠而滑血;大黄,行药也,能推陈而致新;芒硝,咸物也,能软坚而润燥;甘草,平剂也,能调胃而和中;桂枝,辛物也,能利血而行滞。又曰∶血寒则止,血热则行。桂枝之辛热,君以桃仁、硝、黄,则入血而助下行之性矣,斯其制方之意乎!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去毛) 半夏(泡七次,半升) 栝蒌实(一枚,去皮)

伤寒,下之早,热结胸中,按之则痛者,小结胸也,此方主之。

三阳经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表邪乘虚而入,故结胸。结胸者,阳邪固结于胸中,不能解散,为硬为痛也;按之则痛者,不按犹未痛也,故用小陷胸汤。黄连能泻胸中之热,半夏能散胸中之结,栝蒌能下胸中之气。然必下后方有是证,若未经下后,则不曰结胸。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酒浸)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

伤寒,下之早,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结胸也,此方主之。

三阳经表证未解,而用承气汤以攻里者,此下之早也;下之早则里虚,里虚则表邪乘之而入,三焦皆实,故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也。此其为证危急,寻常药饵不能平矣,故用大黄以荡实,硝石以软坚,甘遂以直达。噫!人称三物之峻矣,抑孰称其有起死之功乎?

用人之勇去其怒,惟善将将者能之。

半夏泻心汤(即甘草泻心汤)

半夏(半升,制) 黄芩(炒) 干姜 人参(去芦) 甘草(各三两) 黄连(一两,去毛)

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传至三阴,三阴亦有在经表证。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痞,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以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附子泻心汤

附子(去皮脐,一枚) 大黄(酒浸) 黄连(去毛,炒) 黄芩(炒,各一两)

伤寒心下痞,汗出恶寒者,此方主之。

心下痞,故用三黄以泻痞;恶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回阳。无三黄,则不能以去痞热;无附子,恐三黄益损其阳。热有附子,寒有三黄,寒热并用,斯为有制之兵矣,张机氏谓医家之善将将者也。俗医用寒则不用热,用热则不用寒,何以异于胶柱而鼓瑟乎?

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 甘草(炙) 人参(去芦) 黄芩(炒,各三两) 半夏(半升,制) 黄连(去毛)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者,此方主之。

病在表而反下之,则逆矣。下面虚其中气,则表邪乘之而入,虚不任邪,故不利日数十行,今人谓之挟热利也。火性急速,谷虽入而未及化,故谷不化;虚阳奔迫,故令腹中雷鸣;中胃虚之圣药也。生姜、半夏、干姜,呕逆之圣药也;黄连、黄芩,痞热之圣药也。

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五分) 大枣(十枚)

伤寒表证已去,其人 汗出,心下痞硬,胁痛,干呕,短气者,此邪热内蓄而有伏饮也,本方主之。

芫花之辛能散饮,戟、遂之苦能泄水。又曰∶甘遂能直达水饮所结之处。三物皆峻利,故用大枣以益土,此戎衣之后而发巨桥之意也。是方也,惟壮实者能用之,虚羸之人,未可轻与也。

三物白散

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钱,炒黑)

伤寒寒实结胸,无热证者,此方主之。

此证或由表解里热之时过食冷物,故令寒实结胸,然必无热证者为是。桔梗、贝母之苦,用之以下气;巴豆之辛,用之以去实。又曰∶病在膈上则吐,病在膈下则利,此桔、贝主上,巴豆主下之意。服后不行者,益以温汤;行之过多者,止以凉粥。

大陷胸丸

大黄(酒浸,半斤) 葶苈(炒) 杏仁(去皮尖) 芒硝(各半升) 甘遂(一钱) 白蜜(二

顿服之,一宿乃下。不下者,更服之。

伤寒结胸项强,如柔痉状,此方下之则和。

结胸项强者,胸www.lindalemus.com/jianyan/满硬痛,能仰而不能俯也。有汗项强为柔痉。此虽有汗,其项强乃胸中满实而不能俯,非是中风痉急,故曰如柔痉。不用汤液而用丸剂,何也?汤主荡涤,前用大陷胸汤者,以其从心下至少腹皆硬痛,三焦皆实,故用汤以荡之。此惟上焦满实,用汤液恐伤中、下二焦之阴,故用丸剂以攻之。大黄、芒硝之苦寒,所以下热;葶苈、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满;甘遂取其直达;白蜜取其润利。

抵当汤丸

水蛭(三十枚,炒褐色) 虻虫(去翅足,炒,三十枚) 桃仁(三十枚,去皮尖) 大黄(

伤寒不结胸,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脉沉结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而有瘀血也,此方主之。

宜结胸而不结胸,故曰不结胸;瘀热内实,故令发狂,发狂则重于桃仁承气如狂矣。少腹硬满者,下焦实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病深入里,故脉沉;内有积瘀,故脉结。脉行肌下谓之沉,迟时一止谓之结。自经而言,则曰太阳;自腑而言,则曰膀胱。阳邪由经而入,结于膀胱,故曰随经。瘀热在里,热结而燥,是瘀血也。经曰∶苦走血,咸胜血。虻虫、水蛭之咸苦,所以除蓄血;滑能利肠,苦能泻热,桃仁、大黄之苦滑,所以利血热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炒) 香豉(四合)

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 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之后,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结于胸中,故烦热懊 ;烦热者,烦扰而热;懊者,懊恼 闷也。栀子味苦,能涌吐热邪;香豉气腐,能克制热势,所谓苦胜热,腐胜焦也。是方也,惟吐无形之虚烦则可,若用之以去实,则非栀子所能宣矣。宣实者,以后方瓜蒂散主之。

瓜蒂散

苦瓜蒂(略炒) 赤小豆(各五分)

伤寒,胸中多痰,头痛者,此方吐之。

胸中多痰,便是实证,与虚烦不同;痰热交yin,故令头痛。经曰∶苦能涌泄。瓜蒂,苦物也,故用之在上则涌胸中实痰。陶隐君曰∶燥可去湿,赤小豆之属是也。此用之为佐,亦是燥其湿痰之意。是方也,吐痰诚为快利,诸亡血虚象,则又在所禁矣!盖血亡而复用吐,则气亦去;虚象而复用吐,则损其阴。

文蛤

文蛤(为末,方寸匕)

病在阳,反 以水,热攻于内,寒更益坚,欲饮水而不当与水而与饮之,故曰反 以水。热虽攻于内,因水寒不散,故欲饮而不渴,此其有停水可知矣,故用文蛤之咸以润下而破水。

五苓散

茯苓 猪苓 白术(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半两)

伤寒小便不利而渴者,此方主之。

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不能运化津液,故令渴;水无当于五味,故用淡以治水。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枝辛热,辛热则能化气。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用桂之意也。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渴不治可以自除。虽然,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强利之则重亡津液,益亏其阴,故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师又曰∶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阳之邪不传他经,自入其腑也。五苓散主之,亦是使阳邪由溺而泄耳。互考见霍乱门。

猪苓汤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各三钱) 阿胶蚌粉炒,一钱)

伤寒少阴下利而主此方者,分其小便而下利自止也。伤寒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主此方者,导其阳邪由溺而泄,则津液运化,而渴自愈也。又曰∶猪苓质枯,轻清之象也,能渗上焦之湿;茯苓味甘,中宫之性也,能渗中焦之湿,泽泻味咸,润下之性也,能渗下焦之湿;滑以存津液于决渎尔。

茵陈蒿汤

茵陈蒿(半两) 栀子(四枚,炒) 大黄(三钱,酒浸)

伤寒,头汗出,渴饮水浆,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此方主之。

头汗出者,只是头有汗,跻颈而还皆无汗也。内有实热,故渴饮水浆,升降不交,故小便不利;湿热郁于中而不得越,故必发黄。经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故用茵陈;苦入心而寒胜热,故用栀子;推除邪热,必假将军,故用大黄。又曰∶茵陈、栀子能导湿热由小便而出,故用之。

甘桔汤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少阴病,咽痛者,此方主之。

口燥舌干而渴,脉来沉者,少阴病也。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病故咽痛。甘草缓邪热而兼发散,桔梗下膈热而治咽喉。

小建中汤

桂 甘草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炒) 胶饴(一升) 大枣(十二枚)

伤寒,腹中急痛者,此方主之。

腹中急痛,则阴阳乖于中,而脾气不建矣,故立建中汤。桂肉与桂枝不同,枝则味薄,故用之以解肌;肉则味浓,故用之以建里。芍药之酸,收阴气而健脾;生姜之辛,散寒邪而辅正。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用甘草、大枣、胶饴以缓急痛。又曰∶呕家不可用建中,为其甘也。则夫腹痛而兼呕者,又非建中所宜矣。

黄建中汤

黄 桂(各一钱半) 白芍药(三钱) 甘草(一钱)

伤寒汗后身痛,脉迟弱者,此方主之。

汗后身痛者,此由汗多耗损阴气,不能荣养筋骨,故令身痛。阳虚,故令脉迟;汗后,故令脉弱。黄 、甘草之甘,补中气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卫气而实表;芍药之酸,收阴气也,桂中有热,同用之足以利荣血而补虚,此方以建中名者,创建中气,使其生育荣卫,通行津液,则表不虚而身痛自愈矣。

黄芩汤

黄芩(三两,炒)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炒) 大枣(十二枚)

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者,有太阳证头痛、身热、脊强,而又有少阳证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呕而口苦也。必自下利者,表实里虚,邪热渐攻于里故也。若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为在表,当与葛根汤发汗;阳明、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里,可与承气汤下之;此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芩汤。师曰∶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故用黄芩、芍药以坚敛肠胃;弱而不实者,甘以补之,故用甘草、大枣以补益肠胃。其

黄连汤

黄连(去毛,炒) 干姜(炒) 桂枝(炒) 甘草(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

伤寒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作痛者,与此汤以升降阴阳。

黄连之苦,以泄上热而降阳;姜、桂、半夏之辛,以散中寒而升阴;人参、甘草、大枣之甘,可缓中急而益胃。是方也;以黄连之寒,佐以姜、桂之辛,则寒者不滞;以姜、桂之热,君以黄连之苦,则热者不燥。寒热之相用,犹奇正之相倚耳。况夫人参、甘草之益胃,又所以宰中而建招摇矣乎!

炙甘草

甘草(四两,炙) 桂枝(炒) 生姜(各三两) 生地黄(一斤) 人参 阿胶(各二两) 麦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此方主之。

结与代,皆止脉也,此由气血虚衰,真气不能相续,故有此脉。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气内虚所致,补虚可以去弱,故用人参、甘草、大枣;温可以生阳,故用生姜、桂枝;润可以滋阴,故用阿胶、麻仁;而生地麦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宁悸也。

茯苓甘草汤

茯苓(去皮) 桂枝(炒,各一两) 生姜(三两) 甘草(一两)

伤寒水气乘心,心动悸者,此方主之。

水气乘心而悸者,以水者心火之所畏也,故乘之则为动悸,此饮水过多之所致也。淡可以渗水,故用茯苓;辛可以散饮,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故用甘草。又曰∶饮之为悸,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盖以水停心下,不早治之,浸于肺则为喘为咳,传于胃则为哕为噎,溢于皮肤则为肿,渍于肠间则为利下故也。经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后治其厥。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则夫病浅于厥者可知矣。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去皮) 桂枝(四两,炒)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甘澜水煎。

伤寒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者,此方主之。

汗后则心液虚,肾者水脏,欲乘心火之虚而克之,故脐下悸,俗作奔豚而上凌于心也。

茯苓甘淡,可以益土而伐肾邪;桂枝辛热,可以益火而平肾气;甘草、大枣之甘,可以益脾,益脾所以制肾也。煎以甘润水者,扬之无力,取其不助肾气尔!

真武汤

茯苓(去皮) 芍药(炒)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炒) 附子(一枚,制)

伤寒发汗过多,其人心下悸,头眩身 ,振振欲擗地者,此方主之。

汗多而心下悸,此心亡津液,肾气欲上而凌心也;头眩身 ,振振欲擗地者,此汗多亡阳,虚邪内动也。真武,北方之神,司水火者也。今肾气凌心,虚邪内动,有水火奔腾之象,故名此汤以主之。茯苓、白术,补土利水之物也,可以伐肾而疗心悸;生姜、附子,益卫回阳之物也,可以壮火而祛虚邪;芍药之酸,收阴气也,可以和荣而生津液。

理中汤

人参(去芦) 白术(炒) 干姜(炮) 甘草(炮)

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鸭溏,霍乱,此太阴有真寒也,本方主之。

太阴者,脾也。自利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脾喜温而恶寒,寒多故令呕;寒者,肃杀之气,故令腹痛;鸭溏者,后便如鸭之溏,亦是虚寒所致;霍乱者,邪在中焦,令人上吐下泻,手足挥霍而目了乱也。霍乱有阴阳二证,此则由寒而致故耳。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之温;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补。

吴茱萸

吴茱萸(一升,泡过) 人参(三两,去芦)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伤寒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此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此非所宜也。少阴犯真寒,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此汤主之。厥阴干呕吐沫,头痛者,亦此汤主之。

阳明,胃也。为仓廪之官,主纳水谷,有寒,故令食谷欲呕,吴茱萸汤温之宜矣。若得汤反剧,便非胃中寒,乃是上焦火,宜用凉剂,而吴茱萸非宜矣。少阴犯真寒者,足少阴肾脏中寒,与传来阳证不同也。肾间阴寒盛,则上格乎阳而为吐。经曰∶肾主二便。故肾寒则大便不禁而为利,手足得阳而温,受气于内者也;内有阴寒,故令手足厥逆而冷。烦躁者,阴盛格阳,阳气内争,故令阳烦而阴躁,斯其为证亦危矣,故欲死。厥阴者,肝也,寒气内格,故干呕吐沫;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头痛。吴茱萸辛热而味浓,经曰味为阴,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走下焦而温少阴、厥阴;佐以生姜,散其寒也;佐以人参、大枣,补中虚也。虽然,张机氏立是方,以治少阴、厥阴之寒也固矣,不又曰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乎?厥冷之与四逆,无相违也。临病之工,乌可不慎!

白通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炮)

少阴下利者,此方主之。

少阴属肾,水脏也,得天地闭藏之令,主禁固二便,寒邪居之,则病而失其体矣,故下利。葱白,所以通阳气也;姜、附,所以散阴寒也。是方也,能散阴而通阳,故即葱白而名曰白通。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炮)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少阴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此方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少阴下利脉微,此少阴有真寒也,故与白通汤散阴复阳。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乃寒盛格拒乎阳,药不能达于少阴,而阳逆乱于上故也。加人尿、猪胆者,取其苦寒与阴同类,可以引姜、附入拒格之寒而调其逆。《内经》曰∶必同其气,可使平也。正此之谓。

入??

之兵也,惟明者知之。其服汤脉暴出者,正气因发泄而脱也,故死;脉微续者,阳气渐复也,故生。

附子汤

附子(二枚,炮) 茯苓(去皮) 芍药(炒,各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炒)

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者,此方主之。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亦此方主之。

伤寒以阳为主,上件病皆阴胜,几于无阳矣。辛甘皆阳也,故用附、术、参、苓以养阳;辛温之药过多,则恐有偏阳之弊,故又用芍药以扶阴。经曰∶火欲实,水当平之。此用芍药之意也。

四逆汤

甘草(二两) 干姜(两半) 附子(一枚)

煎成凉服。

太阴自利不渴,阴证脉沉身痛,与夫厥逆下利,脉不至者,此方皆主之。

论曰∶自利不渴属太阴。太阴主水谷,病故自利;内有真寒,故不渴。阴证者,举三阴而言,则又非独太阴矣。病在里,故脉沉。寒则血脉凝涩,故身痛。四肢受气于里,里寒则阳寒yin于内,治以甘热。故用甘草、姜、附大热之剂;申发阳气,祛散阴寒,能温经暖肌而回四逆,因以名汤焉。然必凉服者,经曰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否则戴阳者,反增上燥,耳目口鼻皆血者有矣。药之难用也有如此。

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干姜(炮) 黄连(炮) 黄芩(炮) 人参(去芦,各三两)

伤寒误吐下,寒气内格,食入口即吐者,此方主之。

不当吐下而吐下之,故曰误吐下。如用栀子、瓜蒂之类以吐,又用承气之类以下,其性皆寒,误用之,则损中气。中气既虚且寒,便恶谷气,故食入口即吐。入口即吐者,犹未下咽之谓也。用干姜之辛热,所以散寒;用人参之甘温,所以补虚;复用芩、连之寒苦者,所以假之从寒而通格也。经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正此之谓。自非深得经旨,故能通其变耶?

当归四逆汤

当归(去土) 桂枝 芍药(炒,各三两) 细辛(去土) 甘草(炙) 通草(各二两) 大枣(廿五枚)

论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滑,阳脉也。故其厥为阳厥,乃火极盛,如干之上九,亢龙有悔之象也,故用白虎。白虎考见前。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则非白虎所宜矣。手足厥寒,则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则阴血内弱,脉行不利。阳气外虚,故用桂枝、细辛以温其表;阴血内弱,故用当归、芍药以调其里;通草通其阴阳;大枣、甘草和其营卫。是证也,自表入里,虽曰传至厥阴,始终只是阳证,与寒邪直中三阴不同,故不用吴萸、姜、附辈,而用桂枝汤加当归、细辛、通草尔。明者自得之。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去土) 芍药(炒) 桂枝(各三两) 细辛(去土) 甘草(炙) 通草(各二两) 大枣(廿五枚) 吴茱萸(三钱,泡) 生姜(六钱)

论曰∶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此承上文言,虽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证候,若其人内有久寒,则加吴茱萸、生姜以散久寒而行阳气。曰久寒者,陈久之寒,非时下直中之寒也明矣。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三两,净洗) 芍药(六两,炒) 甘草(二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表证未罢,而医下之,邪乘里虚,当作结胸,今不作结胸,而作腹满时痛,是属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耳。时痛者,有时而痛,非大实之痛也,故但与桂枝汤以解表,加芍药以和里。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大黄(一两)

表证未罢,因误下而大实痛者,此方主之。

大凡表证未罢,仍当解表,若误下以虚其里,则余邪乘虚而入,内作大实痛。曰大实痛,则非有时而痛者可例矣;故前方但倍芍药,而此则加大黄。加大黄者,取其苦寒能荡实也。

论又曰∶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则夫俗医不辨虚实,而执方治病者,皆仲景之罪人矣!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 附子(三枚)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者,亦此方主之。

发汗遂漏不止,则虚其www.lindalemus.com/xinli/表而亡阳,阳虚则无以卫外,故其人恶风;小便难者,经虚腑亦虚,而膀胱之气不化,不化则不出,故小便难。汗多,表亡津液,则无以养筋,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用桂枝汤,所以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所以壮在表之元阳。风湿相搏者,风邪与湿邪相搏激也。然何以知之?若风邪为患,必分六经,今身体尽是疼烦,不能转侧,则无六经可辨之证,故知其风湿相搏也。与桂枝汤解在表之风,加附子以温寒湿。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去节) 细辛(去土,各二两) 附子(一枚)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此方主之。

病发于阴者,当无热。今少阴病始得之,何以反发热也?此乃太阳经表里相传之证故耳!

盖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相为表里,肾经虚,则太阳之邪由络直入肾脏。余邪未尽入里,故表有发热,真寒入肾,故里有脉沉。有太阳之表热,故用麻黄以发汗;有少阴之里寒,故用辛、附以温中。

黄连阿胶汤

黄连(去毛,炒,四两) 黄芩(一两,炒) 鸡子黄(二枚,生用) 芍药(二两,炒) 阿胶 蚌粉(炒,三两)

少阴病,心烦不得卧者,此方主之。

寒邪径中三阴者,名曰阴证,始终只是一经,不复再传。今自三阳经传来,虽至三阴,犹曰阳证。所以有传、有不传者,以阴静阳动也。少阴病者,有舌干口燥、欲寐诸证也。欲寐而不行寐,故曰心烦不得卧也。少阴者,水脏,水为热灼,不足以济火,故心烦。阳有余者,泻之以苦,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阴不足者,补之以甘,故用鸡黄、阿胶之甘;阴气耗者敛之以酸,故复佐以芍药之酸。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此方主之。

此证自三阳传来者,纯是热证。成无己因其下利而曰协热,因其用干姜而曰里寒。昆谓不然。盖少阴肾水也,主禁固二便,肾水为火所灼,不能济火,火热克伐大肠金,故下利且便脓血;此方用赤石脂,以其性寒而涩,寒可以济热,涩可以固脱;用干姜者,假其热以从治,犹之白通汤加人尿、猪胆,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用芩、连,彼假其寒,此假其热,均之假以从治尔。《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正此之谓。用粳米者,恐石脂性寒损胃,故用粳米以和之。向使少阴有寒,则干姜一两之寡,岂足以温?而石脂一斤之多,适足以济寒而杀人矣!岂仲景之方乎?噫!以聊摄之明,犹且昧此,则下聊摄者可知矣。

白头翁

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伤寒热利下重者,此方主之。

热利者,协热而利;下重者,下利频数而重也。药之为性,寒者能除热,苦者能浓肠。四件皆苦寒,故治热利而疗下重也。

四逆散

甘草(炙) 枳实(麸炒) 柴胡(去芦) 芍药(炒)

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

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结热,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是证也,虽曰阳邪在里,甚不可下。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若复用苦寒之药下之,则阳益亏矣,是在所忌。论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之。盖谓此也!

赤石脂禹余粮

赤石脂 禹余粮(各一斤)

伤寒下之利不止,病在下焦者,此方主之。

下之利不止者,下之虚其里,邪热乘其虚,故利;虚而不能禁固,故不止;更无中焦之证,故曰病在下焦。涩可以固脱,故用赤石脂;重可以镇固,故用禹余粮。然惟病在下焦者可以用之。若病在中焦而误与焉!虚者则二物之寒,益坏中气;实者固而涩之,则邪无自而泄,必增腹胀且痛矣。慎之!

旋复代赭石汤

旋复花 甘草(各三两) 代赭石(一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而解,则中气必虚,虚则浊气不降而上逆,故作痞硬;逆气上干于心,心不受邪,故噫气不除,《内经·宣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心为噫是也。旋复之咸,能软痞硬而下气;代赭之重,能镇心君而止噫;姜、夏之辛,所以散逆;参、草、大枣之甘,所以补虚。或曰∶汗、吐中虚,肺金失令,肝气乘脾而作上逆,逆气于心,心病为噫。此方用代赭石,固所以镇心,而亦所以平肝也。亦是究理之论。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 黄芩(炒) 甘草(各二两) 黄连(三两)

太阳表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表证尚在,喘而汗出者,此方主之。

病在表而下之,则虚其里,阳邪乘虚而入,故协热而利不止;表有头疼,发热恶寒,故曰表证尚在;里有热邪,故喘而汗出。表证尚在,故用葛根、甘草之辛甘以解表;里有邪热,故

脾约

麻仁(二升,去壳) 芍药(炒) 枳实(麸炒,各半斤) 浓朴(姜汤炒) 大黄(酒浸) 杏仁(去皮尖,各一斤)

伤寒瘥后,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难者,主此方以通肠润燥。

枳实、大黄、浓朴、承气物也;麻仁、杏仁,润肠物也;芍药之酸,敛津液也。然必胃强者能用之,若非胃强,则承气之物在所禁矣。

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制) 粳米(各半升) 人参(三两,去芦) 甘草(一两,炙)

伤寒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此方主之。

伤寒由汗、吐、下而瘥,必虚羸少气,虚则气热而浮,故逆而欲吐。竹叶、石膏、门冬之寒,所以清余热;人参、甘草之甘,所以补不足;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气;用粳米者,恐石膏过寒损胃,用之以和中气也。

乌梅

乌梅(三十枚,去核) 人参(去芦) 细辛(去土) 黄柏(去皮) 附子(炮) 桂枝(净洗,炮,各六钱) 黄连(一两六钱,炒) 干姜(一两,炮) 当归(洗净) 蜀椒(去目及闭目者,各四钱)

胃虚脏寒,得食而呕,蛔从上出者,此方主之。

乌梅味酸,蛔得之而软;连、柏味苦,蛔得之而伏;椒、细味辛,蛔得之而死;干姜、附、桂,温脏寒也;人参、当归,补胃虚也。

烧散

裆(取隐处者烧灰,方寸匕, 水和服。男取女者,女取男者)。

伤寒阴阳易者,此方主之。

伤寒男子新瘥,未及平复,妇人与之交,得病,名曰阳易;妇人伤寒新瘥,未及平复,男子与之交,得病,名曰阴易。以无病患染着余毒而病,如换易也。取此物者,亦以病因于阴阳感召而得,故亦以阴阳之理治之。又曰∶五味入口,咸入肾,腐入肾,秽入肾,乃浊阴归地之意也。 裆味咸而腐秽,故能入少阴;烧之则温,故足以化气;灰之则浊,故足以溺膀胱。经曰∶浊阴归六腑,是也。药物虽陋,而用意至微,不因其陋而忽之,则升仲景之阶矣!

枳实栀子豆豉大黄汤

枳实(三枚) 栀子(十四枚) 豆豉(一升) 大黄(一两)

伤寒新瘥后,食复者,此方主之。

伤寒新瘥,胃气未复,内伤饮食,其热复至,名曰食复。枳实、大黄,能夺胃中之食;栀子、香豉,能祛胸中之热。

蜜煎导法

白蜜二合,煎之作挺,长如指许,内便道中,病患以手急抱,欲大便时去之。

自汗,大便秘者,此法治之。

胃家实则自汗,自汗亡其胃液,则便秘。若以下药与之,则益亡其液矣,故用导法。导法者,迎而夺之之兵也。

猪胆导法

大猪胆一枚,入醋少许,取竹管五寸许,以一头入胆,一头内入谷道中, 汁灌入肛内。顷当大便出。

阳明自汗,反小便利,屎虽硬不可攻者,宜行此法。

自汗,则胃亡津液,当小便不利,今小便反利,则热犹未实,屎虽硬,不可攻也,故以此法导之。猪胆能泽大肠,入醋能敛肠液,故便难者得之则易。经曰燥者濡之。此法之谓也。

搐鼻法

苦瓜蒂不拘多少为末,令病患噙水一口,将此药搐一字入鼻中,出黄水愈。

湿家,鼻塞头疼,宜行此法。

湿家头疼,是浊邪干清阳之分也。鼻者气窍,上通于脑,下属于肺,浊邪干之,故清窍不利。瓜蒂苦而善涌泻,鼻窍受之,则能出浊邪而泻湿热。经曰客者除之,此之谓也。

阴毒熏法

大豆二升。炒令极热,先以净桶内置热醋三升,旋扶病患坐桶上蒸少时,却以热豆倾桶中,又蒸之,有倾囊下,却与阴证药服。

阴毒逆冷囊缩者,此方主之。

阴毒者,径中三阴之寒毒也。寒主收引,故阴盛则囊缩;热主施张,故熏蒸则囊纵。豆味甘而醋味酸,甘酸合,则能感召厥阴肝木之气,而行宣发之令矣。经曰开之发之,适事为故,此之谓也。

葱熨法

以索缠葱白如臂大,切去根及青,留白二寸许。先以火炙热一面,以着病患脐下,上用熨斗贮火熨之,令葱并热气入腹内;更作三四饼,坏则易之;若病患醒,手足温,有汗则瘥,否阴毒四肢逆冷,腹痛暴绝者,此法主之。

凡人气之呼出者,心肺主之;气之吸入者,肝肾主之。阴寒中于肝肾,则不能主吸入之气。故气有出而无入,令人逆冷腹痛,暴绝而死。宜外行葱熨法,内服四逆汤。葱有通中之妙,火有回阳之功,经曰热因寒用,此之谓也。

阴毒着艾法

用干艾叶揉熟,去灰作艾炷。取脐下一寸五分名气海,二寸丹田,三寸关元,灸五十壮至二、三百壮。以手足渐温,人事稍苏为可治。

阴毒手足厥冷,不省人事者,此法行之。

手足不自温也,受气于中而后温;里有阴寒,故手足厥冷;阳气明,阴气昏,不省人事者,乃阴盛而失神明之官也。《甲乙经》曰∶气海、丹田,任脉所发;关元,足三阴、任脉之会,是任脉实贯三阴,而三阴之脉皆会于任脉也。故阴毒中于三阴者,取而灸之,有寒谷回春之妙!

水渍法

叠青布数重,新水渍之,稍捩去水,搭于患人胸上,须臾蒸热,又以别浸冷布易之,频换新水;热稍退,可进阳毒药。

阳毒渐深,脉洪大,内外结热,舌卷焦黑,鼻如烟煤者,此法行之。

阳毒者,三阳热证之毒也。由表入里,故曰渐深;洪大皆阳脉,表邪未去,里热又甚,故曰内外皆热,此由失汗之所致也;舌卷者,热燥华池而筋缩急也;舌焦而黑,鼻如烟煤,此火极而兼水化,亢龙有悔之象也。行此法者,水可以灭火,寒可以却热,外可以安内。经曰∶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此之谓也。

灸少阴法

少阴,即太溪穴也,在两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灸七壮。

少阴吐利,手足不冷,反发热,脉不至者,此法行之。

少阴,肾也。寒中少阴,阴寒格阳上逆,故吐;少阴主二便,病寒故利;阴在内,拒阳于外,故手足不冷而反发热;脉不至者,阴盛于内而脉沉陷也。太溪,肾之俞也,干焉而灸之,所以引外格之阳,使之归原,如《易》所谓不远之复也。

接汗法

姜、葱各半斤,煎汤一斛,倾大盆中,用小板一块,横加盆上,令患人坐卧其上蒸之,外以席被围定,露其口鼻,外可进发汗药。

朔方严寒之地,腠理闭密,汗不易泄,故行此法。

盖姜、葱能通腠理,作汤以蒸之,则表疏而汗易泄,乃外合之兵也。

扑粉

龙骨 牡蛎 糯米(各等分,为末)

服发汗药,出汗过多者,以此粉扑之。

汗多有亡阳之戒,故用龙骨、牡蛎之涩以固脱;入粳米者,取其粘腻云尔,乃卫外之兵也!

刺期门

期门,穴名,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是穴。乳小者,以一指为率。陷中有动脉,刺之令病人吸五吸,停针良久出针。

妇人热入血室,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刺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月事适来,血室空虚,邪热乘虚而入,名曰热入血室。血室,冲脉也。

胁下满如结胸状者,冲脉贯肝膈,至胸中而散,故所过皆病也;谵语者,邪热内盛而神明乱也。期门,肝之募穴,刺之出血,乃随其实而泻之,兵之迎

羌活

羌活 独活 防己 防风 苍术 白术 黄连 黄芩 细辛 川芎 甘草(各三钱) 生地黄(一两) 知母(三钱)

伤寒两感者,此方主之。

两感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谓有太阳证之头疼、身热、脊强,而又有少阴证之口干、烦满而渴也;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谓有阳明证之身热、谵语,而又有太阴证之腹满、不欲食也;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谓有少阳证之耳聋、胁痛,而又有厥阴证之囊缩、厥逆也。凡此两感之证,欲汗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表里不能一治,故《内经》、仲景皆称必死而无活法。易老意曰∶证虽有表里之殊,而无阴阳之异,传经者皆为阳邪,一于升阳散热、滋养阴脏,则感之浅者尚或可平矣。经曰∶气薄则发泄,故用羌活、独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之气薄者,以升发其传经之邪;又曰∶寒胜热,故用黄连、黄芩、防己、生地、知母之寒苦者,以培养其受伤之阴。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诸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白术、甘草,脾家药也,用之者,所以益其脾胃而建中营之帜尔。呜呼!于不可治之中,而求为可治之策,大羌活者,其万死一生之兵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