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侣山堂 > 中医书籍 > 正文:太阳病
    

医学纲目: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去渣温服,须臾 热稀粥一盏,以助药力,令一时许,遍身 微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便得汗,勿再服。或无汗,或小便数,手足冷者,不可服。《活人》云∶桂枝、麻黄,若夏月用,加黄芩知母石膏,总不如陶尚文用羌活冲和汤为最稳。

上桂枝汤。许学士云∶有人病发热恶寒,自汗,脉微弱而浮,三服汤而愈。此方在仲景一百十三方内独冠其首,今人全不用,何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云云至翕翕发热,宜桂枝汤。此脉与症,仲景说得甚明,后人看不透,所以不敢用也。

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此谓元气受病而然也。又曰∶阳微则恶寒,阴微则发热。医既汗之,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此谓医所使也。大抵阴不足阳往从之,故内陷而发热,阳不足阴往乘之,故阴上入阳中则恶寒,举此二端,明白易晓,何惮而不用桂枝汤哉。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去节,先煮去汗,焙,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覆取微汗,不须 粥。有汗者,勿服。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大青龙汤发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炮,去汗,三两) 桂枝(去皮) 石膏(碎) 甘草(炙。各一两) 生姜(切,一两半)大枣(六枚) 杏仁(二十个,去皮尖)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取汗为度。若汗周身润,止后服。未汗可停,待相次服尽,不欲汗多,恐亡阳故也。若汗不止,用温粉扑之。

温粉方

白术川芎 白芷(各等分)

上研为细末,每末一两,入米粉三两,和匀,扑周身止汗。若汗过多,恐亡阳,遂厥逆恶风,烦躁不得眠,故宜以此粉止之。

上中风脉当浮缓,今反浮紧缓者,大青龙症也。

〔《活》〕发热恶风,烦躁,手足温,为中风候;脉浮紧,为伤寒脉,是中风见寒脉也。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厥,为伤寒候;脉浮缓为中风脉,是伤寒见风脉也。盖脉似桂枝反无汗,病似麻黄反烦躁是也。

许学士云∶仲景治伤寒,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桂枝治中风,麻黄治伤寒,青龙治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三者如鼎立,人皆能言之,而不晓前人处方用药之意,故医遂多不用,无足怪也。且脉缓而浮者,中风也,故啬啬恶风,淅淅恶寒,翕翕发热,仲景以桂枝对之。脉浮紧而涩者,伤寒也.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仲景以麻黄对之。至于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仲景皆以青龙对之。何也?予尝深究三旨,若症候与脉相对,无不应手而愈。何以言之?风伤卫,卫,气也。寒伤荣,荣,血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风伤卫,则风邪干阳,阳气不固,发越而为汗,是以自汗是表虚,故仲景用桂枝以发其邪,芍药以和其血。盖中风则病在脉之外,其病稍轻,虽同曰发汗,特解肌之药耳。故仲景于桂枝症云∶令遍身微似有汗,不可如水淋漓,病必不除,是知中风不可大发汗,汗过则反动荣血,邪气乘虚袭之,故病不除也。寒伤荣,则寒邪入阴血,而荣行脉中者也。寒邪居脉中,非特荣受病,邪自内作,则并与备气犯之,久之浸yin及骨,是以汗不出而热,齿干而烦冤,仲景以麻黄发其汗,又以桂枝、甘草助其发散,欲涤除内外之邪,荣卫之病尔。大抵二药皆发汗,以桂枝则发其卫之邪,麻黄并荣与卫治之,亦自有浅深也。何以验之?仲景桂枝第十九症云∶病当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又四十七症云∶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者。

欲救邪风,宜桂枝汤。是知中风汗出者,荣和而卫不和。又第一卷云∶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是知伤寒浮紧者,荣卫俱病也,麻黄汤中并用桂枝,此仲景之言也。至于青龙,虽治伤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之病,然仲景又云∶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便有筋惕肉 之症。故青龙一症,尤难用药,须是形症谛当,然后可行。故王实夫症,止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之,盖慎之也。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 葛根(各二两) 芍药 甘草(各一两)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覆取汗。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 生姜(各三两) 桂枝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 咀,每服五钱,去渣温服,覆取微汗为度。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 芍药 麻黄(去节,泡) 甘草(各三钱) 生姜(半两) 石膏(一两半,碎)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又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度,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 芍药 生姜 甘草(炙) 麻黄(各半两。去节,煮) 大枣(六枚) 杏仁(十二粒,去皮尖)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凡仲景称太阳病者,皆表症,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也。若脉浮大,则与症相应,宜发汗。今见表症而脉反微,不与症应,故不可发汗,但用一二各半汤等和之可也。

若太阳中 ,发热恶寒,脉微弱,手足逆冷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方论见中暑。)

太阳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血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抵尝汤方

水蛭(炒,去子,杵) 虻虫(各十枚,炒,去足翅) 大黄(二两) 仁(七枚,去皮尖)

上作一服,水一盏煎,温服。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谛也,亦抵当汤主之。

凡仲景称太阳症脉沉得,皆谓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而脉反沉也。其症兼发在,小腹硬者,为蓄血,此条抵汤当是也。

关节痛,小便不利,身黄者,为湿痹。(论见湿痹。)

兼卒口噤,背反张者为 。若无汗恶寒,名刚 ,宜葛根汤。若有汗不恶寒,名柔 ,宜栝蒌桂枝汤。(方论见 。)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方见下利。)

少阴病,但欲寐,始得之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论见欲寐。)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去节,泡)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凡仲景称太阳病不恶寒者,皆谓发热头项强痛,脉浮而反不恶寒也。其证兼渴者为温病,兼汗出者为柔。(方论见温病柔 。)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柴胡加桂枝汤方

柴胡(一两) 桂枝 黄芩 人参 芍药 生姜(各半两) 半夏(四钱) 大枣(三枚) 甘草(炙,三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凡仲景称表不解者,皆谓太阳病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也。盖病虽属太阳表症,而有里症兼之者,则不言太阳病,但称表不解也。其兼心下支结者,此条柴胡桂枝汤是也。(论见胁痛。)

兼心下有水气,干呕而咳者,小青龙也。(方论见效。)兼胁痛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也。兼心下痞者,先用桂枝解表,后以泻心攻痞也。(方论见痞。)兼下利腹满胀者,先以四逆温里,后以桂枝攻表也。(方论见下利。)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解。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调胃承气汤主之。(“下之而解”疑衍文。)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太阳外症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海〕大小调胃三承气汤,必须脉浮头痛,恶风恶寒,表症尽罢,而反发热恶热,谵语,不大便,方可用之。若脉浮紧,下之必结胸。苦脉浮缓,下之必痞气。

许学士云∶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问之,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脉浮缓,居密室中,自称甚恶风。予曰∶表症如此,唯大便不通数日,腹且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之。大抵仲景法,须表症罢,方可下。不尔,则邪乘虚而入,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继以小柴胡, 汗出,大便亦通而解。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则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拟欲攻之,当先表解,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粪者,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为挟热自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原本正文重叠,予删正此段,其理甚明。大抵风寒入里不消,必有燥粪,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表症罢,乃可下之。大便虽四五日不通,亦无害,若罔顾表而下,遂为挟热利也。

表里发热

发热恶寒,脉浮者,属表,即太阳症也。(方论见前太阳病条。)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者,属里,即阳明症也。(方论见阳明自汗。)发热脉弦细,头痛者,属半表半里,即少阳症也。(论见口苦咽干。)发热而呕者,小柴胡汤。(论见呕。)发热咳嗽,表不解者,小青龙汤。兼胁痛喜呕者,小柴胡加干姜五味子汤。(方论见效。)发热而喘,表不解者,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汤。兼胸满者,麻黄汤。(方论见喘。)发热口渴,有属表者,有属里者,治法方论甚众。(并见渴门。)

发热汗解,半日许复烦躁,脉浮数大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论见烦,(方见上。)

发汗后恶风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海藏云∶大黄泄实,芒硝软坚,甘草和中,必燥实坚三症全者可用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一两。海藏云∶宜酒浸,盖邪气居高,非酒不到,譬如物在高巅,人迹所不及,则射而取之,故用酒浸引而上之。

若生用苦泄峻下,则遗高分之邪热,所以愈后或目赤或喉闭或头肿,膈上反生热症矣) 甘草(半两,炙。海藏云∶甘以缓之)芒硝(九钱。海藏云∶辛以润之,咸以软之)

上 咀,水一盏,煮大黄、甘草至七分,去渣,入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温服。

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利者,大柴胡汤。(论见痞。)发汗后,身灼热,脉浮,汗出,身重多眠,鼻鼾者,风温。(论见风热。)发汗后,仍发热,心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宜真武汤。(论见下利。)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恶寒者,宜四逆汤。(论见下利。)大汗出,脉阴阳俱盛不解者,死。(论见大法。《内经》云∶温病汗彻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谓之阴阳交者,必死也。)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桂枝汤主之。汗下后,仍头痛发热,心下满,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论见结胸。)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主之。(论见心痛。)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方论见烦。)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论见烦。)

太阳病当恶寒,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为小逆。

瘥后更热者,小柴胡汤。脉浮者以汗解,脉沉者以下解。(论见劳复。)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三两) 甘草(一两,炙) 粳米(三合) 石膏(八两,捶碎)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论见下利。)下利厥逆,汗出热不去者,四逆汤。少阴病下利清谷,厥逆,里寒外热者,通脉四逆汤。(方论见下利。)身热,手足逆冷而脉虚,当夏月发者,为中暑。(论见中暑。)

伤寒表不解,干呕发热而咳,下利者,小青龙去麻黄加芫花汤。(论见咳。)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其症头痛腰疼,身热鼻干,脉浮大而长者,宜葛根汤。(论见合病。)发热下利,脉微迟厥逆者,通脉四逆汤。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其症头痛胸满,往来寒热,脉浮大而弦者,宜黄芩汤。(论见合病。)

下利清谷,脉沉迟,其人面赤微热而厥者,必郁冒,汗出自解。

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发热而利,汗不止者死。(二论俱见下利。)

发热吐利,心下痞硬者,大柴胡汤,渴者五苓散,不渴者理中汤。(论并见痞及吐利门。)

发热,经水适来适断,小柴胡汤,刺期门。(论见谵语疟状。)发热脉数,消谷,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论见蓄血。)

〔《素》〕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穴见温病门。)

太阳病发热续法

此篇集丹溪、海藏诸贤治伤寒,皆以补养兼发散之法,实本经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及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之旨也。盖凡外伤风寒者,皆先因动作烦劳不已,而内伤体虚,然后外邪得入,故一家之中,有病者,有不病者,由体虚则邪入而病,体不虚则邪无隙入而不病也。是故伤寒为病,属内伤者十居八九。后学无知,举世皆谓伤寒无补法,但见发热,不分虚实,一利下汗而致夭横者,滔滔皆是,此实医门之罪人也。今集此法于仲景之后,其应如响,使人遵之,不犯虚虚实实之戒也。

〔丹〕伤寒主乎温散 有卒中天地之寒气者,有口食生冷之物者,故伤寒为病,必须身犯寒气,口食寒物者,是以从补中益气汤加发散药。属内伤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用补中益气汤中从所见之症出入加减。气虚甚者,少用附子,以行参术之气。(补中益气汤方见治发热。)内伤之病,专主东垣,《内外伤辨》甚详。世之病此者为多,但有挟痰挟外邪者,郁热于内而发者,皆以补元气为主,宜看其所挟而兼用药。

一男子素嗜酒,因暴风寒衣薄,遂觉倦怠,不思饮食半日,至睡后,大发遍身疼痛如被杖,微恶寒。天明诊之,六脉浮大,按之豁然,左为甚。予作极虚受风寒治之,人参为君,黄 、白术、归身为臣,苍术、甘草、木通干葛为佐,使大剂与之,至五帖后,通身汗如雨,凡三易被得睡,觉来诸症悉除。

白术 陈皮 干葛 苍术(各三钱) 人参 川芎(各钱半) 黄 归身 木通(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分三帖,水煎服。

卢兄年四十九岁,自来大便下血,脉来沉迟涩,面黄神倦者二年矣。九月间,因劳倦发热,自服参苏饮二帖,热退,早起小劳,遇寒,两手背与面紫黑,昏仆,少时却醒,身大热,妄语,口干,身痛,至不可眠,脉之三部不调,微带数,重取虚豁,左手大于右手。以人参二钱半,带节麻黄、黄 各一钱,白术二钱,当归五分,与三五帖得睡,醒来大汗如雨即安。两日后再发,胁痛咳嗽,若睡时嗽不作而妄语,且微恶寒,诊其脉似前而左略带紧。予曰∶此体虚再感寒也。再以前药加半夏、茯苓,至十余帖,再得大汗而安。后身倦不可久坐,不思饮食,用补中益气去凉药,加神曲、半夏、砂仁,五七十帖而安。

一丈夫因劳倦发热甚倦,不可以伤寒治之。用人参(四钱) 白芍药 陈皮 当归(各三钱) 黄 (三钱半) 苍术(二钱) 木通(一钱) 甘草(少)

上分三帖,水煎温服。

一丈夫发热五日,倦甚,略渴,得洪脉,不甚数,略重则散大,此内伤症也。用白术(二钱) 人参 陈皮 柴胡(各钱半) 黄 苍术(各一钱) 木通(六分) 甘草(少)

上分二帖,水煎服。

一大夫倦甚,口干发热,汗不出。用陈皮(三钱) 人参 白术 苍术(各二钱) 干葛(钱半) 黄 木通(各一钱)

上分二帖,水煎服。

一丈夫发热振 ,倦怠口渴。

人参 白术 白芍 柴胡(各二钱) 陈皮(三钱) 黄 (一钱) 木通(钱半) 甘草(少)

上分四帖,水煎热饮。

王孺人因辛苦发热。

芍药(五钱) 白术(三钱半) 人参 当归(各二钱) 陈皮(一钱) 川芎 甘草 木通(各钱半)

上分四帖,水煎温服。

第四女发热,冒风冷。

麻黄 人参(各五分) 苍术(一钱) 甘草(少)

上水煎,温服。

上十方,皆补养中气兼发散之剂。

杭州叶君章,腊月因斋素中饥而冒寒作劳,遂患发热头痛。医与小柴胡汤,遂自汗,神昏耳聋,目不见物。予诊其脉大如指,似有力,热不退。与人参、黄 、白术、熟附、炙甘草作大剂之,一日而汗少,二日而热减半,耳微有闻,目能视物。初用药至四帖,前药中加苍术与两服,再得汗而热除。本日遂去苍术、附子,又与前药作小剂服,三日而安。

吕仲修年六十六岁,正月间因忍饥冒寒作劳,头疼恶寒发热,骨节皆疼,无汗,至次日妄语,热愈甚,而妄语时止时作,热亦不为十分。自服参苏饮两帖,汗不出,又再进一服,以衣覆取汗大出,而热不退。至第四日,予诊其脉,两手皆洪数,而上为甚。此因饥而冒寒,加之作劳,阳明经虽受寒气,不可攻击,当急以大剂补之,以回其虚,俟胃气充实,自能出汗而解。遂以参、 、白术、归身、陈皮、炙甘草,每帖加熟附子一片,一昼夜服五帖。至第三日,口稍干,言语有次,诸症虽解而热未退,遂去附子,加白芍。又两日思食,却作肉羹间与之。又三日,精神全。二日许,自汗出而热退,诊其脉不数,洪脉却尚有些,洪脉作大脉论,年高而误汗,此后必有虚症见,又与前药。至次日言,我大便自病来不曾更衣,今谷道逼痛,坐努责状如不堪,医者必欲投大黄、巴豆等剂。予谓大便非实秘,为是气因误汗而虚,不得充腹,无力可努,仍与前补药以肉粥及苁蓉与之一日半,煎浓葱椒汤浸下体,方下大便软块者五六枚。诊其脉仍旧大未敛,此因气血未得回复,又与前药两帖,经两日,小便不通,少腹下妨闷,颇为所苦,但仰卧则点滴而出。予曰∶补药服之未尽,于前药内倍加参、 大剂服两日,小便方利而安。

陶明节年十九岁,不惮劳 ,不息农作,忽一日因劳倦大发热而渴,恣饮冷泉水数碗,次日热退,目不识人,言语谬误,自言肚痛不能转侧,饮食不进,身战掉不自持。又二日,求予诊之。两手涩而大,而上为甚。

遂于气海灸三十壮,用白术二钱,黄 二钱,熟附一片,陈皮五分,与十帖不效,又增发热微渴,余症仍在,却可进二匙稀粥。予曰∶此气欲利而血未应也,于前药内去附子加当归以和血,因有热,加人参一钱半,服三十帖而安。

〔海〕黄 汤治伤寒两感,拘急,三焦气虚,自汗,及手足汗出,或手背偏多,或肢体振摇,腰腿沉重,面赤目红,但欲睡眠,头面壮热,两胁热甚,手足自温,两手心热,自利不渴,大便或难或如常度,或口干咽燥,或渴欲饮汤不欲饮水,或少欲饮水,呕哕间作,心下满闷,腹中疼痛,或时喜笑,或时悲哭,或时太息,或时语言错乱,疑作谵言狂语者非也,神不守舍耳。始得病于寤寐之间,或恐悸,头项不甚痛,行步只如旧,此阴盛阳虚之故也。两手脉浮沉不一,或左或右,往来不定,有沉涩弱微弦五种阴脉形状,按之全无力,浮之损小,沉之亦损小,皆阴脉也,宜先缓而后急,缓宜用黄 汤。

黄 汤方

人参 生姜 黄芩 白茯苓 白术 白芍药(各一两) 甘草(七钱)

呕者加藿香、陈皮(各五钱,)甚者加干姜(炮一钱。)

上 咀,水煎,量症加减多少用之。如大便秘结者,调中丸主之。

调中丸方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干姜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每两作十丸,或五丸,每服一二丸,水少许煎服。若病急者,黄 汤每服加干姜一钱,大便结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 白术 干姜(炮,恐热,以生姜代之) 甘草(炙)

上等分为末,炼蜜丸,每两作五丸,白汤化下,先缓后急也。若尤急者,无汗宜附子干姜甘草汤。若自汗者,宜白术附子甘草汤。量脉症可于四逆汤,或真武汤,或通脉四逆汤选用之。

〔垣〕冯内翰侄栎年十六,病伤寒,目赤而烦渴,脉七八至,医欲承气汤下之,已煮熟矣。偶东垣从外来,冯告之故。东垣切脉大骇曰∶几杀此儿,彼以脉数为热,今脉七至,是极热也,殊不知至真要大论云∶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岐伯对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脉皆然。此阴盛格阳于外,非热也。取姜附来,吾以热因寒用之法治之。治药未就,而病者爪甲已青,顿服八两,汗渐出而愈。

上七法,补兼发散,随所见症加姜附,甚者熟附,微者干姜,又甚者姜附兼施,皆反治法也。

〔丹〕盛孺人年四十岁,外冷内热,身疼头痛,倦怠,脉虚微涩。

川芎 柴胡 芍药(各半两) 羌活 黄柏(各二钱,炒) 南星(一钱) 甘草(炙,三分)

上分两帖,生姜三片,水煎热服。

沈材妻年五十余,满身骨节痛,半日以后发热,黄昏至半夜却退。

苍术 陈皮 羌活(各一钱) 白术(钱半) 木通 炒柏 通草(各五分)

上 咀,水煎温服。

丁亲家于久疟后,暑月涉水,又劳苦,腿HT 痛,渐渐浑身痛,胁亦痛,发热,脉却涩,不甚数。

予曰∶此劳倦乏力。治用白术 黄 苍术 陈皮(各一钱) 人参 黄柏(酒炒。各五分) 木通(三分) 甘草(炙,二分)

上 咀,水煎,下龙荟丸

小阿婆午后发热,遍身痛,血少,月经黑色,大便闭。用芍药(五钱) 黄芩 苍术(各三钱) 黄柏(酒炒) 木通(各二钱)

上 咀,水煎服。

上四方兼补发散,随所见脉症,加炒柏、龙荟,皆正治法也。

陈小娘年二十,发热目闭,开口则热甚,渴思水解,脉涩而浊溷,此食痰也。治用黄芩 甘草 木通(各五分) 陈皮 白术 干葛(各一钱) 黄连 桔梗(各六分)

上 咀,水煎,下保和丸二三十丸。

一丈夫因恐发热,心不安,用南星、白茯苓各五钱,朱砂二钱,以上为六帖。再用人参 当归 柴胡(各三钱) 黄芩 川芎 木通(各二钱) 甘草 红花(各五分)

上分四帖,水二盏半,入金银器同煎,至一盏,去渣,热调服。

上二方兼补发散,随所见症,加食积痰药。

〔海〕神术汤 治内伤冷冻饮料,外感寒邪无汗者。

苍术(制) 防风(各二两) 甘草(一两,炒)

上 咀,加葱白、生姜同煎服。如太阳症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者,加羌活二钱。如太阳症脉浮紧中带弦数者,是兼少阳也,加柴胡二钱。如太阳症脉浮紧中带洪者,是兼阳明也,加黄芩二钱。妇人服者加当归,或加木香汤,或加 本汤各二钱。如治吹奶,煎成调六一散三五钱,神效。

又神术汤六气加减例∶

太阳寒水司天,加羌活、桂枝,余岁非时变寒亦加,冬亦加。

阳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余岁非时变凉湿亦加,秋亦加。

少阳相火司天,加黄芩、地黄,余岁非时变雨湿亦加,夏亦加。

太阴湿土司天,加白术、 本,余岁非时变热湿亦加,夏末秋初亦加。

少阴君火司天,加细辛、独活,余岁非时变热亦加,春末夏初亦加。

厥阴风木司天,加川芎、防风,余岁非时变温和亦加,春亦加。

以上神术汤六气加减法,非止为司天之气设也。至于岁之主气与月建日时同,前应见者皆当随所见根据上例加减之。按海藏此论,与戴人云病如不是当年气,看与何年运气同,便向此中求妙法,方知皆在至真中之歌相表里,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也。盖海藏此论,所谓某气司天加某药者,治常气之法也,所谓随所应见加减者,治变气之法也。戴人所谓看与何年同气求治法者,亦治变气之法也。能将二公之法扩充行之,则《内经》运气之本义灿然矣。夫《内经》论运气,有常气,有变气。常气者有定纪,如某年属某气司天当寒,某年属某气司天当热是也。变气者,无定纪,如某年属某气司天,当寒反变热,当热反寒是也。王氏注文释以经无定纪之变气,作有定纪之常气,使后学皆以年岁占运气,而其应者十无一二,是以人莫之信,而其道湮晦久矣。二公生于数千百年之后,复启其端而续之,与程朱续孔孟不传之绪同功也。今仆谨于海藏逐年司天加药之后,伸余岁变常之义,其意有不尽者,别述《运气类注》定之,同志之士,幸究心焉。

白术汤 治内伤冷物,外感风寒有汗者。

白术(三两) 防风(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七分,温服,一日止一二服,待二三日渐渐汗少为解。

白术汤 治伤寒,上解三阳,下安太阴。

白术(如汗之,改用苍术) 防风(各一两)

上 咀,水煎至七分,温服,用后方加减。若发热引饮者,加黄芩、甘草。头疼恶风者,加羌活散三钱∶羌活一两半,川芎七钱,细辛二钱半。(去芦。)若身热目痛者,加石膏汤四钱∶石膏二钱,知母半两,白芷七钱。

腹中痛者,加芍药汤三钱∶芍药一两,桂枝半两。往来寒热而呕者,加柴胡散三钱∶柴胡一两,半夏半两。

心下痞者,加枳实一钱。若有里症,加大黄一钱,量虚实加减之,邪去止服。

〔洁〕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虽有汗不当服桂枝,宜用黄 汤和解之。秋冬汗孔闭,虽无汗不当服麻黄,宜用川芎汤和解之。春夏有汗,脉微而弱,恶风恶寒者,乃太阳症,秋冬之脉也,宜用黄 汤,无汗亦用川芎汤。秋冬有汗,脉盛而浮,发热恶热者,乃阳明症,春夏之脉也,宜用黄 汤,无汗亦用川芎汤。大抵有汗皆宜黄 汤,无汗皆宜川芎汤主之。

黄 汤 有汗则能止之。

白术 黄 防风(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七钱至一两,水煎温服。汗多恶风甚者,加桂枝。

川芎汤 无汗则能发之。

川芎 苍术 羌活(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七钱至一两,水煎热服。无汗恶风甚者,加麻黄一二钱。

法云∶五脏之脉,寸关尺也。今止言寸尺,阴阳也。若阳缓而阴急,表和而里病,阴缓而阳急,里和而表病。

〔《本》〕黄 建中加当归汤 治发热头疼,脉浮数而尺中迟弱者,宜先服此药补血,却与麻黄桂枝辈。

黄 当归(各两半) 白芍 桂枝 甘草(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日三夜二服,如脉尚沉迟,再进一服。

〔洁〕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未瘥,则其变不可胜言,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表神方。

九味羌活汤(陶尚节注云∶不问四时,但有头疼骨节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者,宜用此汤,以代麻黄为稳当。如头疼发热,恶风,自汗,脉缓者,宜用加减冲和汤,即羌活汤中减苍术,加白术、细辛,加黄 是也。)

羌活(一两半。治太阳肢骨痛之主药也,然非无为之主,乃是拨乱反正之君也,故大无不通,小无不入,关节痛者,非此不降) 防风(一两半。治一身尽痛,乃卒伍卑贱之下职,一听君命将令而行,随所使引至之) 细辛(半两。治少阴肾经头痛) 川芎(一两。治厥阴头痛在脑) 苍术(雄壮上行之药。能除湿下气及安太阳,使邪气不至传足太阴脾也) 白芷(一两。治阳明经头痛在额) 生地(一两。治少阴心热在内) 甘草(一两。能缓里急调和众药,故有国老之称也) 黄芩(一两。治太阴肺热在胸)

以上九味,虽为一方,然亦不可执,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当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其效如神。用 咀,水煎服。若急欲汗者,须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欲汗者,温服,而不用汤粥投之。脉浮而不解者,先急后缓。脉沉而不解者,先缓后急。九味羌活汤,不独解利,治杂病神效。

如中风行经者,加附子。中风秘涩者,加大黄。中风并三气合痹等症者,各随十二经络、上下内外、寒热温凉、四时六气加减补泻用之。炼蜜丸。亦可加生地各半,治伤寒两感如神。用豆淋酒,治破伤风

〔《保》〕和解四时伤寒,混解六经,不犯禁忌,大白术汤

白术 石膏 防风 羌活(各二钱www.lindalemus.com/kuaiji/) 黄芩(五钱) 白芷(钱半) 知母(七钱) 甘草(一钱)枳实(半两) 细辛(三钱)

上 咀,每服半两,水煎温服。未解,更一服。春倍加防风、羌活。夏倍加黄芩,石膏。季夏yin雨倍加白术、白芷。秋加桂五钱。冬加桂八钱或一两。

www.lindalemus.com/job/〔海〕五积散 治阴经伤寒,脾胃不和,及感寒邪。

白茯苓 浓朴 芍药 当归 麻黄(去节) 半夏(姜制。各三两) 干姜(炮,两半) 人参 川芎(各二两) 甘草(两半) 白芷(四两) 枳壳(五两) 陈皮 苍术(新者,二十四两) 桔梗(十二两) 肉桂(一两)

上除枳壳、肉桂外,余并为粗末,于大锅内,文武火炒令黄熟不至焦,用纸摊在板上候冷,入枳壳、肉桂末和匀,入瓷盒内,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同煎服。若伤寒,葱白一茎,豆豉七粒,同煎,连服取汗。

若脾胃不和,内伤冷物,浑身疼痛,头昏无力,胸膈不利,饮食不下,气脉不和,四肢觉冷,或睡里虚惊,至晚心躁困倦,即入盐少许同煎。若阴经伤寒,手足逆冷,及虚汗不止,脉细疾,面青而呕,更宜加附子同煎。加减多少,并在临时消息之。(《袖珍方》无人参。)

参苏饮 治内外感一切发热主药。又云∶前胡、葛根,自能解肌,枳壳、陈皮,自能宽膈,大治中焦满痞。

凡有热不得拘其所见,小儿室女尤宜服之。

前胡 枳壳 陈皮 甘草 桔梗 木香(各一钱) 人参 紫苏 干葛 半夏 茯苓(各八分)

上 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一枚,煎服,不拘时。若素有痰者,候热退,以二陈、六君子汤间服。

上方治痰饮停积,中脘闭塞,眩晕嘈烦,忪悸呕逆,及痰饮中人,停留关节,手脚 曳,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食已则呕,头疼发热,状如伤寒者,悉治之。一法用此药三两,加四物汤二两,合和,名茯苓补心汤

大治男子妇人虚劳发热,或五心烦热,并衄血、吐血便血,及妇人下血过多致虚热者,并宜服之。

或因用心太过发虚热者,及往来寒热者,用之神效。

柴胡散 治邪入经络,体瘦肌热,推陈致新,解利伤寒时疫,中 伏暑。

柴胡(四两) 甘草(一两)

上 咀,水煎,食后热服。此药冬月可以润心肺,止咳嗽,除壅热,春夏可以御伤寒时气,解毒,居常不可缺者。且仓卒可以易得,长幼皆宜服之。

〔《山》〕冒感,用带根葱煎汤嚼生姜,得汗愈。

上六方,通详诸表方。元气不虚者服,效。

第二方,热多者宜服之。

第三方,寒多者宜服之。

第四方,痰饮者宜服之。

第五、六方,仓卒宜备之。

〔海〕治伤寒外症,全是下症,大热而脉反细,不可下者,泻心汤主之。(方见伤寒。脉有力者,黄连泻心汤,无力者,半夏泻心汤。)

〔云〕人参散 治伤寒汗下后余热不退,或烦或渴面赤者。

人参 山栀 蓝叶 甘草 白藓皮(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服。

〔丹〕《絮矩新书》谓有杂合邪者,当以杂合法治之。譬如恶寒发热,得之感冒,明是外合之邪,已得浮数之脉,而气口又紧盛。明为食所伤,病者又倦怠,脉重接俱有豁意,而胸膈痞满,间引两胁,其脉轻取又似乎弦,此又平昔多怒肝邪之所为也。细取左尺大细沉弱,此又平时房劳之过也。治法宜以感冒一节且放后,先视其形色之强弱浓薄,且以补中化食行滞清凉胃火,而以姜辣行之,则中气稍回,伤滞稍行,津液得和,通体得汗,外感之邪自解。医者不肯详审求之,只顾表散外邪,又不推究兼见之邪脉,亦不穷问所得之病因,与性情之执着,巧施杂合治法,将见正气自虚,邪气愈固,皆拙工之过也。

〔《本》〕发热恶寒,近似伤寒者,有五种。脉浮而紧,其人发热而恶寒者,伤寒之候也。脉浮而数,其人发热恶寒,或有痛处,是欲为也。脉浮按之反涩,其人发热恶寒,或膈实而呕吐者,此是伤食也。脉浮而滑,其人发热恶寒,或头眩而呕吐,此是风痰之症也。脉浮而弦,其人发热恶寒,或思饮食,此是欲化疟疾也。能辨其脉,又能验其症,斯无误矣。

〔海〕伤寒与杂症相似药不可差 夫伤寒表症,发热恶热而渴,与下杂症同,但头痛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白虎主之,乃阳明经病也,正阳阳明气病,脉洪大,先无形也。杂病里症发热恶热而渴,但目赤者,病脏也,手太阴气不足,不能管领阳气也,宜以枸杞、生地、熟地之类主之,脉洪大,甚则呕血,先有形也。

气病在里,误用血药,无伤也,为安血而益阴也。血病在里,误用气药,如白虎汤者,非也,为泻肺而损阴也。

〔垣〕辨误服白虎变症。昔西台掾葛君瑞,二月中病伤寒发热,以白虎汤主之,病者面黑如墨,本症遂不复见,脉沉细,小便不禁。东垣初不知也。及诊之曰;此立夏以前误服白虎,白虎大寒,非行经之药,止能寒脏腑,不善用之,则伤卫气。本病曲隐于经络之间,或投以大热之药,求以去阴邪,他症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可用温药升阳行经。有难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热何以救君之症,奈何?东垣曰∶病隐经络间,阳道不行,而本症见矣,又何难哉。果如其言而愈。

〔洁〕大烦热不止,昼夜无度,用八关大刺。(法见赤眼。)热无度不可止,宜陷谷出血。

〔《密》〕遍身发热如火,狂言妄语气虚者,补手三里。气实者,泻足三里。

〔《摘》〕伤寒胸热不已∶大杼(五分,泻) 风门(五分,留七呼) 中府(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刺入三分) 缺盆(三分)

伤寒胃热不已∶中脘(泻) 上廉(三分) 下廉(八分) 三里 气冲

伤寒四肢热不已∶云门(三分,灸五壮) 肩 委中 腰 (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然后取其穴,针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十壮)

〔《集》〕伤寒大热不退∶曲池(泻) 绝骨(补)

伤寒热退后再发热∶风门 合谷 行间 绝骨

恶寒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热恶寒,脉浮属太阳。(方论甚众,并见发热门太阳病条。)

恶寒脉微而复利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王叔和原入霍乱门。)

四逆加人参汤

人参 干姜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枝,去皮,煨)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日三。

少阴病,恶寒身倦而利,若利止手足温者可治,利不止手足逆冷者不可治。(方论见下利。)少阴病,恶寒身倦,时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四逆无脉,不烦而躁者,死。(方论见但欲寐。)恶寒手足逆冷,若兼大汗拘急下利,四逆汤。(方论见下利。)若兼头汗,心下满,脉沉细,大便硬者,小柴胡汤。(方论见厥。)若夏月中暑,脉虚而渴,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方论见中暑。)若口中和,但欲寐者,灸之,宜附子汤。发汗后恶寒者,虚也。(论见发热。)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 白术(各二两) 甘草(三两) 桂枝(四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太阳病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皮) 生姜(各两半,切) 甘草(一两,炙)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若微恶寒者,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活人》云∶芍药味酸,脉促胸满,恐成结胸,故去芍药,单用辛甘之味发散毒瓦斯也。)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 生姜(各两半) 甘草(一两) 大枣(六枚) 附子(半个,去皮,炮)

上 咀,水煎温服,每服五钱。

伤寒汗下后,心下痞而恶寒者,表未解也,先用桂枝汤解表,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若痞而汗出恶寒者,表已解也,附子泻心汤主之。(方论见痞。)

阳明病胃家实,若汗多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未可与承气汤。(方论见潮热。)

伤寒脉浮汗出,微恶寒,小便数,脚挛急者,忌服桂枝汤。(方论见厥。)

恶寒续法

〔《活》〕大抵太阳病必发热而恶寒,不可过覆衣被,及近火气,恐寒热相搏,脉道沉伏,愈令病患寒不可遏。但去被彻火,兼饮以和表之药,自然不恶寒矣。若妇人恶寒,尤不可近火,恐寒气入腹,血室结聚,针药所不能治矣。

恶风

发热恶风为表虚,属太阳病。(方论见发热太阳病条。)发汗后,遂汗漏不止,其症似风湿相搏症,背恶风,汗出,小便不利,四肢难屈伸,但心下不满者,身不痛,用桂枝加附子汤。(方见自汗。)风湿相搏者,骨节烦疼,掣痛,用甘草附子汤。(方见体痛。)身热恶风,项强胁满,手足温而渴者,用小柴胡汤。(方论见胁痛。)

恶风续法

〔成〕恶风者,见风至则恶矣。必居密室之内,帏帐之中,则坦然自舒。恶寒者,则不待风而自寒,虽身大热而不欲去衣者是也。《活人》云∶恶寒者,不当风而自憎寒。恶风者,当风而憎寒也。

头痛

发热头痛恶风者,属太阳。(方论见发热太阳病。)大便不利六七日,头痛身热,小便赤者,宜承气汤。若小便利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宜桂枝汤。(论见胃实。)头痛发热,脉弦细者,属少阳,宜小柴胡汤。(论见口苦。)若脉反沉者,当救里,宜四逆汤。(论见发热。)头痛兼心下痞硬满痛,苦眩冒,时如结胸者,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论见项强。)若下后仍发热无汗,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论见项强。)若表解汗出,胁痛干呕者,宜十枣汤。(方论见胁痛。)头痛,干呕吐涎沫者,用吴茱萸汤。(方论见吐。)若表解汗出,心下硬,引胁痛者,用十枣汤。若阳明胃实,反无汗而小便利,呕咳,手足厥者,为寒邪。(方论见胃实。)头痛发热,吐利者,为霍乱。(方论见吐利。)湿家,病身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能食者,纳药鼻中则愈。(方论见身痛湿痹条。)

太阳病下之复脉细数者,头痛未止。

头痛续法

〔丹〕一丈夫因浴冷水,发热头痛,脉紧,此有寒湿也,宜温药汗之。

苍术 麻黄 干葛(各钱半) 甘草(炙些) 陈皮 川芎(各二钱)

分二帖服,得汗后知病退,又与下补药。

芍药(半两) 陈皮 半夏(各三钱) 白术 苍术 人参 木通(各二钱) 甘草(五分)

分四帖,姜水煎服。

一妇人头痛发热而渴。

白术(半两) 陈皮 川芎(各三钱) 干葛(二钱) 木通(钱半) 甘草(炙些)

上分四帖,水煎温服。

〔《活》〕若已发汗,或未发汗,头痛如破者,用连须葱白汤。

连须葱白汤方

葱白(连须,切,半升) 生姜(二两)

上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次温服。再不止者,宜服后方。

葛根葱白汤方

葛根 芍药 知母(各半两) 葱白 川芎 生姜(各一两)

上以水三升,煎至一升,热服。

若非次头疼,胸中满,及发寒热,脉紧而不大者,即是膈上有涎,宜用瓜蒂末一钱,暖水调下,吐涎立愈。

〔云〕伤寒汗下后,头痛起目眩者,宜独活汤

防风 独活 旋复花 当归(各七钱)

上 咀,姜水同煎服。

伤寒热病后,头痛不止者,用石膏川芎汤

石膏 川芎(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服。

〔海〕太阳头痛,有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阳明头痛,白虎汤。少阳头痛,小柴胡汤。太阴头痛,脉浮桂枝汤,脉沉理中汤。少阴头痛,小柴胡汤。厥阴头痛,外伤本经,桂枝麻黄各半汤。呕而微吐苦水者,吴茱萸汤

〔垣〕太阴头痛者,必有痰也,少阴头痛者,足寒而气逆也。盖太阴少阴二经,虽不至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中,则头上气不得畅降而为痛也。

〔云〕如脉浮而头痛,过在手足太阳,刺完骨、京骨。如脉浮而长,过在手足阳明,刺合谷、冲阳。如脉浮而弦,过在手足少阳,刺阳池、丘墟、风府、风池,此刺头痛之法也。

〔《集》〕伤寒头痛,刺合谷、攒竹。

项强

发热恶风项强者,属太阳。(方论见发热太阳病条。)项强胁下满,苦身热恶风,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若下后不能食,身黄,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必反重。(方论俱见胁痛。)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勿发汗,如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硬,头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慎勿下之,宜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注云∶心下满痛,小便利者,成结胸,小便不利,为停饮,故加苓、术以行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 生姜 茯苓 白术(各两半) 甘草(一两)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小便利即愈。

结胸,亦项强如柔 状者,大陷胸丸主之。

项强卒口噤,背反张为 。(方论见 。)

身体痛

发热恶寒,身体痛者,属太阳病,麻黄汤、大青龙汤是也。若兼心下支结者,柴胡桂枝汤。若兼下利清谷腹胀者,先以四逆温里,后以桂枝发表。(方论见发热太阳病条。)若尺脉迟者,血少,荣气不足,《活人》先以黄 建中汤养其血,俟尺脉回,却用柴胡等汤和解之。身体疼痛,脉沉,发热头痛不瘥者,四逆汤。(方论见发热。)若少阴但欲寐,手足寒者,附子汤。(方论见但欲寐。)发汗后,身体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桂枝 人参(各两半) 芍药 生姜(各二两) 甘草(一两)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身体痛下利。(方论见下利条。)身体痛,吐利,为霍乱。(方论见吐利条。)身体痛,手足寒,若脉沉,但欲寐者,附子汤。(方论见但欲寐。)若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自利恶寒者,四逆汤。(方论见下利。)若夏月中暑,脉虚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方论见中暑。)身痛如被杖,面目青,咽痛者,为阴毒,升麻鳖甲雄黄蜀椒汤。(方论见阴毒。)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活人》“脉沉细”作“沉缓”。)湿家之为病,身尽痛,发热而烦,身黄如熏,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慎不可以大剂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 咀,先以水煮麻黄,去沫,入诸药煎,温服,覆取微汗。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纳鼻药方见发热。)湿家其人但欲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烦躁也。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上湿痹,《活人书》为中湿,脉沉细为沉缓,小便自利者,术附汤。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汤、五苓散,而不及麻黄加术汤,并纳鼻药。盖麻黄、纳鼻,皆是表药,而非脉沉缓之剂故也。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能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 白术(各一两) 桂枝(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 咀,水煎温服,作四剂。(《活人》云∶身肿者加防风一两,悸气小便不利者加白茯苓一两半。)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疼体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一两二钱) 附子(一枚,炮) 甘草(六钱,炙) 大枣(四枚) 生姜(切,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两半) 大枣(六枚)

上 咀,水三升,煮一升,分三服,温服。一服觉身痒,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而剧者,多风湿。此病伤于汗后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汤。

麻黄杏仁薏苡汤方

薏苡仁 麻黄(各半两。去节,汤泡) 甘草(一两,炙) 杏仁(十枚,去皮尖)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温服。有微汗者避风。

风湿身重,脉浮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方见身重。)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仍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自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体痛续法

〔垣〕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者,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升麻、 本、苍术治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海〕神术汤,治风湿恶寒,脉紧无汗。白术汤,治风湿恶风,脉缓有汗。(俱见续伤寒发热条。)

上二术汤,治风湿,又当随症加减。其详并见 条,及白术、神术二汤后。

〔《活》〕杏仁汤 疗风湿身体疼痛,恶风微肿。

桂枝(二两) 麻黄(去节,汤泡,干) 芍药 天门冬(去心。各一两) 生姜(两半) 杏仁(二十五枚,去皮尖,炒)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垣〕麻黄复煎汤 治阴室中汗出懒语,四肢困倦乏力,走疰疼痛。乃下焦伏火不得伸,浮而躁热,汗出,一身疼痛,盖风湿相搏也。以麻黄发汗,渐渐发之。在经者,亦宜发汗。况值季春之月,脉缓而迟,尤宜发之,令风湿去而阳气升,困倦乃退,血气俱得生旺也。

麻黄(去节,用水五盏,先煎令沸去沫渣,再煎至三盏,方入下药) 黄 (各二钱) 白术 人参 柴胡根 防风 生地(各五分) 甘草(三分) 羌活 黄柏(各一钱) 杏仁(三个,去皮尖)

上 咀,作一服,入麻黄汤,煎至一盏,临卧服,勿饱服。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为病,身体疼痛。(方见诸痹门一身尽痛条。)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