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侣山堂 > 民间中医 > 正文:重闻《灵枢》上守神(转贴)
    

针灸拔罐:重闻《灵枢》上守神(转贴)

重温《灵枢》上守神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09-01-1-1 第4版
作者:张吉(北京中医药大学)

  最近给北京中医大学举办的“国际针灸技法演示及临床学术研讨会”做“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演示,受到中外学者的欢迎,会后深有感触。看当今学者对古代针法非常重视,于是重温了《灵枢经·九针十二原》中有关针法的论述。
  “九针十二原”是《灵枢经》开宗明义第一篇,有人称这篇针法是针法的总纲,因而对后世影响很大,今将针法主要内容回顾一下。原文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小针”是指本文中所说的九种针具之一,即现在常用之毫针。毫针最常用而且非常重要,其重要和微妙之处,说起来容易,但若要掌握它的精微深奥之处,就不那么容易了。“粗”即粗工,指一般医生;“上”指高明的医生。粗工只能拘谨地观察病人的外在形体表现,但是技术高明的医生,不但看外表而且能看到实质,这就要掌握经脉之“神”,即经脉之气的往来盛衰变化,因此,叫“上守神”。
  经脉之神是什么样的呢?是“神乎神”。前者的“神”指脉神,后者的“神”指脉气的动态如神,所谓“变化莫测之谓神”,即经脉之动态可以会意,但难于掌握。那么,脉之神该如何掌握和观察呢?只能从穴位中经脉之气的往来盛衰来观察,因而叫“客在门”。“门”即穴位(孔穴),它是经气通于体表的孔道,如果没有详细观察孔穴经气盛衰变化,怎样知道疾病的原因呢?腧穴的脉气又如何观察呢?“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孔,空中之机,清静而微”,说明只有上工才能掌握穴位中经气之动态变化和往来的时机。况且其脉气变化是极其清静的,必须虚心静气,才能观察到其气之来至清无浊,至静无躁,极其纯真而清静。只有感觉到经脉之气的动态变化、往来顺逆才能行针法。
  补泻针法的最基本要求是“刺之微,在速迟”,即其微妙之处在于手法的快慢。刺法要与经脉之气的流动快慢相一致,动静往来要合拍,所以下文又说:“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者,叩之不发。”这就要求补泻手法要与气之往来相一致,该补该泻,不可耽误片刻,不能差之毫厘,要恰到好处。补泻手法要求极高,如果该补不补,该泻不泻,就如同箭已扣在弓弦上,该叩板机而未发,这就叫“叩之不发”。正确补泻就是随其经脉之气的往来“迎而夺之,追而济之”,即迎其邪气之来,在脉气盛时行泻法而泻邪气,随其经脉之气去而进针行补法以补正气。故下文说:“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即用泻法迎其邪气之来而泻之,邪气怎么会不由盛而转弱呢?相反,随其经脉之气去而进针,针与去势相顺,补其不足,怎么会不令正气转强呢?若要达到迎随补泻的目的,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必须细心观察和耐心体会,才能逐渐掌握其微妙。
  每当读此段经文,感触颇深。当今之时,还有几人这样讲究针法?这种针法不仅仅是要求酸麻胀痛、循经感传的反应,而且包括调经脉之气和调神。余每当针灸时,总要问病人的感受,体会手下的感觉。在针入皮下得到酸麻胀痛之后,再进行提插或捻转,病人感觉到似乎有气流动。在作“烧山火,透天凉”时,多数病人有气游行的感觉。作“烧山火”时,先浅后深,重按轻提,即力量大、速度快地紧按,使针深入,使体表或上层之阳入于中,这就是《难经》所说的“取气于卫”使阳气深入而达到补阳的目的;轻按或慢提,即用力小、速度慢,从而使深层之阳不上来。反复作九阳之数,三入三出,使阳蓄积于深层,所以感觉针下热,即所谓“烧山火”,有热乎乎的感觉。透天凉的针法相反,是先深后浅,用六阴之数,三出三入,其手法是紧提(重提)、慢按(轻按),使阴气出。重提是使深层之阴气出,即《难经》所说“从荣置气”,从深层将阴气推出,出现冷冰冰的感觉。这些针刺手法带着气的变化,从深浅层次、阳气阴气上下出入的变化,而有位置的转化。此种冷热感觉绝非空谈,余每遇有此适应证患者,经常施行此手法,其效果一般较明显。针刺调神、针刺导气的手法,后世医家施行的也很多。在《金针赋》中提出多种调气法、催气法。如《金针赋》中说:“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然后提至人部(中部),要想使气上行,将针右捻”为泻法,使阴气出为泻,也就是《标幽赋》所说“迎夺右而泻凉”;“欲气下行,将针左捻”为补法,也就是《标幽赋》所说“随而济之而补暖”,所谓左捻右捻都是调气之法,其原则是阳气下为补,阴气上为泻。暖与冷的机制,全在气之运行,在于调经脉之气。
  另外,在针刺后,经脉之气的传导如被关节阻滞,则用过关节的催气法,即飞经走气四法,如“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探穴,赤凤迎源”,还有治疗八法,都是调气、催气之法,使气通过关节而达到病所。因此针刺的作用,离不开气。余每次行针时,针入皮肤得气后,针下有沉重感,再行上下提插,或左右捻转之法,如子午捣臼或龙虎交战之法,引导阴阳之气运行,左右之气补泻,以达到阴阳调和、补泻兼施,这些均属于调气之法,所以针感特明显,有时病人会说“可以了!”“经脉已通了!”至于“迎而夺之,随而济之”的迎随法,按其经脉之气的运行方向行针,其针感也很明显,如补“合谷穴”针峰向上臂是随而济之,其针感可到上肩或颈项部,用此法治疗颈椎痛、肩周炎疗效明显,但尚未达到“迎之随之,以意和之”的程度,对此余尚在不断探究之中。但望针灸同道,千万不要忘记手法,丢掉了针刺手法就丢掉了针刺的精髓,也就是丢掉了“针刺之神”,望同道戒之戒之!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