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重要穴位穴性与配穴
www。wjkfhg。com
一、配穴原则对患者进行
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
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犹如
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我老师的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
头痛针头,脚痛针脚。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
心脾两虚、
心肾不交、
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
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治疗
脱肛、
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
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
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配穴时,他首先考虑到对于脏腑气血整体机能的调节。所谓局部,也并非单指病灶周围或“以痛为腧”,而是指与脏腑病位相应的局部穴位。例如胃痛可取三脘;非补给换肺部疾患如
咳嗽可取天突、膻中;
心痛可取巨阙、膻中等穴。然而在配穴时则作眼于整体,重视局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例如经验方老十针(三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方中气海偏重与调补先天、足三里偏总重于调补后天气分,内关重在于调补血分,着眼于先天,后天、气血等整体机能的调补,而局部则以三脘调胃,配合天枢调理胃肠,充分体现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全面加以调理的原则。
1. 侧重于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原则
这一点实际上是对于整体机能的调节的深化,也就是在配穴时必须抓住杼盾的主要方面,而不被表面现象或局部病象所纠缠。不管什么症阴阳失衡,则是病理的实质,阳盛则阴病,阴病则阳病,而针灸治疗的效应就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从失衡达到平衡。而人体阴阳的平衡的维持,是以脏腑气血功能来实现。调整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例如,对于五脏俞加隔俞方的配穴,充分体现《灵枢.本脏篇》所论述的“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也”的治则原旨,并将《内经》理论付诸于针灸配穴的实践。调理气血又以调气为主,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从针灸的治疗效应来看,又主要治气调气。例如治疗风邪侵袭经络时,应该“治风先治气,气行风自熄”。在手足十二针方中,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均为阳经穴,功在调气,治气;而三阴交,内关为阴经穴,功在里血、治血;它不但体现了调气为主的观点,也反应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配,协凋阴阳的原则。这一原则应在配方时加以体现,在制定总体治疗原则时也应执行。例如治疗截瘫的十一个法则,系一督脉为主,辅以“王氏夹脊”,配合五脏俞加隔俞以及膀胱经穴,均以治阳经为主;对于第五组方治任脉法,即为因阴经穴,治阴以配阳;第6、7、8组方是脾胃、肝胆、足三里与胃经、表里,阴阳相配。因此,从选穴配方到制定总体治疗方案,均说明我们要对于脏腑气血功能的调整极大重视。
2. 以循经为主,证因标本相结合的原则
人之为病多以气滞血瘀,经络阻滞为主,结合经络的“是动”与“所生病”证我们在配穴上还是应该以尊重传统的循经配穴为主的原则。但决不局限为一条经的穴位,而是扩大到以治疗经络的病理实质为主,联系相关的各条经脉,并以审证求因、标本先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循经取穴的原则。例如治疗中风十三治的“纠偏方”,是治疗偏瘫患侧的配方,在人体的上部有百会、风府、风池。中部有肩盂、曲池、合谷;下部有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太冲等,涉及督脉、胆经、肺经、阳明经、膀胱经和肝经共计六条经脉。虽然选穴不多,而几乎占用人体十四条经脉中的半数;同时上、中、下三部全面照应,井井有条,比较系统。概括地说,病在上部常选用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穴;病在中部常选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病在下部常选用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穴。同时结合证因分析,可知本方以通经活络,舒经利节为主,且能调和阴阳气血,而以标本兼顾。如对于治疗
腰痛的经验方“腰痛八针”,其组成为腰阳关、命门、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主要实用于肾虚受风以及腰膝酸痛等证。方中委中、腰阳关、大肠俞。偏于活血通经舒表,功在治标;命门、肾俞益精固肾,功在治本;涉及督脉、膀胱二经脉以及腰膝二部,全方共奏却邪疏表通经止疼、固本强腰、标本兼制顾之效。因此,掌握基本的穴性和配穴对于一个针灸医生来说比较重要,以下将我们常用的穴性与配方,分述如下:
1、中脘 足三里 三阴交
中脘又名太仓,位与胃脘中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由于上述四经之交会,故能通达四经之经气。胃的经气汇聚于此,胃中蕴润之阳气是消腐水谷的根源,胃气不足则水谷不化;太过则消谷善饥。李东恒曾说:“气在肠胃者,取足太阴阳明,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足以说明中脘又能补中益气,调和五脏,通理中焦,是治疗腹中一阙疾病的要穴。胃气本以下降为顺,辅以足三里能引胃气下行,降浊导滞,以利胃气之运行、水谷之运化。再加上三阴交,滋阴健脾,阴阳相配。故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相配合,能健脾和胃、调理气机、镇静安神、调补气血,专治脾胃虚寒、气血亏薄或一阙脾胃疾患、以及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属于气血虚衰者。全方补中有行,补而不滞,阴阳协调,蕴而不燥。若见脾虚胃热,则可泻中脘,以导滞热;若见脾胃不和,清浊不分,上吐下泻,则可补中脘以升清气,泻足三里以降浊气,佐三阴交以调和阴阳,则中气得以调畅,阴阳得以续接矣。
中脘 天枢 阳陵泉
中脘与天枢。因天枢为大肠之募,故两者相配其功能为调和胃肠、疏通腑气,使中焦气上通下达,胃肠功能和调,则能分理水谷及糟柏,疏导一阙浊滞;阳陵泉为胆经之合穴,肝与胆相表里,胆又为中清之府,泻阳陵泉以肃清静之府,平肝气之横,降肝火之逆,协调肝胃。故中脘、天枢、阳陵泉三者相配,其功能为平肝和胃、调理胃肠,主治呃逆、反胃、胁痛、呕吐、腹泻等证。
中脘 气海 三阴交
中脘、三阴交两穴,阴阳相配,健脾滋阴,和胃畅中,适用于脾胃气阴不足。气海为气汇之处,故为气之海也。功能为蒸动汽化,以助运化之机。并且,能通调任脉,蕴固下元。中脘、气海、三阴交三者相配,其功能为补中气,益气血,使之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运化生机旺盛;主治脾胃虚弱、脏气下陷、消化不良、肌肤赢瘦、遗尿、失眠等症,以及生殖泌尿系统的病证。
中脘 内关
中脘为胃之募穴。内关为心包之络穴,别走三焦,调理三焦气机,宁神和胃,宽胸利气,通调水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三焦气机条达则水谷精微四布,故中脘、内关相配,通调水道,主治水饮内停,水谷不化等证。另外,《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中脘功能为调胃,内关又可安神,两者相伍则胃气得和而心神得安,故又能治疗脏躁、癫证、心悸、失眠等证。
2、足三里 内关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足三里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故足三里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因为胃属土,本经亦属土,故足三里为土中之真土。后天精华之根,能升能降,为疏导胃气之枢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后天之根本,五脏六腑皆赖以营养,故针足三里能以壮元阳,补脏腑之虚损,且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治疗范围比较广泛。所以,说:“百病莫忘足三里”。《针灸大成》中也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内关为心包经之路,别走手少阳,能清心胸之热,行三焦之气,若与足三里相配能辅助足三里升降气化之机,又能益气养血、宁心定志,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安、惊悸、怔肿、失眠多梦等证。因其又能升清经浊,通利水道,清心除烦,导赤除湿,故以可用于心胃灼热、胸闷、停痰宿饮、呕逆仓咳、不思饮食等证。
另外,对于刺足三里的深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了便于记忆附足三里歌诀一首:“针至五分至于胫,一寸至于腹,寸半至心下,二寸至咽喉,如刺整三寸,颠顶血下行”。意思是说,若针刺足三里五分深,其治疗作用在胫部;刺一寸治疗作用至腹部,刺一寸半则治疗作用在咽喉部,如果深刺三寸则能平降血逆,用于质量气血上逆诸证,使颠顶之血逆下行。这一点在配穴和治疗作用上,都有很大的意义。
足三里 内庭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为水谷之海,主消纳水谷。胃气盛则消纳畅流,营养充沛;胃气虚则消纳呆滞,脏腑失荥。补之则益气健脾,升阳助胃;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内庭为胃经之荥穴。胃润而恶燥,燥则生内热,必须以水润之,水土交融则胃气和调,以水润之。足三里与内庭相配,足三里升振胃阳于上,内庭荥水和阴润胃于下,使之阴平阳秘,胃气调和,则消纳之机得以畅利,蕴蓄之滞热得以清泻,故能主治胃火上逆、中焦蕴热、胃阴不足等病症。
足三里 曲池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二阳相配,二合相会;曲池走而不守,足三里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功专善行。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曲池又能间接疏调肺气、清热散邪;若与足三里相配合,又能疏理表邪、清解肺卫;故可用于表邪侵袭肺卫而不能宣达而见有恶寒、发热、咽干、头痛等证者,以及外邪直中胃肠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
足三里 太冲
足三里又能补血、活血、凉血、清血,而太冲功能为泄肝胆、降气逆、通经、行气、止痛,也能凉血、活血。两者相配,平肝除逆,行血通经,凉血活血,疏通肝胃之气机,清理肝胆胃腑之蕴热,主治痛经、肝胆气逆、头晕头痛、烦躁善怒、呕呃、胃痛等属于气逆或气滞蕴热者,以及胁痛、脏躁、癫狂、肝胃不和、胃中堵闷等证。
足三里 阳陵泉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枢纽,疏通胃气,升清降浊。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功能为平肝和胃,降逆缓冲,疏木和土,调理肝胃。两者相配,则能主治木郁悔土,见有中消停饮、口苦吞酸、反胃呃逆、泄泻呕吐等证。又因足三里能调气活血,阳陵泉为诸筋之会,二者相配,疏气通经,搜风祛湿,舒筋利节,故也可用于治疗风痹、膝肿、下肢麻木、半身不遂等属于经络痹阻者。
足三里 百会 风府
足三里能升清降浊,调理气血。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足三里、百会相配,益气升阳,举陷健脑益智,若加风府用泻法,又能清理脑海之气血。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证。
足三里 天突 膻中
足三里、天突、膻中相配,补之则益气补肺,宣肺止嗽,亦即培土生金与母子相生之意;泻之则降逆化痰,开胸顺气。若为肺气虚而痰饮肺者,则可以补足三里、膻中,而泻天突,攻补兼施。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胃弱,痰湿内生,肺阻气,也可潜用足三里、天突、膻中而脾肺同治。
3、气海 中极 关元
气海又名丹田或丹灶,顾名思义,为气之海、元气之会,呼吸之根,且为下焦之要穴。故凡气化蒸动之机均由此所发,功能为补益真元,蕴振肾阳,有如釜底添薪,故能蕴脾胃助运化,使之水谷腐熟,又能蒸动膀胱气化,使之气化升腾,津液四布,浊阴得出。气海偏于蕴振阳气,关元重在滋补阴精,中极善利下焦而调经养血。故气海、中极、关元三者相配,能蕴肾助脾、疏调气机,又能通利膀胱、调经养血,主治脾肾不足、气虚小便不利以及男子肾虚精亏、妇女血亏月经不调等证。
气海 三阴交
气海偏于蕴振阳气。三阴交偏于滋补阴精,并能健脾升阳,益气调气。气海、三阴交二者阴阳相配,气血双补,阴阳两调,以期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补脾助运化而后天得养,助阳益气而先天得济,故能升阳举陷,主治虚劳、中气下陷、虚寒腹痛以及癃闭、带下、经闭或阳痿、滑精、水气不化、下肢水肿等证。
气海 关元 三阴交
气海、关元益气蕴肾助阳。三阴交健脾之中又有补阳之功,益气升阳之中又能滋补肝肾之阴。气海、关元、三阴交三穴相配,益气助阳力卓,补阴滋肾效著。补中有调,阴阳兼顾,为治疗妇科病证以及下焦虚寒的常用配方。
气海 阴陵泉
气海为生气之源,蕴振阳气,蒸动气化。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能健脾升阳。先贤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海、阴陵泉相配,其功能为鼓动中焦、下焦气化之机,其势如娶如读,水气得以通利,故能主治癃闭、下肢桴肿、脾虚纳呆、水湿困脾等证。
气海 足三里
气海为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府,生气之海。足三里为胃经之枢纽,后天水谷精微之根。两者相配,助胃气腐熟水谷,升阳气鼓舞中州,五脏六腑均能得一营养,壮人身之阳,补脏腑之虚,诸凡补益脾肾之配方中实不可缺,能主治脾肾不足、中焦虚寒、气血不足、食减纳呆、宿食停滞等证。
气海 气冲 归来 三阴交
气海为元气之海。“气主熙之”,气足则经脉温通滑利。气冲又名气街,乃腹气之街,腹部之经气源源流过,又为宗筋之会,阳明经多气多血,故气冲能调气血,荥宗筋,活血行淤。气海、气冲、三阴交三者相配,补养气血,濡养筋脉,通经活络,舒筋利节,主治下肢瘫痿、关节肿痛、痿软麻木行走不利等属于气血虚亏,经脉阻滞者。归来为足阳明胃经穴,能补气升提,调经止痛,又能通利下焦,行气利水。故气海、归来,气冲、三阴交相配,能调理气机,分利清浊,通调水道,主治癃闭、五淋、带下等证;又能行气活血,调理血分,主治气滞腹痛、月经不调等证。
气海 关元 足三里
气海为气之海。关元为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男子藏精之所,女子贮血之处,通治男女精血虚亏诸证。认为,关元之下即为子宫,子宫又为血室,因关元主藏血,所以称关元为“血海”,且莫与足太阴脾经之血海穴相混淆。关元能蕴肾兴阳,益气固脱,主人身之气;气壮人强,气虚人病,气脱人亡。针本穴不但可治病,而且有延年益寿之功。气海、关元、足三里三者相配,大补元气,气足血充,阳生阴长,而且先天后天互济,补而不滞,补冲有调,蕴中寓补,主治中焦虚寒、下焦痼冷之见有腹痛、经闭、便溏、腹泻、小便不利、子宫寒冷以及不孕等证。
4、内关 中脘 足三里
内关为手写阴心包经之络穴,其支脉走胸腹,又为阴维脉之会,别走手少阳三焦;补之,则能养心血,安心神,宁心定志,且能通心阳,利水道,通淤塞;泻之,则清心除烦,泻火清热,宽胸理气,疏通三焦气机,主治胸腹诸疾,即所谓“心胸若有病,速与内关谋”之意。内关又为八脉会之穴,通于阴维。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受邪,代心行令。心主血脉,故有通脉活血之效。内关、中脘、足三里三者相配,重点在于清心开郁,宁心安神,舒理肝胃之气,主治郁证、脏躁、惊悸、失眠以及胁痛、胃脘堵闷、食少纳呆等症。
内关 巨阙
内关之功能为宣通心阳,调气,开心胸之郁痹。巨阙为任脉穴,能降胸隔之逆气。内关、巨阙相配,调气降逆,行气通痹。活血通脉,主治胸痹心痛、癫痫等证。
内关 膻中
内关行气开郁。膻中又名上气海,胸气之街,为心包之募穴,手太阳、手少阳、足太阴、足少阴、任脉之会。《难经》云;“气会膻中”,其功能为调气降逆、宽胸利隔,是心之供城,肺之气海,主胸中之气;故凡胸中之气病均可治此。内关、膻中二者相配,理气开郁,宽胸利隔,重在调气,主治胸痹、心痛、癫闭、脏躁等证,以及肝郁气滞、乳汁不通、淤乳等证。
内关 三阴交
内关能清心除烦,配三阴交滋阴养血,上下相应,交通心肾。盖阴亏于下则阳吭于上。内关清上降逆以和阳,三阴交滋阴潜阳以固阴。阴阳交合则滋生化育得昌。内关、三阴交相配,主治心肾不交、心悸、失眠、健忘、惊悸以及骨蒸盗汗、咳嗽失血、梦遗、闭经等属于阴虚阳亢、虚热上忧等证。
内关 、太冲、内关、神门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以代心行令,也能代心受邪。若为实证,泻内关可清心宁志,安神镇静;若为虚证,补内关则可养血安神,活血通脉。太冲之功能为降逆气、泻肝火。内关与太冲相配,泻肝解郁,平肝降逆,清心定志,镇静安神,主治心、肝二经气火逆乱所致郁证、癫狂、脏躁以及筋痹、风邪侵袭经络等证。若内关与神门相配,而神门为心经穴,是心神之门户,泻之能清心火,补之能安神定志配合内关,为治疗心经病证的优选良方。
5、天枢 中脘 气海 三阴交
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为大肠之募,腹气之街。胃经的气血从此频繁流通,其功能为分理水谷之糟柏,调理脏腑以利运行,消导积滞以助脾气。配中脘调理胃肠,配气海、三阴交则益气血而助中州。天枢、中脘、气海、三阴交四穴相配,调理肠胃,益气健脾,和血调中,主治胃肠诸疾之偏于气血不足、脾胃虚寒者;另外,尚能治疗虚损、寒疝、小便不利以及月经不调、蹦漏带下等证。再用补泻手法补偿,治疗的范围就更加宽阔。
天枢 阳陵泉 支沟
天枢调肠胃。阳陵泉宣通下降,又能泻肝胆平逆气。天枢、阳陵泉相配,疏肝理气,主治热结肠胃、腹胀便秘等实证、以及肝旺仰脾所致肠鸣痛泄,可治以补天枢而泻阳陵泉,抑肝健脾。支沟一名飞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其功能为疏通三焦气机,助三焦气化,利三焦之水道。天枢、支沟二穴相配,可通调三焦,利小艘而实大便,主治脾虚腹泻。天枢、支沟、阳陵泉三穴相配,则主治气虚便秘,腹胀便结等证。正如《玉龙歌》所说:“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名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所以用天枢、阳陵泉与支沟相配,不但有通便之功效,且能益气通便,抚正祛邪。
6、章门 中脘
章门为足厥阴肝经穴,脾之募、脏之会,带脉之本,又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带脉之会。古人所谓“肝为五脏六腑之贼”者,乃因肝气乱则五脏六腑皆受其“贼”害,而章门能平五脏之气乱,使之肝气条达,脾胃平和,五脏协调,六腑畅通,生化源源不息,五脏六腑均以保养。故有调五脏和肠胃,除胸满,解烦闷,消水肿,祛腹胀,健脾疏气之功。章门又为五脏之气出入交经之门,脾之阴精尽藏于此。肝经之气直行则通入脏腑,横行则通于六腑,故章门与五脏六腑均息息相关。一般针灸书中均记载脾经之食犊穴能力挽危难。而在实践中证明并非如此,他对于重病患者则加章门,反而获得良效,显示其穴性之重要。也有人认为凡病虽因重尚有一毫真气,可灸此穴,即有回生之功。所以称章门为“命关”,对于气血俱虚,五脏衰惫者,用之可转危为安。中脘之功能为助胃消化水谷,蕴通腑气,升清降浊,调理中州。章门与中脘相配,舒肝和胃,补中益气,为经验方老实针方的主穴,再加上足三里,则疏气之功倍增。正如李东恒所说:“气在于肠胃者,取太阴阳明不下,取中脘章门足三里”。所以,章门、中脘、足三里,为调中补中的常用配方。
章门 天枢、章门 内关、章门 太冲
章门能疏肝,调五脏,和肠胃。天枢能健脾益气,和肠胃。两者相配,疏肝和肠胃,肝气条达,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腑气得行。盖因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胃肠之道以通降为顺。章门、天枢,两者相辅相成,协调肝脾胃肠,使之“满而不实”,从而使水谷之精微源源不断地供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白骸。肝气条达,肠气通顺,则清浊得以泌别,二便得以通调。故能主治胁痛、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或大便干稀不调等证。章门若与内关相配,则以疏肝理气为主;因为,内关别走三焦,调理三焦之气机,配合章门疏调之功益增,故能主治胁痛、腹胀、肠腹满闷以及小便不利或小便赤涩不爽等证。章门若与太冲相配,则纯为平肝、泻肝、仰肝而设。因为二者同为肝经穴位,章门疏峻肝气于上,太冲开导肝气于上,上疏下导,则无结而不通。又因章门为脾募,肝藏血而脾统血,若肝脾失和,血不归藏,脾失统摄,也可选用章门、太冲,以调理肝脾而统治血证。
章门 气海 三阴交
章门疏肝气,升脾气。气海补元气,蕴肾气。三阴交气阴两补,阴阳双调,滋养五脏,通调气血。章门、气海、三阴交三者相配,相得益彰,适用于五脏虚衰,气血亏乏以及阴阳衰极而又虚不受补者,施以调补之法。
7、三阴交 阴陵泉 、三阴交 阳陵泉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补脾之中兼顾肝肾。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又能互化,故能培补精血,益阴固阳。又因肾有阴阳,寓真火于其中,补肾助命火,蕴熙脾阳,脾肾阳气充沛则生机旺盛,周身得以熙煖则阴霾之气顿消,故能补中益气,蕴中散寒。三阴交,气血双调,阴阳两补,肝、脾、肾兼顾,实乃补益之要穴,滋阴生精之中不失蕴煦之气,益升阳之中不失濡润之血。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所入为合水,能开通水道。三阴交与阴陵泉相配,则益肾助气,通利水道,主治水气不化、小便不通或尿闭等证;又能蕴脾散寒、行气止通,主治腹胀腹痛、暴泄、泻泄、妇女通经等证。三阴交与阳陵泉相配,能滋阴平肝,疏气和血,通经活络,舒筋利节,主治气血不足、阴虚肝旺以及风湿阻痹、下肢瘫痿等证。
三阴交 足三里
三阴交滋阴、健脾、助阳。足三里升阳、益胃、和中。二者阴阳相和,表里相配,健脾蕴中,益气养血,主治脾胃虚寒、气血两虚以及脾虚胃弱、食少纳差等证。又因足三里能升能降,两者相伍,补中兼行。若因正虚受风以及下肢瘫痿诸疾,选用三阴交、足三里舒筋通痹,通经活络,也相适宜。
三阴交 神门、三阴交 中极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枢纽,为治血之要穴。神门为心经穴,养血安神定志。二者相配,养血安神定志之力更为专著,适用于心悸、失眠、多梦、怔忡等属于心血虚亏者。若与中极相配,则能行活血化瘀,主治少腹癓瘕积聚等证。
8、内庭 下关
内庭为足阳明经之脉所溜为荥,泻之则疏泄阳明经气,能清胃泻热,理气止痛。内庭又为荥水,故能润泽沃土,滋养胃阴。内庭与下关相配,同为阳明经穴,上下相配,病在上取其下,能疏热清胃、理气止痛、开口禁、利下颌,主治胃火牙痛以及颌面关节诸疾。
9、百会 神庭、百会 风池
百会位于颠顶最高峰,为督脉之极,为诸阳之会,又称三阳五会,头气之街。三阳者手足三阳经都在此交接,并贯通于督脉而入于脑。所谓五会是,是五脏俞皆附督脉而至颠顶,能培补阳气、升阳固脱。百会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浅刺能清泻诸阳而降逆,灸之能开提升阳。神庭又名发际,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三脉之会,功能为降逆泄火、醒脑安神。百会与神庭相配,降逆泄火,醒脑安神,主治气火上逆、热扰晴空而致之头痛、头晕、心烦、躁忧等证。配百会与风池,则祛风通络,调理气血,主治中风、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口噤不开、半身不遂以及心神恍惚、失眠健忘、癫痫、手足抽搐等证。
百会 风府、百会 哑门
百会能散风祛邪,主治内外风所致之中风。风府为足太阳膀胱、阳维、督脉之会,能搜舌本之风,故与百会相配,主治内风、舌缓不语、半身不遂、头痛项强等证。若百会与哑门相配(哑门为督脉阳痿之会,入系舌本),主治舌强不语、重舌音瘖,又能泄血热、止钮血,也是回阳九针穴之一;诸阳暴脱者,可针之以回阳。若与百会相配,则能祛风散邪,主治外因所致之舌强不语、耳聋等证。百会与风府、百会与哑门,由于配伍不同,前者治内风舌缓不语,后者治外风舌强不语,殊可有别。
百会 长强
百会为督脉之颠顶,长强为督脉首穴。百会为阳气之总会,长强为阳气之根基。从体位来看,一上一下,上下相配。长强又能足少阴肾经、足少阳经之会,别走任脉,为五痔之本,主便血。百会与长强相配,能升举阳气,主治脱肛、肠风下血等属于气虚者。又因两者均为督脉之要穴,督统人体之阳气,故有能通理二便,主治瘫痿,二便不通或二便失禁等证。
百会 气海、百会 太冲
百会为诸阳之会,总督人体之阳气。气海又为人体生气之海。蕴振肾阳而助命火。百会与气海相配,益气升阳,助肾蕴阳,阳气充沛,犹如日光普照,足以消除一阙阴霾之邪。故常用于气虚、阳虚、胃虚寒证,以及一阙阴寒固冷。若百会与太冲相配,百会为督脉之颠,太冲为肝经之底,上起人身之至高处,下至人体之最低端,上下相配,能降逆气,平肝阳,息肝风,主治肝阳、眩晕(高血压)头痛等证,用只得当,效如桴鼓。
10、大椎 曲池 合谷
大椎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纯阳主表,又能疏调太阳之气,故主疏散表邪,解肌清热于外,行气泄热利水于内。因其宣通诸阳,调和营卫,故能除寒祛邪,通经活络。渠池、合谷二者均为手阳明经穴,纯阳主气。曲池走而不守,合谷能升能散。因此,大椎、曲池、合谷三者相配,以阳从阳,宣解表邪之力显增,主治外邪束表、恶寒发热、五汗和表实证。若见高热欲动风者,则可大椎放血以泄热;若兼见头顶强痛着,则可加风池透风府;若见鼻塞流涕者,加上星、迎香;热甚尿赤,烦躁者,可加内关。另外,对于虚损劳热、骨蒸潮热等证,虽属虚证,也可选用本方,以期养阴清热,而达到从阳引阴之效。
大椎 肩髃、大椎 内关
大椎能宣散寒邪,通经活络。肩髃为手阳明、手太阳、阳跤三脉之会,能疏风利节,是治风病之要穴。大椎于肩骨相配,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主治肩背部风寒笼络、经络阻痹以及气虚血亏、劳伤所致之肩背疼痛、活动不利(如肩凝证)等证。若配内关,则调理气血,清血凉血,主治热人血分诸证之见有发热、心悸、惊风欲动等。
大椎 陶道 身柱
大椎、陶道、身柱均为督脉穴。陶道又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能祛风清热,主治可疑、寒热头重、脊柱痛等。《类经图翼》中称陶道“善退骨蒸之热”,所以也可用于虚热。身柱,一名气俞,为人身之柱,能强腰脊,镇惊安神,又能搜风顺气。大椎、陶道、身柱三者相配,清热祛风,熄风止疼,主治高热惊风,甚则抽畜,角弓反张等,以及寒热往来发有定时之属于疾者。对于阴虚骨蒸潮热也可以选用,或配合其它育阴清热的穴位,如鱼际、太溪等。太溪补水中之土,润躁而生金;鱼际泻金中之火,抚正而益肾;若与以上大椎、陶、身柱相配合,则为滋阴清热之妙法。
[
本帖最后由 无极康复 于 2009/9/22 18:17 编辑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
---11、命门 肾俞
命门位于腰二椎以下为呼吸之根,元气之本,又为足太阳之结穴,男子藏精,女子藏血。生命之始,玄命之门。肾俞亦为膀胱经穴,精藏于肾,肾为作强之官,为先天之本,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气通于脑,脑为髓海,故诸髓皆属于脑。因为,肾气上通于脑,下通于子宫,故有补肾益精,固髓健脑之功。命门与肾俞相配,侧重于补肾阳、助命火,适用于
肾阳虚衰,命火衰微,四肢厥冷,喜暖畏寒,二便失禁等证。
命门 委中
命门补阳益肾。委中也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腘窝部,所入为合,因本经多血,故能用于放血而治疗诸疾。命门与委中相配,泻之则能清热达邪,祛除侵袭经络之风寒外邪,主治痹证、身痛、骨节肿痛;补之则能补肾助阳,祛风通络,主治气弱阳虚、腰腿疼痛等证。
12、长强 大椎、长强 委中、长强 承山
长强又名营俞,源于《内经》“营在骶也”之说,为督脉络穴,别走任脉,为足少阴、少阳之会,能补脊里之血虚,为五痔之根,主治便血、
尿血、
呕血、二便不利。与大椎上下相配,补肾脉之不足,主治脱肛、二便不通等证。配委中主治腰背痛,湿热下注之见有尿急,尿痛等症。配承山,以及膀胱经穴,脾气之街,主治痔漏、大便难、
霍乱转筋、要背疼痛、膝肿胫酸等证。
13、涌泉 劳宫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阴经之井穴属木,木为肝经所属,肝主筋,滋肾水可以柔肝木,故涌泉能缓急解痉,又能滋阴降火、醒神开窍。劳宫属心包经穴,性清善降,能清痰舒气,化滞降逆,开七情之郁结,并能清胸隔积热,导热下行。涌泉与劳宫相配,水火交融,心肾相交,故能宁心安神,醒神开窍,清热熄风,主治
神昏、头眩、高热惊风或突然昏仆、中风不语等证。所以,涌泉与劳宫两者相配,犹如
牛黄清心之功效。
14、环跳 阳陵泉、环跳 委中
环跳为足少阳胆经穴,且为胆经与膀胱经之会穴;膀胱与肾相表里,故能益肾期而固胞宫。肝与胆相表里,肝喜条达,胆欲疏通,且因太阳主表,少阳主枢,故有疏通宣散、调理气血、祛风胜湿、通阳助阳之效。阳陵泉同为足少阳胆经穴,又为筋之会。环跳与阳陵泉相配,能宣通经络,调理气血,祛风胜湿,舒筋利节,通阳助阳之效,为治疗中风偏瘫、下肢麻木不仁、筋挛拘急、腰腿疼痛、肢体痿废等证的常用配方。若环跳与委中相配,则能疏导胆、膀胱经的经气;委中又能疏风利湿,功用与主治与环挑、阳陵泉类同。
环跳 足三里、环跳 绝骨
环跳为胆经与膀胱经之会,故能调气理血,益肾固精,常用于治疗米尿生殖系统病症。配合足三里,健脾益气,取其先天、后天互济之意。足三里益气力著,益气而通络;环跳疏风散寒,通经活络;两者相伍,皮有王清任
补阳还五汤之寓意。气足则能以帅行,经通则能行血,补益之中以达通经活络之效。若环跳与绝骨相配,因为髓会绝骨,肾主髓,髓养骨,髓充则骨健,骨健则节利筋固;所以两者相配,通经活络舒筋利节,主治痹痿诸证以及气血不通、经络阻滞、麻木不仁、肢体乏痿等证。
---15、人中 合谷
人中又名水沟,为督脉,手足阳明三脉之会。人居天地之中,天气通于鼻,地气通于口,天食人以五气而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而口受之。此穴位于鼻口之中,故名人中。其功能为通阳宣窍,开关解噤,安神定志;泻之能清热降逆,醒脑安神,主治卒中昏阙、口窝唇动、牙关紧闭、癫、狂、痫证、高热惊风、心神不宁等证。人中与合谷相配,能开闭救急,醒神定志,使之转危为安,为针灸科常用之急救用穴。
例如,对于晕针的治疗。在临床中,医生们都会遇到过一些晕针患者,但经过合理抢救都应转危为安。晕针可分为轻、重两种。轻者见有面色苍白,心中烦乱,治宜先刺人口、再给蕴开水,瞬间出汗即俞。重者多见于老年人或兼见他种病症者。据资料记载,过去有一老妇,素患高血压,坐位治疗,方用手足十二针,术后老妇面色苍白,目闭,四肢挺直,呼吸停止,遗尿。病者围观者均惊呼“人已死了,快起针吧”。医生却十分镇静,判定为晕针,遂急刺人口,并配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五分钟后,患者即口吐白沫,气回目睁而愈。另外,晕针与精神紧张也有关。
人中 太冲
人中、太冲上下相配,人中开窍于上,太冲平逆于下,醒神开窍,平肝降逆,熄风止惊,主治肝风上忧、肝热惊风以及热病神昏、惊阙、
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欲动肝风等;且能疏肝理气、安神定志,用于治疗肝郁不舒、心神不安、烦躁善怒、失眠少寐等证。
16、曲池 合谷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气血
流注于此,甚为旺盛,功能为行气血,通经络,搜风祛湿。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又能宣理肺气,清热肃肺;其性走而不守,故凡一阙经络客邪、气血阻滞,皆可选用本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宣,轻清走表,升而能散。曲池、合谷二者相配,可谓珠联璧合,实为散风泄热,宣通气血,开关启闭,通经活络常用之要穴。因其宣散力著,故为清理上焦之妙法。
曲池 阳陵泉、曲池 太冲
曲池为大肠经之合穴,喜游走而通达,通经活络。阳陵泉为胆经之合穴,搜风利胆,舒筋利节。曲池与阳陵泉二者相配,上下通导,经络疏峻,搜风祛湿,通行无阻,主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等证。正如《百症赋》中说:“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实为远程通经配穴之范例。曲池配太冲,则偏于通降下行,能清肝降逆,通经活络,主治肝气上逆、气机阻滞以及肝热生风、高热惊阙,通经活络,主治肝气上逆、气机阻滞以及肝热生风、高热惊阙,皮有羚角勾藤之妙。曲池、太冲平肝解郁,故能治疗肝郁肺热、胸胁作痛,或热结胃肠,腹胀
便浊、头痛如裂、烦急善怒等证。
曲池 三阴交、曲池 内关
曲池、三阴交,一阴一阳,能调和阴阳,然而曲池善走,三阴交善守,恰相髃配,取长补短,气血双调,精气互补。另外,曲池又能清热搜风,因其游走善行,故能疏泻深入三阴之热邪,而清血中之伏热,搜肝木之风,行血中之气,通络活血,消肿止痛,主治腰腿肿痛和妇女蹦漏、经闭、瘕聚、痞块等证。若能合理配伍,则可“着手成春”。曲池与内关也为阴阳相配,功能理血调气,清热养血,清心除烦,安神定志,稳妥可靠。
17、阳陵泉 绝骨、阳陵泉 太冲
阳陵泉为胆经之合穴,筋之会也。马丹阳《十二穴主治杂病》称赞该穴能主治膝肿麻木、冷痹偏风、足肢痿废等证,并且“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其所以有神妙之功,乃因其为筋之会,胆之合穴故也。绝骨又名悬钟,因为筋为阳陵泉,髓会绝骨,故阳陵泉与绝骨两者相配,主治一阙筋骨为病。因为气血精髓均会于此,刺两穴而功百倍。若阳陵泉与太冲相配,则偏于清泄肝胆,疏通肝气,主治肝气郁滞、肝气上冲等证。
阳陵泉 血海
阳陵泉性疏通沉降,血海养血调经。两者相配,疏气养血,活血调经,主治妇女月经不调、通经等属于气血两虚或气滞血瘀者。因其能行气活血,故又主治气血不通、经络阻滞、筋脉不利等证,以期气血濡润,而达到养血荥筋之效。若由阳陵泉斜向内下透刺足三里,从木以疏土,降气通便,实有承气(
大承气汤)之功,而无承气之峻,泻实折痰通便,效应迅捷,主治癫狂以及便秘等证。
阳陵泉 风市 、阳陵泉 阴市
阳陵泉搜风祛湿,风市祛湿清热,搜风通络。两着相配,祛风胜湿,疏通经络,主治风痹肢麻、经络不通等证。而阴市为足阳明胃经穴,能祛风毒,通经络。阳陵泉与阴市相配,主治风邪侵袭肌肤,皮肤红肿瘙痒以及
风疹、蓓蕾等证。风市、阴市二穴,能祛风胜湿,通经活络,功效相近。正如《玉龙歌》所说:“腿膝无力身力难,原因风湿致伤残,尚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
18、天突 合谷、天突 列缺
天突为阴维任脉之会,既能调五脏之逆气,镇咳定喘降痰,又能治舌下急,瘖不能言。合谷功能清气分之热。天突与合谷相配,功能清热化痰,降逆定喘,主治痰热壅盛、助气化、益肺气;合谷与列缺表里相配,则能调补肺气,肃肺降气,适用于肺气虚而虚气上逆者。但我们针刺天突穴时,应十分慎重,而且在进针之后要求沿胸骨后直刺,深度可达五分至一寸,甚而可达一寸半。但是要求临床诊断一定要明确,并且要全面地观察病人的情况。
天突 中脘、天突 太溪、天突 太渊
天突化痰定喘镇咳;中脘健脾和胃化痰。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水湿不化,聚湿而生痰,肺气肃降,宣达布散,肺气不宣则水津不布,痰湿壅塞则上气咳喘。天突与中脘相配,天突治痰之标,中脘治痰之源,二者标本兼顾,相辅相成。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穴,功能祛风化痰,理气止咳。若与天突相配伍,理气止咳、化痰定喘之功显增。太渊又能补肺、润肺,故可用于肺虚作喘。若遇
肾不纳气,肾虚作喘,则可选用天突、太溪为伍。因为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俞穴,亦为原穴,功能滋阴清热、益肾补虚。两者相配,肃肺降气,摄肾纳气,上下配合,甚为适宜。
19、太冲 涌泉、太冲 三阴交
太冲为足阙阴肝经俞穴,亦为原穴。肝经为多血之经,故能养血凉血,和肝敛阴。泻太冲,既能平肝降逆气,清肝热,泻肝火,通经行淤,又能开关宣窍,平熄肝风。如太冲透涌泉,功能醒神开窍,力挽危急。若与三阴交相配,功能疏肝解郁,滋补肝肾,通中有补,补中有泻,二者相辅相成,主治肝
肾阴虚,心悸、失眠、烦躁以及
阴虚火旺、虚阳上亢等证。
---20、风市 血海、风市 三阴交、风市 曲池
风市又名垂手,为足少阳胆经穴,能散风寒,清风热,祛风湿,搜风毒,专责下肢或全身风为患。血海能补血清血,祛血中之湿热。风市与血海相配,能养血祛风,专治血虚受风诸证。另外,风市、血海两穴,前者偏于气分,后者偏于血分,两者相配,能搜索深入血分之风湿,故为治疗湿疡、风珍、蓓蕾、等证偏于湿盛者之常用配方。若与三阴交相配,能强化利湿、燥湿、祛湿之功,故能祛风湿,散风毒。主治风湿侵袭肌表而风偏肾者,概而言之,风市、曲池偏于走气分;风市、血海偏于走血分;风市、三阴交偏于走阴分。
21、四缝 身柱、四缝 足三里
四缝穴在两手指中节横纹中央,挑刺可出黄白粘液,能开滞除积,消食启脾,通调气血,疏通脾胃。身柱为督脉穴,为人身之支柱,能强腰脊,壮阳气,有谓治疗小儿一阙疾病之主穴,俗称“智利毛”,又能疏散解郁,宣通脾胃之气机。四缝与身柱相配,疏气解郁,主治小儿
疳积。若四缝与足三里相配,则健脾和胃,消积解郁之功效显著。若四缝、身柱、足三里、三阴交四穴相配,挑四缝以开滞,针身柱以强身,补三阴交以健脾,补足三里以和胃。健脾和胃,解郁开滞,甚为合拍。
22、魄户 魂门
魂门、魄户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肝俞、肺俞两旁之络穴。肝藏魂,肺藏魄,肝藏血,肺主气。气血不和则魂魄不交,以致心烦不寝,神志不宁,梦乱纷纭。足太阳膀胱经主表,统一身之阳气,脏腑之气皆通于太阳,而脏腑之俞皆在于背部,且与太阳膀胱经相通,犹如阳光之蕴煦照耀,汽化功能得以协调,气血安和。所以,魂门、魄户相配,能调气血安心神,镇魂定魄。临床又可配合泻神门以清心安神,补三阴交以养血镇肝,效果更佳。
---23、劳宫 足三里
劳宫又名掌中,为手阴心包经穴,性清善降,既能泻心火,平肝逆,清胸隔之热,舒气化痰,又能醒神开窍,疏通经脉,故为回阳九针穴之一,诸凡暴亡诸阳欲脱者,用之速效。关于劳宫穴,曾自编一刺劳宫歌诀:“痰火心胸刺劳宫,小儿口疮针便轻,兼治
鹅掌风证候,先补后泻效分明”。足三里能疏通胃肠,能升能降。劳宫于足三里相配,清泻心胃实火,平降逆气,开痞化痰,主治胃火上炎、心下痞闷,呕吐干哕、口舌生疮、大便干燥等证。
24、肩髃 曲池
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且为手阳明、手太阳、阳骄之会,受诸阳之气,而行宣散通达之效,既能疏风利节,祛湿通络,又能清热宣散,故为治风之要穴。曲池性善游走通导,宣气行血,搜风逐邪。肩髃与曲池相配,祛风宣散之功倍加,故凡一阙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为病无不适用,使之经络舒畅,气血调和,邪祛而正安。
25、鱼际 太溪
鱼际为手太阴肺井荥穴,既能清宣上焦,疏调肺气,又能清泻肺火,肃肺宁金。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俞穴,亦为原穴,功能补水中之土。鱼际、太溪相配,母子同伍,金水相生,使之水火交济,阴阳协调,滋阴液以润燥金,清肺火以祛外邪,实乃清燥肺之法,主治肺肾不足、燥热恋肺所致之干咳、痰少、咽干、口燥等证,以及阴虚肺热、潮热盗汗、
咳血、痰中带血等证。
26、四神聪 手足十二井
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位于百会前后左右各一寸,能散风清热,醒神清脑,安神定志。若与手足十二井相配,能开关通窍,清热散风,平肝解痉,降逆镇静,主治急热惊风、
肝风内动、中风昏阙、头痛眩晕、癫、狂、痫证。急救时,可以针刺放血,则疗效迅捷。用之得当,既刻转危为安。
---27、血海 足三里
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为血之会。脾能统血,脾之精血发于此,乃血之海也,故名血海。其功能为养血活血,理气祛淤,理血调经,为治疗血病之要穴,主治蹦漏带下、月经不调等证,又能祛湿止痒、活血消肿。血海为足三里相配,既能疏通气血,祛湿消肿,主治脾湿蕴热、腿膝肿痛、皮肤瘙痒、湿疡、肿胀等;又能疏调气血,益肾健脾,主治血虚肝旺、面白肢倦、脾肾不足而血压偏高者;将气海、血海、照海三海合用,效果亦佳。
血海 三阴交、血海 太冲
血海、三阴交为同经二穴,相距不远,养血和血,补脾阴之不足,滋肝肾之阴亏。凡阴精虚亏,气血劳伤,中气不足,从阴求阳之用,以期阴平阳秘,气血充和。血海与太冲相配,则滋阴平肝,疏肝解郁,调和肝脾,主治阴虚肝旺、气滞经闭、痛经、血逆
肝阳上亢等证。
28、合谷 足三里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性能轻清走表,升而能散,上通头面诸窍,故既能宣通上焦,开关宣窍,泄热散风,行其清散之功,又能清气分之热邪;补之发汗解表,拖邪外出;泻之清热止汗。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若与合谷相配,手足二经相合,上下相配,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专治中焦、上焦诸疾,擅长于调和胃肠,适用于胃肠不和、腹胀、恶心、吞酸、反胃等,既能生清气、降浊气,主治浊气上逆、头晕头痛、清窍失聪等,又能补中益气、主治气虚乏力、纳呆困倦、精神萎顿等证。
---合谷 太冲
合谷、太冲名为四关。所谓“关”者,乃精华之所聚,要害之所处也。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太冲为足阙阴肝经之原穴,二原相合,四关充盛,则精血气营满盈。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依、主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合,阴阳和调。合谷能生能散,太冲疏峻开导。主治七情六郁、癔病昏仆、癫、狂、痫证以及肝阳、肝风等证。故开四关以搜风祛湿,通经行瘀。
合谷 内庭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内庭为足阳明胃经之荥水。手足阳明相配,上下相合。合谷散热于上,内庭清热于下,既能共奏清泻肠胃蕴热之效,主治腹胀、纳呆、呕哕、腹气上攻、胃火牙痛、
隐疹、咽痛、颌面肿痛等证。又能散风通络、疏经和血,主治口眼涡斜、四肢冷痛等证。
合谷 三阴交
合谷,按照传统,对于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三阴交治疗闭经,实证泻之立通,补之经盛则通,也可用于治疗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等。可见补泻手法有异,治疗效应天攘悬殊。关于堕胎之说,《针灸大成》载有“宋太子出苑,逢妊妇诊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视,文伯泻三阴交、补合谷胎应针而下,果如文伯之诊。后世遂以三阴交、合谷为妊妇禁针”。对于此点临床多有争议,其焦点在于当时徐氏用针乃泻三阴交、补合谷而能堕胎。如果反其道而补三阴交、泻合谷,是否能安胎?值得考虑。因为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主阴血,当补不当泻,而合谷之所以泻三阴交补合谷,源于血衰气旺之故,而补三阴交泻合谷是鲜血旺气衰之需。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分析和推论。因此我们应遵照传统的概念,对于孕妇禁用此二穴相配,以免坏事。然而堕胎之效,因人而异,例如也有医生,欲用针刺堕胎,经过科内数人实践,屡用三阴交、合谷,后来连环跳也加上,腹部剧痛、宫缩明显,但是从未见红,胎儿安然无恙,足月问世。当然,这其中有一点我们可能一些差别的是,古代的针灸大家一般均有气功功夫,往往其修炼的层次都很高。不要说用针就是用手点一下你的穴位都要起到很好的作用。他们的治疗效果当然,不能与我们的治疗相提并论。我们现代的针灸医生,在针灸上是只有其形而无其最主要的“气”之内涵。这是制约我们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因而,我们的治疗病种比起古人来说也就越来越少了。
合谷 复溜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复溜为足少阴肾经穴,二者相配,止汗发汗,功效两全。合谷能生能散,又能清热,因为热清于内,无以熏蒸,故有汗能收。复溜属肾,能蕴肾中之阳,升膀胱之气,使之卫外藩篱得固,则营需
自汗能止。况且合谷升散宣窍,开泄表实,则无汗能发,使之热随汗解。盖发汗水汗乃卫外祛邪之表象,实质在于二者相配,功能宣达清解之故也。
---29、外关 风市、外关 大椎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别走手厥阴心包经,能调气活血,容筋壮骨,疏通经络,通利关节,并能疏散表邪,散风止痛。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以治游走风痛、时发时止者为佳。若与风市上下相配,能散周身之风,通周身之经,为治疗风病之重要配穴。若外关与大椎相配,则散风清热之功效可以称郄。
30、绝骨 风池、绝骨 肩井、绝骨 三阴交
绝骨又名悬钟,为足少阳胆经之大络,《难经》云:“髓会绝骨”,故能益精养血,荥筋壮骨,健脑益智,强身健步。绝骨与曲池相配,则偏于祛风疏导,主治风邪外袭而致之头痛、项强、
落枕等证。若绝骨与肩井相配,则散风之功倍增,主治肩臂风痹、麻木、疼痛,不能高举等证。绝骨与三阴交相配,则能养血荥筋,舒筋利节,主治血需受风,肌肉麻木不仁、关节滞涩不利等证。
31、中极 归来、中极 三阴交、中极 太溪
中极为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能调经养血,通利膀胱,主治男子阳气虚衰,小便频数、失精阳痿,女子下元虚冷、血结成块、经闭不通。临床多用于治疗妇女疾病,过来为足阳明胃气所发,能疏气止痛。中极与归来相配,能蕴经散寒止痛,主治妇女通经、寒凝经闭等证。中极与三阴交相配,滋补阴血,调经和血,主治阴血虚亏、闭经、痛经等证。中极与太溪相配,则能滋补肝肾,滋阴以配阳,使之阴阳平调,经血安顺。
32、巨阙 足三里、巨阙 天突
巨阙为任脉穴,心之募。心主血脉,心藏神,故能养血安神,宁心定志,又能行气活血止痛。巨阙与足三里相配,疏通血脉,平降逆气,长于统理中焦之逆气而解疼止痛。若见有胃脘剧痛不止,针中脘而无效者,改用巨阙、足三里血淤阻、胸痹心痛,脉痹等证,但重点仍在于疏理中焦。若巨阙与天突相配,则可降逆化痰,利气定喘,主治胸胁憋闷、痰涎壅塞、气急上逆,偏于疏理上焦。因其功能为降逆安神定志,故又能治疗癫狂等神志诸疾。
---33、俞府 中府、俞府 太溪
俞府为足少阴肾经穴,与冲脉、肺脉、胃脉相联,能降冲逆之气,益肾气而助肺气,顺理肺肾之气。中府为手太阴肺经穴,既能补益肺气,又能宣肺降逆。俞府与中府相配,肺肾相配,金水相生,盖因肺主呼气,肾之纳气,肺气肃降条达顺畅,肾气充足聂纳有权,肺肾协调则呼吸平稳,喘咳无以由生,补俞府而泻中府,益肾降肺,主治肾虚作喘、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动则作喘,以及肺肾同病、痰饮壅肺、咳嗽气逆等证。又因中府与脾经交会,故又能主治肺脾同病或脾肾同病诸症。若俞府与太溪相配,重在加强益肾固肾之功,主治肾虚作喘。若为
久咳虚喘,选用俞府、中府、太溪三穴相配,则疗效更佳。
俞府 乳根
俞府于冲脉相联,故能平冲降逆。乳根为足阳明胃经穴,能疏气和胃,清胃热通乳汁。俞府与乳根相配,能疏气降逆,和胃通乳,主治荥雇初起、乳汁不通、瘀乳结块、乳房胀痛等证,又能平逆降气,主治
胸痛、满闷、咳逆上气、久嗽不止,屡用皆灵。正如《玉龙歌》所说:“哮喘之证嗽痰多,若用金针疾自和,俞府乳根一样刺,
气喘风痰渐渐磨”。
俞府 太渊、俞府 尺泽
俞府益肾助肺。太渊为脉之会,肺之本,肺脉所注,故能补肺益气。俞府与太渊相配,肺肾双补,金水相生,主治肺肾阴亏、久嗽干咳或咳血、痰中带血、肺虚作喘、肺疲咳血、咽干、舌燥等证。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合穴,能清泄肺热,利咽止痛。若俞府与尺泽相配,则能补肾泻肺,主治肾虚而肺热壅实、气逆咳喘、虚实夹杂等证。
---34、中府 太渊、中府 足三里
中府又名艾膺俞,为手太阴肺经,足三阴脾经二脉之会,又为肺之募。肺主周身之气,配合上廉为胸气之街,乃胸气通导之要道,故能主肺气为病。若与太渊相配,补益肺气,主治肺虚作喘或久咳不愈之属于肺气虚弱者。又因中府与脾经交会,肺主气,脾统血,故能气血双调。而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穴,脉之会也。肺经循行于前臂内侧,由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在”,故又为治疗上肢无脉证的常用配方。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中府为肺之募穴,足三里与中府相配,健脾补气而益肺,实乃培土生金之法。对于肺胃气虚诸证,用之最为相宜。
中府 合谷
中府为肺之墓穴,肺气之通道,合谷为大肠经之原,性喜升散,清轻走表,两者相合,表里相配。表热宜散,里热宜清。中府、合谷同伍而表里双解,主治表热未解、肺热壅实之症见高热、口渴、咽干、咳嗽、喘憨、痰多、便干、尿黄、台黄、脉数者,临证所见表里具热者,施之以表里双解之法,事半而功倍矣。
35、委中 肾俞、委中 命门
委中又名血郄或郄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又为多血之经,多用以调气治血,主治腰背部风痹血滞诸痛,故有“腰背委中求”之说。委中配背俞或配命门,前者为膀胱经穴与委中为同经穴,疏导经气,上下相济,肾俞为肾经之背俞穴,能补肾助先天,而命门为督脉穴,为阳中之阳,督脉贯脊入于里通于肾。故委中与肾俞、命门相配,均在于加强补肾助阳之功。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日久则可累及下肢而致腰腿痛。上述配方专治肾虚腰痛,或肾虚受风所致之下半身冷痛、腿膝下肢麻木痹痛等证。
委中 环跳 阳陵泉 绝骨
委中为膀胱经穴,环跳、阳陵泉、绝骨均为胆经穴,同处髋、膝、小腿、下肢部。而委中能补足太阳膀胱经之气,以带动足少阳胆经之气,二阳之气相合,温通功力倍增,故能疏通下肢经脉,祛风逐邪,舒筋利节,强进壮骨,为治疗下肢痹痿的常用配方。
委中 承山、委中
昆仑 委中能理血调气;承山能和血祛湿,主治肠风
脏毒,大便下血;两者相配,主治霍乱转筋、痔漏脏毒、肛门瘙痒以及腰背疼痛、膝肿胫酸、足跟疼痛等证。而昆仑、委中亦为同经穴,均为足太阳膀胱的经穴,能通调任督二脉与肾、膀胱二经,行气活血化痰,疏通经脉,主治腰背腿痛而偏于腿痛为重者。
委中 肝俞、委中 胃俞
委中为膀胱经穴。肝俞也为膀胱经穴,乃肝经之背部俞穴。肝主藏血,故其治在血。血虚善补肝阴,血燥能泻肝阳,风动能养血熄风,气滞能疏肝解郁。若与委中相配,则理气活血,疏通经络,又能养血荥筋,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胃俞为六腑之大源,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五脏六腑皆以赖养,胃虚能补,胃热能清,胃滞能泻,胃逆能平。若与委中相配,则能舒筋和胃,养后天以荥筋骨,助胃气以行气血,使之筋脉得养而经络得以疏通。
委中 八髎
委中与八髎为同经穴,其中,上髎为足太阳膀胱,足少阳胆经之络,通阳固肾,次髎为足太阳膀胱之所结,阳气聚结于此;中髎为足太阳膀胱经、足阙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三脉之会;下髎为足太阳、足太阴、足阙阴、足少阳四经之会;双侧上、次、中、下髎称八髎,其功能涉及膀胱、肝、胆、脾四经,能强腰壮筋,滋阴固肾,助阳益精,专治下焦诸证(亦即秘尿生殖系统疾患)。委中与八髎相配,主治肾虚腰痛、癃闭、遗尿、二便失禁、
遗精阳痿、淋浊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