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侣山堂 > 民间中医 > 正文:(转贴)小儿推拿
    

推拿按摩:(转贴)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

一、小儿推拿基础手法

1 推法   (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

  (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

  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5 掐法

  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6 捏法

  (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 运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1 攒竹(天门)

  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

  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

  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

  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

  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

  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

  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

  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9 七节骨

  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 用拇指桡侧缘自下而上直推称推上七节骨。

  10

  位于尾椎骨端。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1 脾经

  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亦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两者统称推脾经。

  12 肝经

  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两者统称推肝经。

  13 心经

  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两者统称为推心经。

  14 肺经

  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两者统称推肺经。

  15 肾经

  位于小指末节罗纹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两者统称推肾经。

  16 大肠

  位于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自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的桡侧为清,称清大肠。两者统称推大肠。

  17 小肠

  位于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沿小指尺侧缘处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沿小指尺侧缘自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小肠。两者统称推小肠。

  18 胃经

  位于拇指掌侧第一节。

  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两者统称推胃经。

  19 四横纹

  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侧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用拇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20 板门

  位于手掌大鱼际处。

  指端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 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本穴还常用割治法治疗疳积

  21 内八卦

  本穴为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到中指指根横纹的2/3为半径所作的圆。

  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或运八卦

  22 二扇门

  位于手背第三掌指关节近端两侧凹陷处。

  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

  23 外劳宫

  位于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处。

  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24 三关

  位于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为大推三关。

  25 天河水

  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26 六腑

  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二、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1 攒竹(天门)

  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

  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

  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

  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

  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

  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

  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

  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9 七节骨

  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 用拇指桡侧缘自下而上直推称推上七节骨。

  10 龟尾

  位于尾椎骨端。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1 脾经

  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亦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两者统称推脾经。

  12 肝经

  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两者统称推肝经。

  13 心经

  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两者统称为推心经。

  14 肺经

  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两者统称推肺经。

  15 肾经

  位于小指末节罗纹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两者统称推肾经。

  16 大肠

  位于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自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的桡侧为清,称清大肠。两者统称推大肠。

  17 小肠

  位于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沿小指尺侧缘处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沿小指尺侧缘自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小肠。两者统称推小肠。

  18 胃经

  位于拇指掌侧第一节。

  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两者统称推胃经。

  19 四横纹

  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侧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用拇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20 板门

  位于手掌大鱼际处。

  指端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 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本穴还常用割治法治疗疳积。

  21 内八卦

  本穴为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到中指指根横纹的2/3为半径所作的圆。

  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或运八卦

  22 二扇门

  位于手背第三掌指关节近端两侧凹陷处。

  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

  23 外劳宫

  位于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处。

  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24 三关

  位于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为大推三关。

  25 天河水

  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26 六腑

  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三、小儿保健按摩推拿 (不妨每天为您的孩子做做)

小儿保健按摩推拿   小儿保健按摩推拿简单易行,无痛苦,操作方便,具有健脾和胃,增进食欲,强壮身体,预防疾病,使小儿更趋于健康的作用。具体手法如下:

  补脾经200~500次;

  摩腹2~5分钟;

  揉脐3~5分钟;

  按揉足三里50~100次;

  捏脊3~5次。 四、小儿推拿治疗常见病的处方

1、 小儿推拿治疗发热 

发热   【概述】

  发热即体温升高,是常见病症。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阴虚内热三种。

  【病因】

  1.外感发热:由于小儿体质偏弱,抗邪能力不足,加之冷热不知调节,家长护理不周,易为风寒外邪所侵,邪气侵袭体表,卫外之阳被郁而致发热。

  2.阴虚内热:小儿体质素弱,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或灸病伤阴而致肺曳不足,阴液亏损引起发热。

  3.肺胃实热:多由于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造成肺胃壅实,郁而化热。

  【临床表现】

  1.外感发热:发热,头痛,怕冷,无汗,鼻塞,流涕,苔薄白,指纹鲜红,为风寒;发热,微汗出,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苔薄黄,指纹红紫,为风热。

  2.阴虚发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脉细数,舌红苔剥,指纹淡紫。

  3.肺胃实热:高热,面红,气促,不思饮食,便秘烦躁,渴而引饮,舌红苔燥,指纹深紫。

  【治疗】

  1.外感发热: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天河水,风寒者加掐揉二扇门,推三关,拿风池以发汗解表;风热者加推脊,多清天河水。咳嗽痰多者加运内八卦,推膻中,揉肺俞,揉丰隆;脘腹胀满或不思饮食者加推揉板门,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推天柱骨;烦燥不安,睡卧不宁,惊惕不安者加清肝经。

  2.阴虚发热: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运内劳宫,清天河水,按揉足三里,推搓涌泉。

  3.肺胃实热: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退六腑,摩腹,揉天枢。
(小儿推拿治疗发热效果最好,通过提高小儿自身免疫力来抵抗外邪!)

2、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   【概述】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成的斜颈。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发病率0.3%~0.5%。1/4发生在右侧,1/5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斜颈可分为先天性斜颈与后天性斜颈;也可根据病位,将斜颈分为骨性斜颈、肌性斜颈、眼性斜颈、神经性斜颈、精神性斜颈。本病在早期无骨性改变,病久可出现颈椎发育异常,甚至累及胸椎。因此本病应及早治疗。按摩推拿对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有较好的疗效。

  【解剖】

  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肌纤维自前下向后上走行,止于乳突。其作用是:两侧收缩使头后伸;单侧收缩,使头向同侧侧屈,面向对侧旋转。

  【病因】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三种学说:产伤学说、宫内发育障碍学说、缺血性肌挛缩。但这三方面也不能完全解释本病。如主张产伤致病的认为,是由于肌肉撕裂,造成血肿,最后发生纤维性挛缩而导致本病。可时剖腹产的婴儿亦有患肌性斜颈者。因此产伤学说不能很好地解释本病的发生。主张缺血性肌挛缩的主认为,因动脉供血不好,导致肌肉缺血,而引起本病。但是骨科上所见的缺血性肌挛缩(如Volkmann缺血挛缩)见不到肌肉上的肿块。

  【症状】

  1.颈部歪斜:出生后二周左右出现颈部歪斜。颈部歪向患侧,面部向对侧旋转。

  2.胸锁乳突肌挛缩:患侧胸锁乳突肌上有一椭圆形的肿物,大小一般在1×2cm2以下,位于肌肉层,质软,皮界清,有一定的活动度。

  3.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面部发育的不对称;颈椎发育的不对称;甚至发现智力发育障碍。

  【治疗】

  1.揉捻胸锁乳突肌:患儿仰卧,医生以拇食两指揉捻胸锁乳突肌,力量适中即可。

  2.推捋胸锁乳突肌:医生在患儿局部涂少量滑石粉,用拇指沿胸锁乳突肌的走行方向推捋。

  3.纠正斜颈:医生一手托住患儿后枕部,另一手扶住患儿下颌,稍用力牵引患儿颈部使其颈部逐渐向健侧侧屈,面部向患侧旋转,以纠正斜颈。

  【注意事项】

  1.本病宜早发现早治疗。

  2.平时要注意纠正患儿头的姿势,使其头向健侧侧屈,面向患侧旋转。

3、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  

泄泻   【概述】

  泄泻是由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而致大便次数增多的疾病,如久病不愈,常可导致疳症。泄者粪便稀薄,排便势缓;泻则排便势急,有倾泻之意。

  新生儿在出生后最初的三天内,其排出的粪便较粘稠,呈深绿色,一般无臭味,被称之为“胎便”。母乳喂养的婴儿其粪便为多黄色,状如软性黄油;有的婴儿粪便稀薄而微带绿色,有酸性气味。其正常者,每日大便为1~4次。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一日内粪便超过4次,而一般情况好,体重也在增加,则不视为病态。牛乳喂养的婴儿其粪便为淡黄色,有时为土灰色,大便比较坚硬,略有腐臭味。其正常者每日大便1~2次。

  婴儿摄入的食物中,若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很高时,则婴儿的大便次数会增多,且大便可能较稀。

  【病因】

  1.感受外邪:本病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寒湿暑热之邪皆能引起本病,而尤以湿邪引起的为多。

  2.内伤乳食:因喂养不当,饥饱无度,或突然改变食物性质,或恣食油腻、生冷、或饮食不洁,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而致腹泻

  3.脾胃虚弱: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受外邪而损伤脾胃。 

  【症状】

  1.寒湿泻: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指纹色红。

  2.湿热泻: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热臭,身热,口渴,尿少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红。

  3.伤食泻: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口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

  4.脾虚泻:久泻不愈,或经常反复发作,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便稀来有奶块,及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舌淡苔薄,脉濡。

  【诊断】

  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3.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轮状病毒等。

  6.重症腹泻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证候分类】

  1.伤食泻: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2.风寒泻: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3.湿热泻:泻如水样,每日数次或数十次,色褐而臭,可有粘液,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4.寒湿泻:大便每日数次或十数次,色较淡,可伴有少量粘液,无臭气,精神不振,不渴或渴不欲饮,腹满。舌苔白腻,脉濡。

  5.脾虚泻: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6.脾肾阳虚泻: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疗】

  1.寒湿泻

  (1)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2)处方: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3)方义:推三关、揉外劳温阳散寒,配补脾经、揉脐与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温中止泻。

  2.湿热泻

  (1)治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2)处方: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

  (3)方义:清脾胃以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揉天枢清利肠府湿热积滞;退六腑、清小肠清热利尿除湿;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

  3.伤食泻

  (1)治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2)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揉板门,清大肠,摩腹,揉中脘,揉天枢,揉龟尾。

  (3)方义:补脾经、揉中脘、运内八卦、揉板门、摩腹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清大肠、揉天枢疏调肠府积滞;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

  4.脾虚泻

  (1)治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2)处方: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3)方义:补脾经、补大肠、健脾益气,固肠实便;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温阳补中;配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温阳止泻。

  【注意事项】

  注意饮食调养。

4、小儿推拿治疗遗尿  

遗尿   【概述】

  遗尿是指5岁以上幼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入睡后遗尿者。新生儿的排尿受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而大脑皮层对其有效的控制尚未建立。随着膀胱感觉神经的成熟,小儿逐渐能意识到膀胱的充盈。在此之后,大脑皮层对排尿的控制作用在白天逐渐有效;再过一段时间当小儿在夜间卧床睡觉的过程中,也能有效地控制排尿。3岁以上,膀胱的排尿功能开始受大脑皮层的有效控制,当膀胱胀满时,产生冲动,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如果大脑皮层解除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抑制,膀胱逼尿肌即收缩而产生排尿。

  【病因】

  1.先天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所致。

  2.下列情况可引起遗尿:

  器质性疾病:例如先天性尿道畸形

  功能性遗尿:也可称为“原发性遗尿”,大多数患儿属于这一类。

  心理性原因,精神性原因,或缺乏训练也可造成经久不愈的遗尿。

  【症状】

  睡眠中不自主地排尿。

  【诊断】

  1.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甚则一夜尿床数次。

  2.发病年龄在5周岁以上。

  3.小便常规及尿培养多无异常发现。

  4.X线摄片检查,部分患儿可发现有隐性脊柱裂,泌尿系X线造影可见其结构异常。

  【证候分类】

  1.肾气不足:睡中遗尿,尿量多,尿色清,熟睡,不易叫醒,面色淡白,精神不振,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2.脾肺气虚:睡中遗尿,尿频而量多,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偏淡,脉缓细。

  3.肝经湿热:睡中遗尿,尿频量少,性情急躁,手足心热,唇红而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治疗】

  1.治则:温补脾肾,固涩下元。

  2.处方:揉百会,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推气海,揉关元,摩腹,推擦命门、肾俞,揉三阴交。

  3.方义:揉丹田、补肾经、按揉肾俞、擦腰骶部以温补肾气,壮命门之火,固涩下元;补脾经、补肺经、推三关、健脾益气,补肺脾气虚;按揉百会、揉外劳温阳升提;按揉三阴交以通调水道。

  【注意事项】

  1.应帮助患儿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及安排合理的生活制度,不使其过度疲劳。

  2.应及早治疗。

  3.夜间入睡后应定时叫其起床排尿。

5、小儿推拿治疗疳积
疳积   【概述】   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疳症是指由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症,相当于营养障碍的慢性疾病。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临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的说法。

  对于疳证的“疳”的两种解释:其一为“疳”就是“甘”,这是因为本病起先多是由于过食甘而致。这是从某个侧面,对本病的起始原因加以概括。其二是“疳”有“干”的含义,这是因为本病会出现消瘦、干瘪、气血津液不足等临床表现。

  【病因】

  1.乳食不节,伤及脾胃:乳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不调,及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2.脾胃虚寒薄弱:脾胃虚寒薄弱,则乳食难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碍气机,时日渐久,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

  乳食不节与脾胃虚弱互为因果,积滞可伤及脾胃,脾胃虚弱又能产生积滞,临床上多互相兼杂为病。

  3.某些慢性疾病和感染虫症也常为本病的原因。

  【症状】

  1.积滞伤脾:形体消瘦,体重不增,腹部胀满,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夜眠不安,大便不调,常有恶臭,舌苔厚腻。

  2.气血两亏:面色萎黄或苍白,毛发枯黄稀疏,骨瘦如柴,精神萎靡或烦躁,睡卧不宁,啼声低小,四肢不温,发育障碍,腹部凹陷,大便溏泄,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诊断】

1.疳症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赢瘦。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5)因蛔虫引起者,谓之“蛔疳”,大便镜检可查见蛔虫卵。

  (6)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7)出现肢体浮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

  2.积滞

  (1)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溏泄或便秘为特征。

  (2)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

  (3)有伤乳食史。

  (4)大便化验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及脂肪滴。

  【证候分类】

  1.疳症

  (1)疳气:形体略见消瘦,而色稍萎黄,食欲不振,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精神不振,好发脾气。舌苔腻,脉细滑。多见于本病之初期。

  (2)疳积:形体消瘦明显,脘腹胀大,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毛发稀疏易落,烦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大便下虫。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舌质偏淡,苔淡黄而腻,脉濡细而滑。多见于本病之中期。

  (3)干疳: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呈老人貌,皮肤干枯有皱纹,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无泪。或可见肢体浮肿。或见紫癜、鼻衄齿衄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弱。多见于本病之晚期。

  2.积滞

  (1)乳食内积:面黄少华,烦躁多啼,夜卧不安,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酸臭或便秘,小便短黄或如米泔,伴有低热。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2)脾虚夹积:面色萎黄,形体较瘦,困倦无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腹满喜伏卧,大便稀糊。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而滑,指纹淡滞。

  【治疗】

  1.积滞伤脾

  (1)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2)处方: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补脾经,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3)方义:揉板门、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2.气血两亏

  (1)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外劳宫,推三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

  (3)方义: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运内八卦、揉外劳温阳助运,理气和血,并加强前四法的作用;掐揉四横纹主治疳积,配按揉足三里调和气血,消导积滞。

  此外: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运内劳宫;烦燥不安,目赤多泪加清肝经;若有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者加补大肠;便秘者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另外可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治疗。也有用板门割治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注意事项】

  1.注意调养:在喂养方面,应注意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先软后硬的原则。

  2.注意营养搭配。

  3.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原发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

五、小儿捏脊疗法

捏脊   捏法作用于背部称为捏脊或捏积。捏脊不仅可用于儿童,而且也可用于成人。捏脊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捏脊能调理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并对失眠有一定效果。捏脊方向为自下而上,从臀裂至颈部大椎穴。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在捏最后一遍时,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称为“捏三提一”。

  捏法分三指捏法和二指捏法,具体操作如下:
  1.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2.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捏脊的动作要领如下:
  1.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捏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2.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3.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我就是我,灵异怪医

[ Last edited by 天健 on 2007/3/4 at 13:04 ]
---非常感谢,正在学习
---里面有些操作尚值得学习,有些为一家之言,尚待讨论!请综合分析,注意取舍。
---感谢版主,请大家多学习小儿推拿,让孩子少受些罪
---好全面啊,谢谢天健老师。
---我操作"肺经"是以"向心是补 离心是泻",但并非"五经"全是,比如"肾经"就相反,跟老师学习时也是这样学的。

  上面这个帖子为转贴其他一家言,对原帖未做改动,操作方法和补泻等本人也不全部认同,只是转贴过来大家参考,也是作为讨论。具体操作要根据辨证选择方法和穴位,学习小儿推拿要以有经验之明者指导为是。
   
   lf133我无法回信息给你(可能你设置了不接受信息),谢谢你!
---多谢版主,正在找小儿推拿的相关资料,版主能否推介关于小儿推拿的书籍,最好是图文并茂的.
---收下
---非常感谢,正在学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