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建材
俗话说:“药材是宝,过期是草。”
中药材的合理采收(季节、时间、方法)不仅对保证药材的质量、药效,而且还对保护、扩
大药源具有重要意义。采收适时如法则药性强、疗效高,反之,则药性弱、疗效差。例如麻 黄含生物碱之量以8~9月为高,故采集宜于8~9月;番 泻 叶以生长90天左右者含葸醌类活性成分最高,宜此时采集;
天麻以冬季茎花未出土时采集之冬麻质重效佳,花茎出土所采之春麻次之。中药之采集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集,然目前对中药的有效成分的消长规律尚不清楚,故可按传统经验,主要从影响药材性状和品质的因素,采收的难易,以及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一般消长的规律来指导各类药材的采收。药材的采收,必须在不同的药用部分及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进行,才能获得高产优质,现分述于下:
一、树皮类:相对而言皮多在清明到夏至时间采集,此时植物体内液汁较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树皮易于剥离,同时有效成分含量高,如杜 仲、厚 朴。根皮在冬季采收,如
牡丹皮、
地骨皮。有些药材取皮,可在取伐木材时收。其采收方法:一般剥取环状块或采取“剥皮再生法”进行采收。
二、花类:花类药材采集时间必须特别注意,因为一般花期较短,若采集时间不当对药材品质影响很大。通常采集在花朵开放或含苞待放之时,如
旋复花、
菊花于初放时采;
银花,
辛夷花在含苞待放时采;
槐花、公
丁香在花蕾时采,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因此时有效成分的含量降低影响药效,而且花瓣易脱落,质量变差,如
红花初开时色黄,后变橙红,最后变暗红色,以橙红色时采收为佳。采收方法:选择晴天分期分批采摘,采摘后必须放入筐内,避免挤压,并注意遮阳,以防日晒变色。
三、全草类:通常在枝叶生长茂盛、初花时收割,如
荆芥、
藿香、
穿心莲、益
母草、
车前草、
半边莲等。但有些应在开花前采收,如
佩兰、
青蒿等;也有些是采集嫩苗,如春
柴胡等;而
马鞭草要在花开后采。极少数要连根挖出入药,如北
细辛、
紫花地丁等。采收方法:割取或挖取。
四、叶类:一般在植物的叶片生长旺盛、叶色浓绿、花蕾开放前采收,如
大青叶、
紫苏叶、
艾叶等品种。植物一旦开花结果,叶肉内储藏的营养物质就向花、果转移,从而降低叶类药材的质量。也有极少数叶类药材宜在秋后经霜打后采摘,如
桑叶、银
杏叶等,而
枇杷叶则要在落叶后采。采收方法:摘取、割取或拾取。
五、根及根茎类:当植物正在生长发育时,会消耗根部储藏的养分,因此一般多在植物休眠期,即秋冬季落叶后至翌年早春萌发前采收根及根茎类药材,如
黄芪、
党参、
丹参、
桔梗、
丹皮、地骨皮、
前胡等。此时地下根和根茎储藏的营养物质和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此时采收可避免开花抽薹,从而避免空心或木质化而失去药用价值。少数药材如
白芷、当 归、
川芎等应在生长期采收。采收年限因品种不同而异,如
牛膝、
板蓝根等当年栽种当年即可采挖,而
人参、
黄连、
西洋参等则要栽培4~5年才能收获。采收方法:选雨后的晴天或阴天,在土壤较湿润时用锄头或特制的工具挖取。采挖时注意保持根皮完整,避免损伤降低药材质量。
六、根皮类:采收时期同根茎类。先将根部从土中挖出,然后进行砸打或搓揉使皮肉与木心分离,如
五加皮、
远志肉等根皮。
七、果实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在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收,如
栝楼、黄
栀子、
薏苡仁、
花椒、八角等;也有些要求果实成熟经霜打后再采,如
山茱萸霜后变红、
川楝子霜打变黄时才采收;还有些应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如
青皮、
枳实、桔红等。果实成熟期不一致的药材,如
山楂等,要随熟随采,过早采收肉薄产量低,过期采收肉松泡,质量差。多汁浆果,如枸 杞 子、山莱萸等,采摘后应避免挤压和翻动。采收方法:摘取或剪取。同一果序上的果实成熟期一致的,如
女贞子、
五味子等,可将整个果序剪取,放置若干天后摘取果实。
八、种子类:多数种子类药材要在果实充分成熟、籽粒饱满时采收,如
牵牛子、
决明子、
补骨脂、
续断子等。一些蒴果类的种子,若待果实完全成熟,则蒴果开裂,种子散失,难以收集,须稍提早采收,如
急性子、牵牛子、
豆蔻等。对种子成熟期不一致而且成熟即脱落的药材,如补骨脂等,应随熟随采。采收方法:摘取或割取后脱籽。干果类一般在干燥后取出种子,蒴果通常敲打后收集。肉质果,若果肉亦作药用的,可先剥取果肉,留下种子或果核,如
栝楼子等;有些果肉不能作药用的则取出种仁,如
郁李仁、
杏仁等。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