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甘苦,脾肾双补
熟地之功,其不申于时用者久矣——张景岳
地黄(
生地,熟地) 从名字上看,似乎是补脾药哦
《本草乘雅》:地黄别名地髓,又名苄,名芑。苗不能高,生意在根,味甘色黄,沉重多汁,当入脾,为脾之肾药,以名髓多汁而气寒也。熟之则色黑,能入肾填髓,反为肾之脾药,以名苄名芑,味甘色黄,而填为土入之象,然土为水之用神,似土堤所以防水也。
苗叶布地,高不及尺,随地逶迤,生机偏向根核者也。根截入土,横穿直竖,绝不以坚碍妨活泼,真得色空者耳。其汁深黄,染手不落。其味甘美,着舌不散。吮拔地髓,性颇贪狼,故种植之地,土便憔苦,十年后方得转甜,功德力量,可望而知矣。先人判干者为脾之肾药,熟者为肾之脾药,明显的确。
《本草经疏》:
干地黄禀仲冬之气以生,黄者,土之正色,兼禀地之和气,故味甘气寒而无毒。
《景岳全书》:味甘微苦,味厚气薄,沉也,阴中有阳。本草言其入手足厥、少阴经,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专补肾中元气,兼疗藏血之经。此虽泛得其概,亦岂足以尽是之妙。夫地黄产于中州沃土之乡,得土气之最厚者也。其色黄,土之色也;其味甘,土之味也。得土之气,而曰非太阴、阳明之药,吾弗信也。惟是生者性凉,脾胃喜暖,故脾阳不足者,所当慎用;至若熟则性平,禀至阴之德,气味纯静,故能补五脏之真阴,而又于多血之脏为最要,得非脾胃经药耶?
凡诸真阴亏捐者,有为
发热,为头疼,为焦渴,为
喉痹,为嗽痰,为喘气;或脾肾寒逆为
呕吐,或虚火载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肤,或阴虚而泄利,或阳浮而狂躁,或阴脱而仆地。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阴虚而水邪泛滥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源?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肠胃?
《本草求真》(黄宫绣著):景岳尚论熟地,最为明确,独中所论脾
胃寒逆为呕,可用地黄以治,是亦千虑之一失耳。夫既脾胃虚寒,则脾与胃已受寒累,正宜用以辛热以为扫除。如太阳既至,坚冰自解,乃复坠以霜雪,投以阴剂,不更使寒滋甚乎。余读《景岳全书》,见其所论,语语透辟,字字箴规,可为法守。独有所论地黄有宜脾肾虚寒,尚有未及,虽曰熟地性温,寒从温散,然寒至上逆为呕,则寒已甚,岂有熟地之温而可令寒外散乎。但或阳胜阴微,阳藉阴化,偶有
感冒,和此杂于温散之中,或有见效。若真纯阴无火,厥气上逆而呕,则此又为深忌。
《本草新编》: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用二陈消痰化痰之药,百无成功,乃服八味汤,而痰气之汹涌者顷刻即定,非心、肝、肾之痰用熟地之明验乎。
更有一种,朝夕之间,所吐皆白沫,日轻而夜重,甚则卧不能倒。用六味汤,大加熟地、
山茱萸,一连数服,而痰大减,再服数十剂,白沫尽消而卧亦甚安,又非熟地消痰之明验乎。熟地消痰而不生痰,又何疑哉。至于气之滞也,服地黄汤而消痰于顷刻,犹谓气之不行也可乎。人生饮食,脾肾之气行,水谷入腹,不变痰而变精。惟其脾肾之虚也,水谷入腹,不化精而化痰矣。用地黄汤而痰消者,往往多能健饭,是熟地乃开胃之圣品也。
由此看来,似乎《本草求真》所言值得商榷。
黑地黄丸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
【组成】苍术500克(米泔浸) 熟地黄500克川姜(冬30克,夏15克,春21克)
【用法】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200丸,空腹时用米饮汤或酒送下。
【功用】补脾益肾。
【主治】脾肾不足,房劳虚损,形瘦无力,面色青黄,舌质淡胖,脉虚弱,及血虚久痔。
【方论】方中熟地滋阴养血,苍术燥湿健脾。配以干姜则更能温运中焦,健壮脾气。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共奏补脾益肾之功
方 名:黑地黄丸(补养之剂)
总 结:健脾补肾
组 成:苍术、熟地黄、五味子、干姜、枣肉
主 治:1.治脾肾不足、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色青黄。
2.亦治血虚久痔。
归 经:足太阴少阴药。
方 义:喻嘉言曰:
此方以苍术为君,地黄为臣,五味为佐,干姜为使。
治脾肾两脏之虚,而去脾湿,除肾燥,两擅其长,超超元箸。
视后人之脾肾双补,药味庞杂者,相去不远耶?
煎服法:枣肉丸。米饮或酒下。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10/7/8 11:18 编辑 www.med126.com]
---又学习了。非常感谢楼主,解释的很细。
---把张景岳的破玩意烧了!
---
原帖由 pandaii 于 2010/7/8 21:52 发表
把张景岳的破玩意烧了!
可否说说原因?
---知郑钦安之火神,然很多人不知张景岳,薛立斋之火神.
---
原帖由 免费 于 2010/7/9 18:51 发表
知郑钦安之火神,然很多人不知张景岳,薛立斋之火神.
呵呵,热闹啊,熟地引来火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