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学
痢疾杆菌为本病病原体。目前本菌分为4群和47个血清型。
4群为: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内志贺菌。
我国是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菌群,其次为D群宋内志贺菌,痢疾杆菌产生内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起更严重的临床表现。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 菌痢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三、发病机制及主要病变部位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侵袭力,即具有侵袭力的菌株才引起发病。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如机体免疫力低下,细菌侵入后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使肠黏膜出现炎症、坏死和溃疡,而发生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二)主要病变部位
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1~2日(数小时至7日)。
(—)急性普通型菌痢
1、起病急、高热伴寒战,继之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2、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量少,开始为稀便,迅速变为黏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二)慢性迁延型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为慢性菌痢。
表现: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及脓血,可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亦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五、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多发,有进食不洁食物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急性期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轻、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可有贫血。
2、粪便检查
(1)常规检查:外观黏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及红细胞。如见吞噬细胞更有助于诊断。
(2)病原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六、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的鉴别诊断
1、急性阿米巴痢疾
2、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
(二)慢性迁延性菌痢的鉴别诊断
2、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七、治疗
(—)急性菌痢的病原治疗
1、喹诺酮类药物 较理想的药物。
2、复方磺胺甲噁唑(复方新诺明) 有较好的疗效。
(二)慢性迁延型菌痢的病原治疗
1、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2、可联合应用2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
3、可应用药物保留灌肠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