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望诊结果,其意义与望诊一致。
2.心前区震颤
(1)震颤产生的机制:与杂音产生机制相同。
(2)震颤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收缩期震颤,见于主动脉瓣狭窄(风湿性、先天性、老年性)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收缩期震颤,见于肺动脉瓣狭窄(先天性)
胸骨左缘3~4肋间,收缩期震颤,室间隔缺损(先天性)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连续性震颤,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
心尖部,收缩期震颤,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风湿性或其他病因)
心尖部,舒张期震颤,二尖瓣狭窄(风湿性)
3.心包摩擦感
(1)触诊特点:心前区,胸骨左缘第四肋间。收缩期及舒张期可触及双相粗糙摩擦感。
(2)检查方法:收缩期、前倾位、呼吸末触诊。
(3)临床意义:心包腔内纤维素性渗出致心包表面粗糙,见于急性纤维素性心包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