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是认识事物的突破口。中医学医哲交融,自然哲学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形象思维、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具有其特点。
首先,感官是对事物认识的第一性。从事物的表象形状、颜色、大小、轻重等的认识,给人留下一个初步印象,即所谓感性认识,这是第一步;其次,从对各种事物的表象认识,联想其间的关系和属性,如金木水火土与中医心肝脾肺肾五脏的联系,说明其属性和生克制约关系,五色、五味归属五脏等;第三,从表象可提供对其内本质的研究。“有诸内必形与外”,外在表现的性质可以反映内在本质。第四,形象思维的联想和推理,具有原创新思想的超前性,可指导中医去发现新物质,阐明人体新功能,如经络、气化等研究。中医学有许多原创新思想,后来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在国内外不乏其例。
中医的理论体系构建成中医整体框架。中医学根据其形象思维、取类比象、医哲交融的自然哲学思想,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情志等构成以功能为主的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本属哲学范畴的概念,但引用到人体,从阴阳的依存、对立、互根和转化,五行与五脏的属性和生克,又构成中医的理论,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取得疗效。“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临床实践”,医学和哲学交融为一体,这在其他自然科学中是罕见的。
经络的功能总是与脏腑联系在一起的,称为脏腑经络系统,又是气血的通道。
气与气化既包括物质,又含有功能。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落实到脏腑,成为独特的中医心理学。
上述中医理论体系的内涵,均为中医独具的特色,是中医需要研究和发展的内容,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结合点和创新点。
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中医学。中医学的取类比象思维,多为主观臆测和推理,是否能达到主客观一致,还需要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才能去伪存真,并得到发展。单靠“三个指头,一个枕头”宏观的观察,缺乏综合的分析基础,中医药学很难与时俱进,与现代科学同步发展。
以临床疾病为切入点,是中医学本身特点所决定的。中医学的根基在中医理论,生命力在临床。中医作为经验医学是与西医实验医学相对而言。有人怕说中医学是经验而否定理论,甚至提出“中医是理论医学”这是一种误称,殊不知“理论医学”(也叫医学学),有其特定的含义,中医学显然不是研究“医学学”的内容,中医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因此,要发展中医学的内涵和外延,必须通过临床。
中医治疗的特点是“辨证施治”。何谓“证”?有人给证下了一个定义:证,即人体的功能状态,亦即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可以解释疾病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的所构成,是对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说明“证”是机体受到内外刺激通过代偿性调节的一种综合反应,反映了机体的状况。“证”只能通过人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医学全.在线提供。
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疗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中药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医中药是不可分的。
中医治疗的原则,首先确定发病机理,然后立法、组方、选药。在组成复方中,又必须遵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合乎中药复方二律背反定律,是有序性组合,而不是药物堆集。
中医治疗立法与脏腑功能不全有关,如补肾、健脾、宣肺、疏肝等。这里所说肾、脾、肺、肝显然不是指单纯解剖学的肾、脾、肺、肝,通过治疗达到疗效,有助于对脏腑研究从解剖学形态学定位,转变为脏腑功能的研究。利用治法、探讨脏腑的理论,得到创新。
中西医结合的特点在于吸取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各自的不足甚至当前单一存在出现的危机,正好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结合点。
医学的发展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西医学注重现代科学的应用,不断地发展,中西医二者的结合,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明确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