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 |
一、气·阴阳·五行 |
|
阴阳的基本概念、属性特征 |
1 |
二、藏象 |
|
1.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
1 |
2.藏象的概念、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
1 |
3.谷食精气的输布运行过程 |
1 |
4.宗气、卫气、营气的循行及作用 |
1 |
三、病机 |
|
1.“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机理 |
1 |
2.“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 |
1 |
3.六yin的致病特点 |
1 |
4.病机十九条 |
1 |
5.五脏藏五神及五腑虚实证候 |
1 |
四、病证 |
|
1.热病治疗大法与饮食宜忌 |
1 |
2.“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机 |
1 |
3.行痹、痛痹、着痹的成因 |
1 |
五、诊法 |
|
辨别阴阳属性的重要性与四诊合参 |
1 |
六、论治 |
|
1.正治法与反治法 |
1 |
2.因势利导治则 |
1 |
七、养生 |
|
1.人生长壮老的规律,肾气与生长、发育、生殖的关系 |
1 |
2.养生原则及意义 |
1 |
伤寒论 |
一、太阳病辨证论治 |
(一)太阳病本证 |
1.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
1 |
2.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 |
1 |
(二)太阳病变证 |
1.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 |
1 |
2.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 |
1 |
3.热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
1 |
4.脾虚证(小建中汤证) |
1 |
5.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证) |
1 |
6.热实结胸证(小陷胸汤证〕 |
1 |
7.痞证(半夏泻心汤证、旋覆代赭汤证) |
1 |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 |
(一)阳明病本证 |
1.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
1 |
2.阳明病实证(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 |
1 |
(二)阳明病变证 |
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证) |
1 |
三、少阳病辨证论治 |
(一)少阳病本证 |
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 |
1 |
(二)少阳病兼变证 |
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 |
1 |
四、太阴病辨证论治 |
太阴腹痛证 |
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证) |
1 |
五、少阴病辨证论治 |
(一)少阴病本证 |
1.少阴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 |
1 |
2.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 |
1 |
(二)少阴病兼变证 |
1.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
1 |
2.疑似证(四逆散证) |
1 |
六、厥阴病辨证论治 |
厥阴病本证 |
1.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 |
1 |
2.厥阴病寒证(当归四逆汤证、吴茱萸汤证) |
1 |
3.厥阴热利(白头翁汤证) |
1 |
七、霍乱病辨证论治 |
霍乱病辨治 |
霍乱病辨治(理中丸证) |
1 |
八、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辨证论治 |
瘥后劳复证 |
瘥后劳复证(竹叶石膏汤证) |
1 |
金匮要略 |
一、痉湿暍病篇 |
(一)痉病证治 |
柔痉证治(瓜蒌桂枝汤证) |
1 |
(二)湿病证治 |
1.风湿在表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
1 |
2.风湿兼气虚证(防己黄芪汤证) |
1 |
二、中风历节病篇 |
历节病证治 |
1.风湿历节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
1 |
2.寒湿历节证(乌头汤证) |
1 |
三、血痹虚劳病篇 |
(一)血痹证治 |
血痹重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
1 |
(二)虚劳病证治 |
1.虚劳失精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
1 |
温病学 |
一、温热类温病 |
(二)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
5.热盛动风证治(羚角钩藤汤) |
1 |
6.血分证治(犀角地黄汤) |
1 |
7.真阴耗竭证治(加减复脉汤) |
1 |
8.虚风内动证治(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
1 |
9.后期正虚邪恋证治(黄连阿胶汤、青蒿鳖甲汤) |
1 |
二、湿热类温病 |
(一)主要湿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 |
1.湿温病的传变规律 |
1 |
2.伏暑病的传变规律 |
1 |
(二)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
1.湿温病初发证治(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
1 |
2.湿困中焦证治(雷氏芳香化浊法、三仁汤) |
1 |
3.湿阻膜原证治(雷氏宣透膜原法) |
1 |
4.湿热中阻证治(王氏连朴饮) |
1 |
5.湿热蕴毒证治(甘露消毒丹) |
1 |
6.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治(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至宝丹) |
1 |
7.暑湿郁阻少阳证治(蒿芩清胆汤) |
1 |
8.暑湿弥漫三焦证治(三石汤) |
1 |
9.余湿留恋证治(薛氏五叶芦根汤) |
1 |
三、温毒类温病 |
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 |
1.大头瘟毒盛肺胃证治(普济消毒饮) |
1 |
2.烂喉痧毒燔气营(血)证治(凉营清气汤) |
1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