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主治医师《答疑周刊》2019年第5期
问题索引:
【问题】
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铁的代谢!
具体解答:
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一)先天储铁不足 胎儿期最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的铁最多,如因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和孕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等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
(二)铁摄入量不足 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就很容易造成缺铁。
(三)生长发育快 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早产儿体重增加更快。随着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需铁量增加。
(四)铁的吸收障碍 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则增加铁的排泄。
(五)铁的丢失过多 正常婴儿每天排出的铁量相对比成人为多。慢性失血(每失血1ml即损失铁0.5mg),可致缺铁:以不经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养的婴儿可能因对蛋白过敏而发生少量肠出血,每天失血约0.7ml;肠息肉、梅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等也是导致失血的常见原因。
二、铁的代谢
(一)人体总铁含量及其分布 正常成人男性约为50mg/kg,女性约为35mg/kg,新生儿约为75mg/kg。总铁量的60%~70%存在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约30%。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肝、脾和骨髓中,极少量存在于含铁酶(如各种细胞色素酶、琥珀酸脱氢酶等)及血中。
(二)铁的来源 主要来自食物中摄取铁和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后者几乎全部被再利用。
(三)铁的吸收和运转 食物中的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被吸收。肠黏膜细胞对铁的吸收有调节作用,当体内贮铁充足或造血功能减退时铁吸收减少,在缺铁和造血功能增强时铁吸收增多。
食物中铁吸收率的高低与铁的摄入量密切相关。肉类、鱼类、肝脏等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属于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人乳中铁50%可被吸收,而牛乳中铁吸收率约为10%。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属非血红素铁,吸收率甚低,且易受肠腔内其他因素的影响。维生素C、果糖、氨基酸等还原物质能使Fe3+变成Fe2+,有利于铁的吸收;而磷酸、草酸等则与铁形成不溶性铁盐,难于吸收;植物纤维、茶、咖啡、蛋、牛奶更可抑制铁的吸收。
无论是从肠道吸收的铁或是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均需由转铁蛋白进行运输。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仅1/3与铁结合,此结合的铁称为血清铁;其余2/3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便可使其成为饱和状态,其所加的铁量即为未饱和铁结合力。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为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在总铁结合力中所占百分比称转铁蛋白饱和度(TS)。
(四)铁的贮存与利用 铁在体内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铁到达骨髓造血组织后即进入幼红细胞,在线粒体中与原卟啉结合形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
(五)铁的需要量和排泄量 正常人每日铁的排泄量相对恒定,约为1mg,主要由胆汁、尿、汗和脱落的黏膜细胞排出。小儿由于不断生长发育,每日自饮食中摄入较多量的铁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和补充排泄量:成熟儿自生后4个月至3岁每天约需铁1mg/kg;早产儿需铁量较多,约为2mg/kg;各年龄小儿每天摄入总量不宜超过15mg。
(六)胎儿和儿童期铁代谢的特点
1.胎儿期铁代谢特点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铁,以孕期后3个月获铁量最多,平均每日可从母体获得4mg铁,故足月新生儿从母体所获铁量足够其生后4~5个月之用,而未成熟儿则容易发生缺铁。孕母严重缺铁可影响对胎儿的铁供应。
2.婴儿和儿童铁代谢的特点 足月新生儿贮存的铁一般能满足4个月之需,生后“生理性溶血”释放的铁较多,随后“生理性贫血”期造血相对低下,故婴儿早期不易发生缺铁。但早产儿从母体获取的铁较少,生长发育快,容易早期即发生缺铁。4个月龄以后,从母体获取的铁逐渐耗尽,加上生长发育快速,造血活跃,对膳食铁的需要增加,而婴儿的主食人乳和牛乳含铁量均很低,难以满足需要,贮存铁耗竭后即发生缺铁。故6个月~2岁小儿缺铁的发生率高。
儿童期缺铁主要原因为:食物搭配不合理,铁吸收受抑制;钩虫、蛲虫感染的隐性失血;性成熟期生长发育加快对铁的需要增加,初潮以后少女月经过多失铁也可成为缺铁原因。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