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推荐
每天练习 )。
23年报名预约考试相关政策解读
开始发出成千上万的叫喊! 2023年主管中药师考试大纲终于公布! 经过医学全在线专家校对,2023年主管药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与2022年没有实质性变化。 考生们,请放心复习。
下载: 2023年主管中药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2023年主管中药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2023年主管中药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中药学
试验学科单元细目要点试验科目中药学一, 药性理论(一)四气)药物作用;二)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二)五味五味药物作用;三)影响升降沉浮的因素;一)上升沉浮和沉降的不同作用;三)上升沉浮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正确处理的毒性1 )2.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1 )3.掌握药物毒性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 )二.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一)中药配伍1 .配伍意义1 )配伍内容1 )二)中药用药禁忌1 )配伍禁忌1 )2)妊娠用药
tr>考试学科 |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考试科目 |
中药化学 |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 1.溶剂提取法 | 1 |
2.水蒸气蒸馏法 | 1 | |||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 | |||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 | 1.溶剂法 | 1 | ||
2.沉淀法 | 1 | |||
3.结晶法 | 1 | |||
4.膜分离法 | 1 | |||
5.色谱法 | 1 | |||
6.其他方法 | 1 | |||
二、糖和苷类化合物 | (一)糖类化合物 | 1.糖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糖的理化性质 | 1 | |||
(二)苷类化合物 | 1.苷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苷的理化性质 | 1 | |||
(三)糖和苷的提取 | 1.糖的提取 | 1 | ||
2.苷的提取 | 1 | |||
3.苷元的提取 | 1 | |||
三、醌类化合物 | (一)结构与分类 | 1.苯醌类 | 1 | |
2.萘醌类 | 1 | |||
3.菲醌类 | 1 | |||
4.蒽醌类 | 1 | |||
(二)理化性质 | 1.物理性质 | 1 | ||
2.化学性质 | 1 | |||
(三)提取分离 | 1.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1 | ||
2.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 1 | |||
(四)实例 | 1.大黄中的主要蒽醌类化合物及其理化性质 | 1 | ||
2.大黄中的主要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 1 | |||
四、苯丙素类 | (一)香豆素类 | 1.香豆素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 1 | |||
3.香豆素的提取 | 1 | |||
4.实例秦皮中的香豆素类成分 | 1 | |||
(二)木脂素类 | 1.木脂素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实例五味子中的木脂素类成分 | 1 | |||
五、黄酮类化合物 | (一)结构与分类 |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 | 1 | |
2.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其结构特征 | 1 | |||
3.黄酮类化合物重要成分举例 | 1 | |||
(二)理化性质 | 1.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 | 1 | ||
2.黄酮类化合物的旋光性 | 1 | |||
3.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性 | 1 | |||
4.黄酮类化合物的酸碱性 | 1 | |||
5.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 1 | |||
(三)提取分离 | 1.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1 | ||
2.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 1 | |||
(四)实例 | 1.槐米中的黄酮类成分 | 1 | ||
2.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 | 1 | |||
3.葛根中的黄酮类成分 | 1 | |||
六、萜类和挥发油 | (一)萜类 | 1.萜类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环烯醚萜类的结构特点 | 1 | |||
3.环烯醚萜类的主要性质 | 1 | |||
4.萜类重要成分举例 | 1 | |||
(二)挥发油 | 1.挥发油的组成 | 1 | ||
2.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 1 | |||
3.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 1 | |||
4.挥发油的分离方法 | 1 | |||
5.实例:薄荷挥发油 | 1 | |||
七、三萜类化合物 | (一)分类及结构特点 | 1.四环三萜 | 1 | |
2.五环三萜 | 1 | |||
(二)理化性质 | 1.性状 | 1 | ||
2.溶解性 | 1 | |||
3.发泡性 | 1 | |||
4.颜色反应 | 1 | |||
5.水解反应 | 1 | |||
6.溶血作用 | 1 | |||
(三)提取与分离 | 1.提取 | 1 | ||
2.分离 | 1 | |||
(四)实例 | 1.人参中的三萜类化合物 | 1 | ||
2.甘草中的三萜类化合物 | 1 | |||
3.柴胡中的三萜类化合物 | 1 | |||
八、甾体类化合物 | (一)概述 | 1.甾体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甾体化合物的颜色反应 | 1 | |||
(二)强心苷 | 1.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强心苷的物理性质 | 1 | |||
3.强心苷的水解反应 | 1 | |||
4.强心苷的颜色反应 | 1 | |||
5.强心苷的提取分离(强心苷提取分离注意事项) | 1 | |||
6.蟾酥中的强心成分 | 1 | |||
7.毛花洋地黄中的强心苷成分 | 1 | |||
(三)甾体皂苷 | 1.甾体皂苷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甾体皂苷重要成分举例 | 1 | |||
3.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 1 | |||
4.甾体皂苷的提取分离 | 1 | |||
(四)胆汁酸 | 1.胆汁酸类成分的结构特征 | 1 | ||
2.胆汁酸类成分的理化性质 | 1 | |||
3.胆汁酸的提取 | 1 | |||
4.中药牛黄、熊胆中的胆汁酸类成分 | 1 | |||
九、生物碱 | (一)概述 | 1.生物碱的分布 | 1 | |
2.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 1 | |||
(二)结构与分类 | 1.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主要类型生物碱成分举例 | 1 | |||
(三)理化性质 | 1.生物碱的性状 | 1 | ||
2.生物碱的旋光性 | 1 | |||
3.生物碱的溶解性 | 1 | |||
4.生物碱的碱性 | 1 | |||
5.生物碱的沉淀反应 | 1 | |||
6.生物碱的显色反应 | 1 | |||
(四)提取与分离 | 1.生物碱的提取 | 1 | ||
2.生物碱的分离 | 1 | |||
(五)色谱检识 | 薄层色谱法 | 1 | ||
(六)实例 | 1.麻黄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 1 | ||
2.黄连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 1 | |||
3.洋金花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 1 | |||
4.苦参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 1 | |||
5.汉防已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 1 | |||
6.乌头(附子)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 1 | |||
7.马钱子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 1 | |||
十、鞣质 | (一)鞣质的结构与分类 | 1.鞣质的结构 | 1 | |
2.鞣质的分类 | 1 | |||
(二)鞣质的理化性质 | 1.鞣质的物理性质 | 1 | ||
2.鞣质的化学性质 | 1 | |||
(三)鞣质的提取与分离 | 1.鞣质的提取 | 1 | ||
2.鞣质的分离 | 1 | |||
十一、其他成分 | (一)脂肪酸类化合物 | 1.结构分类 | 1 | |
2.理化性质 | 1 | |||
(二)氨基酸、蛋白质和酶 | 1.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 1 | ||
2.蛋白质和酶的理化性质 | 1 |
方剂学
考试学科 |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考试科目 |
方 剂 学 | 一、概述 | (一)方剂与治法 |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1 |
2.常用治法 | 1 | |||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 1.方剂配伍的目的 | 1 | ||
2.方剂的组方原则 | 1 | |||
3.方剂的变化形式 | 1 | |||
(三)常用剂型 | 常用剂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 1 | ||
二、解表剂 | (一)概述 |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辛温解表 | 1.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麻黄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3.小青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三)辛凉解表 | 1.银翘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 | 1 | ||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 1 | |||
3.柴葛解肌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四)扶正解表 | 1.败毒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参苏饮的鉴别应用 | 1 | ||
2.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三、泻下剂 | (一)概述 | 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寒下 | 1.大承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大黄牡丹汤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温下 | 温脾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大黄附子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四)润下 | 1.麻子仁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济川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子仁丸的鉴别应用 | 1 | |||
(五)逐水 | 十枣汤的组方原理及应用注意事项 | 1 | ||
(六)攻补兼施 | 1.黄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增液承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四、和解剂 | (一)概述 | 1.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和解少阳 | 1.小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大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 | 1 | |||
(三)调和肝脾 | 1.四逆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逍遥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四逆散的鉴别应用 | 1 | |||
3.痛泻要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 1 | |||
(四)调和肠胃 | 半夏泻心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五、清热剂 | (一)概述 | 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清气分热 | 1.白虎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竹叶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白虎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清营凉血 | 1.清营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犀角地黄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营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四)清热解毒 | 1.黄连解毒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凉膈散的组方原理 | 1 | |||
3.普济消毒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银翘散的鉴别应用 | 1 | |||
4.仙方活命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五味消毒饮的鉴别应用 | 1 | |||
(五)清脏腑热 | 1.导赤散的组方原理 | 1 | ||
2.龙胆泻肝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左金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龙胆泻肝汤的鉴别应用 | 1 | |||
4.清胃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5.玉女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胃散的鉴别应用 | 1 | |||
6.泻白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7.苇茎汤的组方原理 | 1 | |||
8.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方原理 | 1 | |||
9.芍药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白头翁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六)清虚热 | 1.青蒿鳖甲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当归六黄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六、祛暑剂 | (一)概述 | 1.祛暑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祛暑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祛暑解表 | 香薷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三)祛暑利湿 | 六一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四)清暑益气 | 清暑益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七、温里剂 | (一)概述 | 1.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温中祛寒 | 1.理中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小建中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理中丸的鉴别应用 | 1 | |||
3.吴茱萸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左金丸的鉴别应用 | 1 | |||
(三)回阳救逆 | 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参附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四)温经散寒 | 1.当归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当归四逆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阳和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仙方活命饮的鉴别应用 | 1 | |||
八、补益剂 | (一)概述 | 1.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 1 | |
2.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补气 | 1.四君子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四君子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补中益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生脉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5.玉屏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桂枝汤的鉴别应用 | 1 | |||
6.完带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 | 1 | |||
(三)补血 | 1.四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当归补血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归脾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四)气血双补 | 1.炙甘草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生脉散的鉴别应用 | 1 | ||
2.八珍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五)补阴 | 1.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大补阴丸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六味地黄丸的鉴别应用 | 1 | |||
3.一贯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 1 | |||
(六)补阳 | 肾气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七)阴阳双补 | 1.地黄饮子的组方原理 | 1 | ||
2.七宝美髯丹的组方原理 | 1 | |||
九、固涩剂 | (一)概述 | 1.固涩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固涩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固表止汗 | 牡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玉屏风散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涩肠固脱 | 1.真人养脏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四神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的鉴别应用 | 1 | |||
(四)涩精止遗 | 1.金锁固精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桑螵蛸散的组方原理 | 1 | |||
(六)固崩止带 | 1.固冲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易黄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完带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十、安神剂 | (一)概述 | 1.安神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安神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重镇安神 | 朱砂安神丸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滋养安神 | 1.酸枣仁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天王补心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柏子养心丸的鉴别应用 | 1 | |||
十一、开窍剂 | (一)概述 | 1.开窍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开窍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凉开 | 1.安宫牛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牛黄清心丸的鉴别应用 | 1 | ||
2.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紫雪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温开 | 苏合香丸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二、理气剂 | (一)概述 | 1.理气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理气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行气 | 1.越鞠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半夏厚朴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天台乌药散的组方原理 | 1 | |||
5.暖肝煎的组方原理 | 1 | |||
(三)降气 | 1.苏子降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定喘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旋覆代赭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橘皮竹茹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三、理血剂 | (一)概述 | 1.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 1 | |
2.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活血祛瘀 | 1.桃核承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血府逐瘀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3.补阳还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复元活血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血府逐瘀汤的鉴别应用 | 1 | |||
5.七厘散的组方原理 | 1 | |||
6.温经汤的组方原理 | 1 | |||
7.生化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温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8.失笑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金铃子散的鉴别应用 | 1 | |||
9.桂枝茯苓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鳖甲煎丸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止血 | 1.十灰散的组方原理 | 1 | ||
2.咳血方的组方原理 | 1 | |||
3.小蓟饮子的组方原理 | 1 | |||
4.槐花散的组方原理 | 1 | |||
5.黄土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归脾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十四、治风剂 | (一)概述 | 1.治风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治风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疏散外风 | 1.川芎茶调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九味羌活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大秦艽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牵正散的组方原理 | 1 | |||
4.小活络丹的组方原理 | 1 | |||
5.消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防风通圣散的鉴别应用 | 1 | |||
(三)平息内风 | 1.羚角钩藤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镇肝熄风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天麻钩藤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镇肝熄风汤的鉴别应用 | 1 | |||
4.大定风珠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五、治燥剂 | (一)概述 | 1.治燥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轻宣外燥 | 1.杏苏散的组方原理 | 1 | ||
2.桑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 | 1 | |||
3.清燥救肺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滋阴润燥 | 1.增液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麦门冬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炙甘草汤、清燥救肺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百合固金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咳血方的鉴别应用 | 1 | |||
4.养阴清肺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十六、祛湿剂 | (一)概述 | 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燥湿和胃 | 1.平胃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藿香正气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香薷散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清热祛湿 | 1.茵陈蒿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八正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蓟饮子的鉴别应用 | 1 | |||
3.三仁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甘露消毒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三仁汤的鉴别应用 | 1 | |||
5.连朴饮的组方原理 | 1 | |||
6.二妙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四)利水渗湿 | 1.五苓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猪苓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防己黄芪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玉屏风散的鉴别应用 | 1 | |||
(五)温化寒湿 | 1.苓桂术甘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真武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3.实脾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真武汤的鉴别应用 | 1 | |||
4.萆薢分清饮的组方原理 | 1 | |||
(六)祛风胜湿 | 1.羌活胜湿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独活寄生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十七、祛痰剂 | (一)概述 | 1.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 1 | |
2.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燥湿化痰 | 1.二陈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温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蒿芩清胆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清热化痰 | 1.清气化痰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小陷胸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3.滚痰丸的组方原理 | 1 | |||
(四)润燥化痰 | 贝母瓜蒌散的组方原理 | 1 | ||
(五)温化寒痰 | 三子养亲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六)治风化痰 | 1.止嗽散的组方原理 | 1 | ||
2.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十八、消食剂 | (一)概述 | 1.消食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消食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消食化滞 | 1.保和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枳实导滞丸的组方原理 | 1 | |||
(三)健脾消食 | 1.健牌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 | 1 | ||
2.枳实消痞丸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九、驱虫剂 | 乌梅丸的组方原理 | 1 |
注:
1.组方原理指据证审机、立法遣药、合理配伍的逻辑联系。
2.加减化裁主要指“第三部分 方剂学”中涉及的常用加减、附方。
3.鉴别应用指两首或两首以上方剂在主治、组成、配伍、功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4.凡大纲中涉及的方剂考生均应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