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心电图基础
心脏的电位是每个心肌细胞在瞬时间电位的矢量和,所谓矢量,即指有大小和方向。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肌除、复极过程中总的电位变化,
1、 心电图导联的安置
因为某时刻心脏总电位的大小和方向一定,而记录导联放置位置不同,所以各个导联记录的电位各不相同。 肢导电极放置如下图:
胸导电极放置如下图:
额面及横面各导联记录心电图与心肌除极、复极向量环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1)心电图纸上的每个小方格,横格为0.04s,纵格为0.1mv。 (2)心率:窦性心律,正常为60-100bpm之间,超过100bpm的为窦性心动过速,低于60bpm的为窦性心动过缓。在一定范围内低于或高于正常频率的,以及轻度的窦性心律不齐,都属于正常范围的心律。 (3)心律;健康人绝大多数时间为正常窦性心律,偶有早搏等(见第十二章)也非异常。 (4)P波:在肢体导联中除avR为倒置外,余导联多为直立,或较低平。在胸壁导联V1-6,多不够明显直立。 (5)P-R间期:自P波开始至QRS波群开始的时间。正常范围为0.12-0.20s。 (6)QRS波群:为一狭窄,形态多样的(qR,R,Rs,rs,或qRs)波群,时间在0.06-0.10s的狭窄范围内。 (7)ST段:是自QRs波群终了的J点开始至T波开始的一段。正常形态是随T波的直立而浅浅的上飘。ST段平行的压低或斜向下的压低不正常,轻度抬高可见于正常人,应与临床情况结合判断正常与否。 (8)T波:除在avR导联是例置外,余在R波高于0.5mv时均应直立。(如在I,II导联应直立,avR中应倒置,胸前导联自V4-6均直立)。 (9)U波:T波后的小波,在V2-3中易见,正常应直立,其它导联可不明显。 (10)Q-T间期:自QRS波开始至T波终了的间期。Q-T间期随心率而略有长短之别。但Q-T间期与心率不符合的延长有较重要意义。异常缩短多为药物或电解质紊乱影响。 3、 心率的计算: 标准心电图纸横向表示时间,在25mm/s的纸速时一个小格是0.04秒,一个大格是0.20秒。1分钟是300个大格。 ⑴在心律规则时计算心率 计算公式是HR=60/1个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S),在心电图上,这个公式的分母是0.04×一个RR间期包含的小格数。简便一些的算法是测量一个RR间期的大格数(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因为在心电图上1分钟是300个大格,所以HR=300/一个RR间期的大格数。由此可以推算出下表:
一个RR间期的大格数 |
心率 |
1
|
300 |
2 |
150 |
3 |
100 |
4 |
75 |
5 |
60 |
6 |
50 |
7.5 |
40 |
…… |
…… |
⑵在心律不规则时计算心率 心律不规则时RR间期不等,应用上述公式计算心率显然不准确。我们需要获得一个时间段内RR间期的平均时间来计算心率。通常的计算公式是:HR=60/10个RR间期的平均时间,或者6秒内的QRS出现次数×10 4、 电轴 临床工作中很少测量P波和T波的电轴,而QRS波群的电轴变化常与心脏病变密切相关。 电轴的正常值在-30~+90度,-30~-90度电轴左偏,+90~+180电轴右偏,-90~+180度电轴不确定。 下图是用于测量电轴的肢导六轴系统坐标图
二、ECG的心律诊断 正常心脏的激动发源于窦房结,经传导束依次激动心房和心室,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QRS、T顺次出现,其时限和相互间的间期在一定的范围内。当心脏激动的起源和/或传导异常时即出现心律失常,心电图上会出现相应的改变。 1、 室上性心律: ⑴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后面跟有QRS波群,P-P间隔相等。通常P波的振幅在II导联和V1导联最高,II、III、avF导联P波直立。
正常窦性心律时心率在60-100次/分,心率高于100次/分称窦性心动过速,心率低于60次/分时称窦性心动过缓,P-P或R-R间期的差值大于0.12s时称为窦性心律不齐。 ⑵房性心律: ①冠状窦心律: P波规律出现,但在II、III、avF导联P波倒置。此类心律起源点多在冠状静脉窦。 |
| ②心房内游走心律: P波形态各不相同, P波直立和倒置出现在同一导联内。
③房性心动过速: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心率常在100-150次/分之间。其中P'波形态各异,P'- P'、 P'-R不等者称为"多形性"或"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有严重肺动脉疾患的病人(下图为多形性房速)。 |
|
④心房扑动:心房波动规则,P波消失,代之以"F"波,"F"波在II、III、avF导联清晰,波间匀齐相差不超过0.02s,"F"波频率在240-430bpm,房室传导比例不定,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房室阻滞。
|
|
⑤心房颤动:P波消失,代之以"f"波,"f"波在V1和II导联较易识别,"f"波频率在350-600bpm ,RR间期绝对不等,若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时可出现RR间期相等。
⑶交界性心律:起搏点在房室结,下传心室同时逆传心房,P波在II、III、avF导联常倒置,可以埋藏于QRS波中而不可见,也可能跟随在QRS波之后(如下图),QRS波与窦性心律时相似。结性心律的频率通常在40-55bpm,快于此范围时称交界性心动过速。
⑷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房室折返和房室结折返两种,前者发生机制为房室旁路参与,后者发生机制为房室结双径路。心率通常在160-220bpm。P波规律出现,可以埋藏于QRS波中而不可见,也可能跟随在QRS波之后(多为倒置的逆行P波,如右图)。QRS波可稍有不齐。 2、 室性心律: P波消失或与QRS无关和QRS宽大畸形是室性心律的特点,此时QRS时限长于0.11s,T波多和QRS主波方向相反,频率在30-40bpm时称室性自搏心律: 40-120bpm时称加速性室性自搏心律:
快于120bpm时称室性心动过速 :
当心室率达到150-250bpm,且QRS与ST-T无从分辨,但尚有一定的波形时称为心室扑动:
频率达到250-500bpm,波形及振幅均不规则,呈混乱的波动时称为心室颤动(根据波形振幅的大小可分为粗颤和细颤):
3、 房室传导: 从心电图上了解房室传导主要应注意P波和QRS之间的关系
全部P波与QRS相关 |
→ |
PR间期固定且在正常范围 |
→ |
图1 |
→ |
PR间期短于0.12sP波在QRS前、后或埋于其中 |
→ |
房性或结性心律 |
→ |
图2 |
→ |
预激综合征 |
→ |
图3 |
→ |
PR间期不固定,但P波总在QRS之前 |
→ |
图4 |
→ |
PR间期固定但长于0.20s(I度房室阻滞) |
→ |
图5 |
部分P波总与QRS相关 |
→ |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脱落(II度I型房室阻滞) |
→ |
图6 |
→ |
PR间期固定但有QRS脱落(II度II型 房室阻滞) |
→ |
图7 |
P波与QRS完全不相关 |
→ |
QRS波频率慢于P波(III度房室阻滞) |
→ |
阻滞部位在房室结 |
→ |
图9 |
→ |
阻滞部位在 心室 |
→ |
图8 |
→ |
QRS波频率快于P波 (房室分离) |
→ |
图10 | 图1 正常窦性心律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1)
图7(2)
图8
图9(1)
图9(2)
图10(1)
图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