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抗凝血药肝素和华法林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熟悉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和尿激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了解抗贫血药(铁剂、叶酸、维生素B12)、促凝血药(维生素K)、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甲苯酸、氨甲环酸)、抗血小板药(双嘧达莫、噻氯匹定)、促白细胞增生药(升高白细胞的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第一节 抗凝血药 肝素(Haparin):多由肺提取,为一种粘多糖硫酸酯。 [作用] 1、抗凝机制: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抗凝活性,对凝血过程多个环节产生抑制: (1) 抑制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2) 对抗凝血酶;(3) 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 2、抗凝特点: (1) 口服无效,采用注射给药;(2) 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3) 作用强大迅速但维持时间短。 [用途] 1、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形成和扩大,对已形成血栓无溶解作用。 2、体内外抗凝:用于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血液透析、心导管检查等。 3、DIC早期治疗:防止各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消耗。 [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易引起自发性出血,特殊对抗剂:鱼精蛋白。 香豆素类:华法林(苄丙酮香豆素)、双香豆素、新抗凝 [作用] 1、抗凝机制:与VitK结构相似,对抗VitK作用,抑制肝内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Ⅶ、Ⅸ、Ⅹ的合成。 2、作用特点: (1)口服易吸收,故有口服抗凝药称; (2)仅体内有抗凝作用; (3)作用缓慢而持久,对已形成的凝血因子无效,需待原有凝血因子耗竭后方显效。 (4) 华法林和新抗凝的作用较双香豆素强而快。 [应用] 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不良反应] 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特殊对抗剂:VitK。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1、降低其抗凝作用药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肝药酶诱导剂。 2、增强其抗凝作用药有: (1)能置换其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保泰松、消炎痛、乙酰水杨酸。 (2)抑制肠道VitK合成的药:广谱抗生素。 枸橼酸钠 [作用] 1、 抗凝机制:与血浆钙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使血钙下降而阻碍血凝。 2、 作用特点:(1)体外抗凝;(2)作用迅速。 [应用] 体外全血保存(输血抗凝剂)。 [不良反应] 抗凝血输注过快,可引起低血钙及心功能不全,特殊对抗剂;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 溶栓酶:β-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提取,作用机制为激活纤溶酶原,使纤维蛋白溶解而达到溶栓目的。用于动静脉内新鲜血栓。不良反应有严重出血、发热、过敏等。禁用于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术后伤口愈合期。 第二节 止血药 一、促进血液凝固过程的止血药 维生素K [种类、来源] VitK1:存在于植物苜蓿等中 VitK2:由腐败鱼粉和肠道细菌产生 →脂溶性,需胆汗协助吸收 VitK3、K4:人工合成,水溶性,不需胆汗协助吸收 [作用] 参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Ⅳ、Ⅹ。当VitK缺乏时,合成的上述因子无活性,导致凝血障碍而出血。 [用途] 用于VitK缺乏或低凝血酶原所致的出血,VitK缺乏的原因有: 1、 VitK吸收障碍:因胆汁不足而影响吸收如组塞性黄疸和胆瘘病人,应选用注射型K1或K3、K4。 2、 VitK合成障碍:人体主要VitK来源的肠道细菌缺乏和受抑制,如新生儿出血和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前者宜选用K1或K2。 3、 长期大量应用VitK拮抗剂如双香豆素,水杨酸和敌鼠钠等,对肝功能不良疗效不佳或无效。 [不良反应] VitK静注过快可致面红、出汗、胸闷甚至血压剧降,以肌注为宜;K3可诱发G-6-PD缺乏者溶血;K3、K4可致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核黄疸及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二、抗纤维蛋白溶解的止血药 氨甲苯酸(抗纤溶芳酸;对羧基苄胺;PAMBA)、氨甲环酸(AMCHA) 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从而抑制纤溶酶的形成,使纤维蛋白不能溶解而止血。适用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高的出血如DIC后期、产后出血及肺、肝、胰、前列腺等手术后出血。用量过大可产生血栓、诱发心肌梗塞。 三、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 脑垂体后叶素 [作用和用途] (1)使肺小动脉收缩,有利于肺血管破裂处形成血栓。(2)肠系膜小动脉收缩,降低门静脉血流量和门静脉压。用于肺咯血和上消化道出血。 [不良反应] 血压升高和冠脉收缩等。冠心病、高血压慎用。 第三节 抗贫血药 贫血的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铁剂 [机体铁分布] 体内总铁量约4g,其中血红蛋白铁占60-70%,5%为肌红蛋白等含铁,25%铁储存于肝、脾、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中。故机体缺铁时,对血红蛋白铁影响最大,对血红蛋白铁影响最大,呈现缺铁性贫血。 [每曰需铁量] 1、成年男子或绝经期妇女1~1.5mg/日;2、经期妇女约2mg/日;3、孕、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则达5mg/日,对于生长发育快的婴儿可达67μg/kg/日。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