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药理学》考试辅导: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药理作用 | |||||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5-3 考研论坛 | |||||
解热镇痛抗炎药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体温正常者几无影响。这和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不同,在物理降温配合下,氯丙嗪能使正常人体温降低。机体存在着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及散热两个过程的精细调节,使体温维持于相对恒定水平(正常人为37℃左右)。传染病之所以发热,是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热原,可能为白介素-1(IL-1),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将调定点提高至37℃以上,这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因此体温升高。其他能引起内热原释放的各种因素也都可引起发热。研究表明内热原并非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因为实验证明,全身组织的多种PG都有致热作用,微量PG注入动物脑室内,可引起发热,其中PGE2致热作用最强;其他致热物质引起发热时,脑脊液中PG样物质含量增高数倍。这说明内热原可能使中枢合成与释放PG增多,PG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解热镇痛药对内热原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但对直接注射PG引起的发热则无效。因此认为它们是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的。治疗浓度的解热镇痛药可抑制PG合成酶(环加氧酶),减少PG的合成,而且它们对该酶活性抑制程度的大小与它们的药理作用强弱相一致。这类药物只能使发热者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也支持这一观点。 注意:发热是受感染患者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通过发热,可刺激人体内对抗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形成消灭病原菌的抗体;增强白细胞消除病菌的酶活力以及肝脏的解毒功能。这些作用可以共同抵抗病菌对人体的侵袭,以促进康复。但高热也会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高热时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对氧的消耗也增加;加上高热时小儿的入量不足,有时还会出现腹泻等消化功能异常表现,因此很容易发生体内代谢的紊乱。发热时,小儿的心跳会增快,高热时增快的更为明显,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发热还可导致大脑皮层高度兴奋,表现为烦躁,甚至出现惊厥或表现为高度抑制,出现说胡话、昏睡、甚至昏迷等现象。长期发热还会导致人体消耗过多,反而出现防御感染能力的下降。发热对人体来说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达到高热的程度,对人体的不利方面就非常突出了。所以,在高热时才有必要应用退热药物。 2.镇痛作用 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解热镇痛药仅有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对各种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临床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痛经等则有良好镇痛效果;不产生欣快感与成瘾性,故临床广泛应用。 本类药物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在组织损伤或发炎时,局部产生与释放某些致痛化学物质(也是致炎物质)如缓激肽等,同时产生与释放PG。缓激肽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PG则可使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提高。因此,在炎症过程中,PG的释放对炎性疼痛起到了放大作用,而PG(E1、E2 及F2a)本身也有致痛作用。解热镇痛药可防止炎症时PG的合成,因而有镇痛作用。这说明为何这类药物对尖锐的一过性刺痛(由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无效,而对持续性钝痛(多为炎性疼痛)有效。但它们部分地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3. 抗炎作用 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及合并症的发生。PG还是参与炎症反应的活性物质,将极微量(ng水平)PGE2皮内或静脉或动脉内注射,均能引起炎症反应;而发炎组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也有大量PG存在;PG与缓激肽等致炎物质有协同作用。解热镇痛药抑制炎症反应时PG的合成,从而缓解炎症。 |
|||||
文章录入:凌云 责任编辑:凌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无关,请遵守相关国家法律 |
评论加载中...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RSS导航页面 |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