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类药物是最早合成的人工合成抗菌药,首次用于临床的是百浪多息(prontodil,1935)。随着低毒高效的新的抗菌药的出现,磺胺类药物应用逐渐减少,但对某些感染仍列为首选(如流脑)。 优点:1.抗菌谱较广 2.某些感染有显效:流脑(SD)、伤寒(SMZ+TMP) 3.使用方便(口服制剂),稳定性强 缺点:1.不良反应较多:肾损害,过敏,CNS不良反应 2.抗菌活性不高,易耐药且存在交叉耐药性 (一)磺胺药的分类 1.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易吸收) 短效(t1/2< 10 h): 磺胺异噁唑(SIZ) 4次/d 磺胺二甲嘧啶(SM2) 4次/d 中效(10-24 h): 磺胺嘧啶(SD) 2次/d 磺胺甲噁唑(SMZ) 2次/d 长效( t1/2>24 h ): 磺胺多辛(SDM) 1次/3-7d 2.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难吸收) 柳氮磺吡啶(SASP) 3.外用磺胺 磺胺米隆(SML)、磺胺醋酰(SA)、磺胺嘧啶银(SD-Ag) (二)抗菌谱——较广(多数G+、G-菌) 1.敏感: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鼠疫杆菌(链霉素首选) 2.次敏感:G-杆菌:大肠、痢疾、变形、肺炎、布鲁、流感、伤寒(SMZ)、绿脓(SML、 SD-Ag);沙眼衣原体;疟原虫(SDM)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3.无效:G+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 选择性: SD——脑膜炎球菌 SDM——疟原虫(麻风、结核) SMZ——伤寒 SML、SD-Ag——同铜绿假单胞菌 (三)抗菌作用原理 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 磺胺的化学结构与细菌合成二氢叶酸的前体物对氨苯甲酸(PABA)相 似,二者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细菌合成二氢叶酸受阻,抑制DNA、蛋白质的合成,为抑菌药。 细菌对磺胺存在交叉耐药性 耐药机理:(1)酶提高识别力——与磺胺亲和力下降 (2)细菌改变代谢途径:自身制造PABA,增加酶量,利用外源叶酸等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