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表中字母T、S后面的数字1、2、3、4均表示其的下标 用(2.3)法及(3.4)法时,分别将(3.2)法及(4.3)法中S和T的正交多项系数互换即得。 表中S<[1]>、S<[2]>…T<[1]>、T<[2]>…在量反应分别为标准品和供试品每一剂量组内的反应值或它们规定函数的总和(相当于表二的∑y(k)各项)。所有足序1、2、3… 都是顺次由小剂量到大剂量,C<[i]>是与之相应的正交多项系数。m·∑C<[i]><2>是该项变异各正交多项系数的平方之和与m的乘积, ∑[C<[i]>·∑y(k)]为S<[1]>、S<[2]>…T<[1]>、T<[2] >…分别与该项正交多项系数乘积之和。 将方差分析结果列表进行可靠性测验。例如随机区组设计(3.3) 法可靠性测验结果列表,见表六。 表六中概率P是以该变异项的自由度为分子,误差项(S<2>)的自由度为分母,查F值表(表七),将查表所得F值与表六F项下的计算值比较而得。 当F计算值大于P=0.05或P=0.01的查表值时,则P<0.05或P<0.01,即为在此概率水平下该项变异有显著意义。
表五 (K·K·K)法可靠性测验正交多项系数表
━━━━┯━━━━┯━━━━━━━━━━━━━━━━━━━━━━┯━━━━━┯━━━━━━━━━━━━━━━
│ 变 异 │ ∑y(K)的正交多项系数(Ci) │ │
方 法 │ ├───────┬───────┬──────┤m·∑Ci<2>│ ∑[Ci. ∑y(k)]
│ 来 源 │S1 S2 S3 │T1 T2 T3 │ U1 U2 U3 │ │
────┼────┼───────┼───────┼──────┼─────┼───────────────
(2.2.2)│ 回 归 │-1 1 │-1 1 │-1 1 │ 6m │ S2-S1+T2-T1+U2-U1
├────┼───────┼───────┼──────┼─────┼───────────────
│ 偏 离 │ 1 -1 │-1 1 │ │ 4m │ T2-T1-S2+S1
│ 平 行 │ 1 -1 │ │-1 1 │ 4m │ U2-U1-S2+S1
│ │ │ 1 -1 │-1 1 │ 4m │ U2-U1-T2+T1
────┼────┼───────┼───────┼──────┼─────┼───────────────
(3.3.3)│ 回 归 │ -1 0 1 │ -1 0 1 │ -1 0 1 │ 6m │ U3-U1+T3-T1+S3-S1
├────┼───────┼───────┼──────┼─────┼───────────────
│ 偏 离 │ 1 0 -1 │ -1 0 1 │ │ 4m │ T3-T1-S3+S1
│ 平 行 │ 1 0 -1 │ │ -1 0 1 │ 4m │ U3-U1-S3+S1
│ │ │ 1 0 -1 │ -1 0 1 │ 4m │ U3-U1-T3+T1
├────┼───────┼───────┼──────┼─────┼───────────────
│二次曲线│ 1 -2 1 │ 1 -2 1 │ 1 -2 1 │ 18m │U3-2U2+U1+T3-2T2+T1+S3-2S2+S1
├────┼───────┼───────┼──────┼─────┼───────────────
│ 反向二 │ -1 2 -1 │ 1 -2 1 │ │ 12m │T3-2T2+T1-S3+2S2-S1
│ 次曲线 │ -1 2 -1 │ │ 1 -2 1 │ 12m │U3-2U2+U1-S3+2S2-S1
│ │ │ -1 2 -1 │ 1 -2 1 │ 12m │U3-2U2+U1-T3+2T2-T1
━━━━┷━━━━┷━━━━━━━┷━━━━━━━┷━━━━━━┷━━━━━┷━━━━━━━━━━━━━━━ 注:表中字母S、T、U后面的数字1、2、3均表示其的下标
表六 随机区组设计(3.3)法可靠性测验结果
──────┬─────┬────┬───────┬─────┬──
变异来源 │ f │ 差方和 │ 方 差 │ F │ P
──────┼─────┼────┼───────┼─────┼──
试品间 │ 1 │公式(22)│ 差方和/f │ 方差/s<2>│
回归 │ 1 │公式(22)│ 差方和/f │ 方差/s<2>│
偏离平行 │ 1 │公式(22)│ 差方和/f │ 方差/s<2>│
二次曲线 │ 1 │公式(22)│ 差方和/f │ 方差/s<2>│
反向二次曲线│ 1 │公式(22)│ 差方和/f │ 方差/s<2>│
──────┼─────┼────┼───────┼─────┼──
剂间 │ k-1 │公式(15)│ 差方和/f │ 方差/s<2>│
区组间 │ m-1 │公式(16)│ 差方和/f │ 方差/s<2>│
误差 │(k-1)(m-1)│公式(17)│差方和/f(s<2>)│ │
──────┼─────┼────┼───────┼─────┼──
总 │ mK-1 │公式(14)│ │ │
──────┴─────┴────┴───────┴─────┴── 随机设计没有区组间变异项。 可靠性测验结果判断 可靠性测验结果,回归项应非常显著(p〈0.01)。 (2.2)法、(2.2.2)法偏离平行应不显著(p>0.05)。 其他(k.k)法、(k·k·k)法偏离平行、二次曲线、反向二次曲线各项均应不显著(p>0.05)。 试品间一项不作为可靠性测验的判断标准,试品间变异非常显著者,重复试验时,应参考所得结果重新估计T的效价或重新调整剂量试验。 双交叉设计的方差分析和可靠性测验 (1) 双交叉设计实验结果的方阵表 将动物按体重随机分成四组,各组的动物数(m)相等,四组的动物总数为4m。对四组中的每一只动物都加以识别标记,按双交叉设计给药次序表进行实验,各组的每一只动物都给药两次,共得2×4m个反应值。将S、T各两个剂量组两次实验所得反应值排列成表, 见表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