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化生过程,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故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益气药物以提高疗效。
2.气能行血:血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血是在心、肺、肝三脏之气的协同作用下,运行不息,敷布全身。故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行气或补气的药物。
3.气能摄血: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血正常的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溢出脉外。若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可以导致各种出血病证,称为"气不摄血".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以达止血的目的。
4.血为气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血虚者,可以进一步引起气虚;血脱者,气亦随脱。因此,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运用益气固脱之法。
☆ ☆☆☆考点32:十二经脉的分类和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手三阴经,从脏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即手三阴经均起于胸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均起于头面部,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均起于足趾,从足趾走向腹 腔、胸腔,交手三阴经。
☆ ☆☆☆☆考点3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示指(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 在环指(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与 足厥阴肝经交接。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如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 ☆☆☆☆考点34:分布规律
1.四肢部位:
阴经分布于内侧面,阳经分布于外侧面。内侧分为三阴,外侧分为三阳。例如,上肢内侧的经脉分布是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 后;上肢外侧的经脉分布是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内侧的经脉分布是内踝上8寸以下,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 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内踝8寸以上,则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下肢外侧的经脉分布是,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 膀胱经在后。
2.头面部位: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3.躯干部位: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
☆☆☆考点35: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流注于手阳明大肠经,经鼻翼旁流注于足阳明胃经,经足大趾端流注于足太阴脾经,经心中流注于手少阴心经,经小指端流注于手太阳 小肠经,经目内眦流注于足太阳膀胱经,经足小趾流注于足少阴肾经,经胸中流注于手厥阴心包经,经无名指流注于手少阳三焦经,经目外眦流注于足少阳胆经,经 足大趾流注于足厥阴肝经,经肺中流注于手太阴肺经,完成一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