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56:望舌苔-苔色
1.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正常的舌苔是薄白苔。舌淡苔白,常见于里寒证。若舌上满布白苔,尤如白粉堆积在舌上,扪之不燥,为积粉苔,由于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常见于瘟疫,亦见于内痈。
2.黄苔:主热证、里证。苔色越黄,反映热邪越重,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
3.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亦可见于寒湿证。若苔灰而润,则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而苔灰干燥,则多属热炽津伤,或阴虚火旺。
4.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若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苔黑而润滑,则多属阳虚寒盛。
☆ ☆☆☆考点57:望舌苔-舌质
1.厚薄:观察舌苔的厚薄,能帮助了解病邪的轻重及病情的进退。一般来说,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者,舌苔多薄;而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 内有食饮痰湿积滞者,则舌苔多厚。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为病进;而由厚变薄,则表示邪气得以内消外达,病情由重变轻,多属病 退。
2.润燥:正常舌苔是润泽的,为津液上承之征。察舌苔的润燥,主要是了解津液变化的情况。苔面干燥,望之枯涸,扪之无津,称为燥苔,更甚者有粗糙刺手感觉的又称糙苔,是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见于热盛津伤或阴液亏耗的病证。
3.腻腐:腻苔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等阳气被阴邪所抑的病变,如痰饮、湿温等病证。腐苔苔质颗粒较大,松软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脱,多由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常见于食积、痰浊等病。医学全.在线提供
4.剥落:若舌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以致舌面光洁如镜,即为光剥舌,又叫"镜面舌",是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表现。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也属胃的气阴两伤之候。
5.有根与无根:察舌苔之有根、无根对辨邪正虚实,胃气的有无有重要意义。有根的多为实证、热证,表示有胃气;无根的则多见于虚证、寒证,表示胃气衰。
☆ ☆☆☆☆考点58:望排出物
1.痰涎:痰色白而清稀,多为寒证;痰色黄或白而黏稠者,多属热证。痰少极黏,难以排出者,多属燥痰;痰白易咯而量多者,为湿痰。咳吐脓血如米粥状,为热毒蕴肺,多是肺痈证;痰中带血,或咳吐鲜血,多为热伤肺络。
2.呕吐物:呕吐痰涎,其质清稀者,属于寒饮;呕吐物清稀而挟有食物、无酸臭味者,多为胃气虚寒;呕吐物色黄味苦,多属肝胆有热,胃失和降;呕吐 物秽浊酸臭,多因胃热或食积所致;吐血鲜红或暗红,夹有食物残渣,多因肝火犯胃或瘀血内停;呕吐脓血,味腥臭者,多为内痈。
3.大便:稀溏如糜,色深黄而黏,多属肠中有湿热;便稀薄如水样,夹有不消化食物,多属寒湿;便如黏冻,夹有脓血,是为痢疾,色白者为病在气分,色赤者为病在血分,赤白相杂者多属气血俱病。先便后血,其色黑褐的是远血;先血后便,其色鲜红的是近血。
4.小便:清澈而量多者,多属虚寒;量少而黄赤者,多属热证;小便浑浊不清,或为湿浊下注,或为脾肾气虚;尿血者,多是热伤血络;尿有砂石者为石淋,尿如膏脂者为膏淋。
☆ ☆☆☆考点59:听声音
1.语声
(1)语声强弱:一方面是反映正气的盛衰,同时也与邪气的性质有关。
(2)语言错乱:若神志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的,是谵语,常见于热扰心神的实证;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的,是郑声,属于心 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若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却理智控制的为狂言,常见于狂证,是痰火扰心所致。喃喃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便停止的是独语,常见于 癫证,多是心气虚,精不养神的表现。而语言謇涩,则多属于风痰上扰的病变。
2.呼吸
(1)气微与气粗:呼吸微弱,多是肺肾之气不足,属于内伤虚损;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是热邪内盛,气道不利,属于实热证。
(2)哮与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扇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称为喘。喘气时喉中有哮鸣声的称为哮。
(3)少气与叹息:多因气虚所致。胸中郁闷不舒,发出长叹的声音,称为"叹息"(古称太息),多因情志抑郁,肝不疏泄所致。
3.咳嗽:是肺失宣肃,气因而上逆的反映。应注意其声响,以及有无痰声等变化。
4.呃逆、嗳气:都是胃气上逆所致。
☆ ☆☆考点60:问寒热
寒热,即恶寒发热,是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症状。凡病人感觉怕冷,甚则加衣被、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的,称为恶寒。若虽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有所缓解者,又称为畏寒。
1.恶寒发热:疾病初起即有恶寒发热,多见于外感表证,是外邪客于肌表,卫阳与邪气相争的反映。
2.但寒不热:在疾病过程中,病人唯感畏寒而不发热,多属虚寒证。阳气虚于内,阳虚则寒,不能温煦肌表,故同时并见面色苍白、肢冷踡卧、喜着衣被等虚寒证的表现。
3.但热不寒
(1)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称为壮热,多见于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的里实热证。
(2)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的(一般多在下午),即为潮热。临床常见有阴虚潮热、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阳明潮热。
(3)长期低热:指发热时间较长,而热度仅较正常体温稍高(一般不超过38℃),或仅病人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