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药剂学的概念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关系的一门药剂学分支学科。
研究目的是为了客观评价药剂质量、合理的剂型设计与处方设计及给药途径及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临床用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2.生物药剂学中研究的剂型因素
生物药剂学中研究的剂型因素不仅是指片剂、注射剂、软膏剂等狭义的剂型,而是广义地包括与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主要有:
(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酯、盐、复盐、络合物或前体药物等;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状。如粒径、晶型、溶解度、溶出速率等;
(3)药物制剂的处方组成。如处方中的其他药物的性质及用量、各种添加剂或辅料的性质及用量等;
(4)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如片剂、胶囊剂、软膏剂等;
(5)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等。
3.生物药剂学中的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指不同的生物种类,如兔、鼠、猫、犬和人的差异,以及同一生物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和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差 异,如人种的差异;②性别差异。指动物的雌雄或人的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新生儿、婴儿、青壮年和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可能有差异,因此药物在不同年龄个体中 的配置与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④遗传差异。人体内参与药物代谢的各种酶的活性可能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⑤生理与病理 条件的差异。生理因素如妊娠,各种疾病引起的病理因素能导致药物体内过程所有差异。
4.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是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的总称。生物膜主要由类脂质、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等组成,具有半透膜特性。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现象称为跨膜转运。经物的吸收就是跨膜转运过程,即药物从具有吸收功能的生物膜一侧,跨膜转运到生物膜的另一侧,进入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到达大循环转运到机体其他部位。
在生物膜内,蛋白质与类脂质(主要是磷脂)呈聚集状态,类脂质构成双分子层,两个脂质分子尾尾相连,形成对称的膜结构,脂质分子的极性部分露于膜 的外面,非极性部分向内形成疏水区。膜中的蛋白质有的附着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可嵌入甚至贯穿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磷脂中的脂肪酸不饱和 程度高,其熔点低于正常体温,呈液晶状态,故双分子层中的分子具有流动性。膜中蛋白质也可发生侧向扩散运动和旋转运动。膜的这种结构与物质转运关系密切。
在细胞膜分子间及膜蛋白分子内存在细微的含水孔道。微孔的直径因其部位不同而不同,在肠部,空肠是7.5nm,而回肠约4nm.水能自由通过小孔,一价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膜孔。
5.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
(1)被动扩散(被动转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
被动扩散的特点:从高浓度区(吸收部位)向低浓度区域(血液)顺浓度梯度转运,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扩散过程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 量,故也称为单纯扩散。膜对通过的物质无特殊选择性,不受共存的类似物的影响,即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一般也无部位特异性。药物大多数以这种方式吸 收。
被动扩散的途径包括溶解扩散和限制扩散(微孔途径)。
(2)主动转运。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如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通过生物膜转运时,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这种过程称为主动转运。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的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③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速度与载体数量有关, 可出现饱和现象;④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⑤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如抑制细胞代谢的二硝基苯酚、氟化物等物质可以抑制主动转运;⑥主动转运有结 构特异性,如单糖、氨基酸、嘧啶及某些维生素都有本身独立的主动转运特性;⑦主动转运还有部位特异性,例如胆酸和维生素B2的主动转运只在小肠上段进行, 维生素B12在回肠末端部吸收。
(3)促进扩散(中介转运或易化扩散)。是指一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或转运的过程。
促进扩散具有载体转运的各种特征:有饱和现象,透过速度符合米氏动力学方程,对转运物质有结构特异性要求,可被结构类似物竞争性抑制。与被动扩散不同之处在于:促进扩散不消耗能量,而且是顺浓度梯度转运,转运的速率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4)胞饮作用。胞饮作用是细胞摄取药物的另一种形式,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