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3: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1.注射部位吸收
除了血管内给药没有吸收过程外,其他途径如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都有吸收过程。注射部位周围一般有丰富的血液和淋巴循环。药物吸收路径短,影响因素少,故一般注射给药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度比较高。
药物以扩散和滤过两种方式转运,通过生物膜速度快。脂溶性药物扩散后通过毛细血管内皮吸收,水溶性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壁上的细孔进入血管。一般 吸收程度与静注相当,但少数药物吸收不比口服好。皮下与皮内注射时药物吸收较肌内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时可采用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吸 收差,只适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动脉内给药可使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器官。腹腔注射后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可能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鞘内注射可克服血脑 屏障,使药物向脑内分布。
血管外注射的药物吸收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制剂处方组成及机体的生理因素影响,主要影响药物的被动扩散和注射部位的血流。注射部位血流状态影响药物 的吸收速度,如血流量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吸收速度也是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淋巴流速则影响水溶性大分子药物或油性注射液的吸收。局部热 敷、运动等可使血流加快,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理化性质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子量小的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分子量大的主要通过淋巴吸收,淋巴流速缓慢,吸收速度也比血液系统慢。
药物从注射剂中的释放速率是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各种注射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排序为: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乳剂>W/O乳剂>油混悬液。
2.肺部吸收
肺由气管、支气管、末端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组成。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脏首关效应影响。
呼吸道上皮细胞为类脂膜,药物从呼吸道吸收主要为被动扩散过程。药物的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和分子量大小影响药物吸收。脂溶性药物易吸收,水溶性药物吸收较慢;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吸收快,大分子药物吸收相对较慢。
气雾剂或吸入剂给药时,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大于10μm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2~10μm的粒子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2~3μm的粒子可到达肺部,太小的粒子可随呼吸排出,不能停留在肺部。
3.鼻黏膜吸收
鼻黏膜给药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取代注射给药的全身给药途径。优点包括:鼻黏膜内的丰富血管和鼻黏膜的高度渗透性有利于全身吸收;可避开肝脏的首关作用、消化酶的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
鼻腔的特殊构造使较大粒子即使进入鼻腔主要区域,也可能被纤毛系统导向鼻腔后部,进而进入胃部,不能经鼻黏膜吸收。以气流状态或溶液状态存在的药物,能迅速通过黏膜分泌物表面被鼻腔吸收进入体循环。
成人鼻腔分泌物的正常pH值为5.5~6.5,含有多种酶类,但与消化道比较,鼻腔中药物代谢酶种类较少,活性较低。鼻黏膜极薄,黏膜内毛细血管 丰富,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大循环,可避免肝脏的首关作用及药物在胃肠道中的降解。有些药物如孕酮经鼻黏膜给药生物利用度与静脉给药相当。
4.口腔黏膜吸收
口腔内不同部位的黏膜结构、厚度和血液供应均不同。口腔中咀嚼黏膜约占25%,特性黏膜约占15%,内衬黏膜约占60%.流经口腔黏膜的血液经舌静脉、面静脉和后腭静脉进入颈内静脉,可绕过肝脏的首关作用。
口腔黏膜的结构与性质具有分布区域差别,给药部位不同,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也不同。一般认为口腔黏膜渗透性能介于皮肤和小肠黏膜之间。药物渗透性 能顺序为舌下黏膜>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另外,唾液的冲洗作用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口腔中酶、pH和渗透压也会影响药物吸收。
口腔黏膜作为全身用药途径主要指颊黏膜吸收和舌下黏膜吸收。舌下黏膜渗透能力强,药物吸收迅速,给药方便,许多口服首关作用强或在胃肠道中易降解 的药物,如甾体激素、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酯舌下给药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易受唾液冲洗作用影响,保留时间短是舌下给药的主要缺点。因而舌下片剂要求药 物溶出速度快,剂量小,作用强。颊黏膜表面积较大,但药物渗透能力比舌下黏膜差,一般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不如舌下黏膜。颊黏膜给药近年来受到重视,主要 原因在于能够避免肝脏的首关效应,避免胃肠道中的酶解和酸解作用,且受口腔中唾液冲洗作用影响小,能够在黏膜上保持相当长时间,有利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 吸收,有利于控释制剂释放。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药物通过口腔黏膜吸收大多属于被动扩散,亲脂性药物由于分配系数大,膜渗透系数较高,吸收速度较快。亲水性药物由于分配系数小,很难透过细胞脂质 屏障,只能通过细胞间亲水性孔道,药物渗透速度较低,吸收较慢。药物经口腔黏膜渗透的能力与药物本身的脂溶度、解离度和分子量大小密切相关。大多数弱酸和 弱碱类药物的口腔黏膜吸收与其分配系数成正比,遵循pH-分配学说。近年来发现有些药物可以通过载体参与的转运系统如促进扩散机制被口腔黏膜吸收。
由于颊黏膜渗透性能相对较差,制剂处方中常加入吸收促进剂。口腔黏膜吸收促进剂与透皮吸收促进剂以及其他一些黏膜吸收促进剂相似,最常应用的吸收促进剂有:金属离子螯合剂、脂肪酸、胆酸盐、表面活性剂、羧链孢酸、羧酸等。
5.阴道黏膜吸收
人的阴道为管状腔道,长度约为10~15cm,阴道上皮由多层处于不同角质化程度的上皮细胞构成,该细胞可以不断脱落,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人的阴 道黏膜会产生细微的变化,正常人的阴道pH为4~5.阴道血管分布丰富,血流经会阴静脉丛流向会阴静脉,最终进入腔静脉,可绕过肝脏的首关作用。
药物通过阴道黏膜以被动扩散透过细胞膜的脂质通道为主,同时阴道吸收也可通过含水的微孔通道。与鼻腔、直肠黏膜比较,药物从阴道吸收速度较慢,时 滞较长。原因主要是阴道上皮具有多层细胞,形成了吸收屏障。一般药物很难从阴道吸收发挥全身作用。激素类药物能有效地通过阴道黏膜吸收,经阴道给药能够避 免口服给药造成的肝脏首关作用和胃肠道副作用。如孕酮和雌二醇由于肝脏的首关作用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前列腺素口服胃肠道刺激性较强,经阴道给药比较有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