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3: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及方法
1.溶出原理
根据Noyes-Whitney方程式,通过减小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溶出速度,可使药物缓慢释放,达到延长药效的目的。具体方法有以下4种:
(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3)控制粒子大小;
(4)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2.扩散原理
以扩散为主的缓、控释制剂,药物首先溶解成溶液后再从制剂中扩散出来进入体液,其释药受扩散速率的控制。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包括下列几种:
(1)制成包衣小丸或片剂。用阻滞材料将药物小丸或片剂包衣,可以一部分小丸包衣,另一部分不包衣或分别包不同厚度的衣层。包衣材料有阻滞剂和肠溶材料。
(2)制成微囊。使用微囊化技术制备缓控释制剂是较新的方法。囊膜的厚度、微孔的孔径和弯曲度等决定药物的释放速度。
(3)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影响释药速度的因素包括药物的溶解度、骨架的孔率、孔径和孔的弯曲程度。水溶性药物较适于制备这种类型片剂,难溶性药物因释放太慢,一般不用该法。药物释放完后,骨架随粪便排出体外。
(4)制成亲水性凝胶骨架片。以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为骨架制成的片剂,在体液中逐渐吸水膨胀,形成高黏度的凝胶屏障层,药物通过该屏障层逐渐扩散到表面而溶于体液中。
(5)增加黏度以减小扩散速度。增加溶液黏度以延长药物作用的方法主要用于注射剂、滴眼剂或其他液体制剂。
(6)制成乳剂。可将水溶性药物制成水/油型乳剂。
3.渗透压原理
利用渗透压原理制成的控释制剂,能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其释药速率不受胃肠道可变因素如蠕动、pH、胃排空时间等的影响,比骨架型缓释制剂更优 越。现以口服单室渗透泵片为例说明其原理和构造:片芯由水溶性药物、具高渗透压的渗透促进剂及其他辅料制成,片芯外面用水不溶性的聚合物如醋酸纤维素、乙 基纤维素或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包衣,成为半渗透膜(即水可渗透进入膜内,而药物不能透过此膜),然后用激光或其他适宜方法在包衣膜上开一个或一个以上 细孔。当与水接触后,水通过半透膜进入片芯,使药物溶解成饱和溶液,加之片芯内具高渗透压的辅料的溶解,渗透压可达4053~5066kPa(体液渗透压 为760kPa),造成膜内外渗透压的较大差别,药物则由细孔持续流出,其流出量与渗透进入膜内的水量相等,直到片芯内的药物全部溶解为止。
4.离子交换作用原理
有机胺类药物的盐与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氢离子交换后(或有机羧酸盐或磺酸盐与阴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后),形成的是药物与树脂的复合物,简称为药树脂。 当服用时,胃肠液中的氢离子等,带有电荷的离子与药树脂接触时,又可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将药物缓慢地游离释放出来,因此药树脂具有缓释作用。药树脂可进一步 制成混悬剂、胶囊剂或片剂供口服。
药树脂中的药物释放速度受扩散面积、扩散路径长度和树脂的刚性(为树脂制备过程中交联剂用量的函数)的控制。显然,只有解离型的药物才适用于制备药树脂。由于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小,所以剂量大的药物不适于制备药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