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软膏剂的制备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分为3种:研和法、熔和法和乳化法。溶液型或混悬型软膏采用研和法和熔和法,乳剂型软膏剂采用乳化法。
1.研和法
主要用于半固体油脂性基质的软膏制备。此法适用于小量软膏的制备,可在软膏板上或乳钵中进行。混入基质中的药物常是不溶于基质的。方法是先取药物与部分基质或适宜液体研磨成细腻糊状,再递加其余基质研匀,直到制成的软膏涂于皮肤上无颗粒感。
2.熔和法
主要用于由熔点较高的组分组成、常温下不能均匀混合的软膏基质。此法适用于大量软膏的制备。方法是先将熔点最高的基质加热熔化,然后将其余基质依 熔点高低顺序逐一加入,待全部基质熔化后,再加入药物(能溶者),搅匀并至冷凝,可用电动搅拌机混合。含不溶性药物粉末的软膏经一般搅拌、混合后尚难制成 均匀细腻的产品,可通过研磨机进一步研磨使之细腻均匀。
3.乳化法
乳化法是专门用于制备乳剂型基质软膏剂的方法。将处方中油脂性和油溶性组分一并加热熔化,作为油相,保持油相温度在80℃左右;另将水溶性组分溶 于水,并加热至与油相相同温度,或略高于油相温度,油、水两相混合,不断搅拌,直至乳化完成并冷凝。乳化法中油、水两相的混合方法有3种:
(1)两相同时掺和,适用于连续的或大批量的操作;
(2)分散相加到连续相中,适用于含小体积分散相的乳剂系统;
(3)连续相加到分散相中,适用于多数乳剂系统,在混合过程中可引起乳剂的转型,从而产生更为细小的分散相粒子。如制备O/W型乳剂基质时,水相 在搅拌下缓缓加到油相中,开始时水相的浓度低于油相,形成W/O型乳剂,当更多的水加入时,乳剂黏度继续增加,W/O型乳剂的体积也扩大到最大限度,超过 此限,乳剂黏度降低,发生乳剂转型而成O/W型乳剂,使油相得以更细地分散。
☆考点4:软膏剂的质量评价及包装贮存
1.质量检查项目和方法
《中国药典》2005年版在"制剂通则"项下规定,软膏剂应作粒度、装量、微生物和无菌等项目检查。另外,软膏剂的质量评价还包括软膏剂的主药含量、物理性质、刺激性、稳定性的检测和软膏剂中药物的释放、穿透及吸收等项目的评定。
(1)粒度。不得检出大于180μm的粒子。
(2)装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中国药典》规定的软膏剂的装置限度
(3)微生物限度。应符合规定。
(4)无菌。除另有规定外,软膏剂用于大面积烧伤及严重损伤的皮肤时,照无菌检查法项下的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5)主药含量。测定方法多采用适宜溶媒将药物从基质中溶解提取,再进行含量测定。
(6)物理性质
①熔点。测定方法可采用药典法或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由于熔点的测定不易观察清楚,须取数次平均值来评定。
②黏度与稠度。属牛顿流体的液体石蜡、硅油,测定其黏度可控制质量。软膏剂多属非牛顿流体,除黏度外,常需测定塑变值、塑性黏度、触变指数等流变性指标,这些因素总和称为稠度,可用插度计测定。
③酸碱度。酸碱度一般控制在pH为4.4~8.3.
④物理外观。软膏和基质的物理外观要求色泽均匀一致,质地细腻,无粗糙感,无污物。
(7)刺激性。考察软膏对皮肤、黏膜有无刺激性或致敏作用。
(8)稳定性。乳膏剂应进行耐热、耐寒试验,将供试品分别置于55℃恒温6小时及-15℃放置24小时,应无油水分离。一般W/O型乳剂基质耐热性差,油水易分层,O/W型乳剂基质耐寒性差,质地易变粗。
(9)药物释放、穿透及吸收的测定方法
①体外试验法。有离体皮肤法、半透膜扩散法、凝胶扩散法和微生物扩散法等,其中以离体试验法较为接近实际情况。
②体内试验法。有体液与组织器官中的药物含量测定法、生理反应法、放射性示踪原子法。
2.软膏剂的包装贮存
(1)包装材料与方法。一般均采用软膏管包装,常用有锡管、铝管或塑料管等,其优点是使用方便,密闭性好,不易污染。塑料管质地轻,性质稳定,弹 性大而不易破裂,但对气体及水分有一定通透性,且不耐热,易老化。软膏剂所用容器不应与药物或基质发生理化作用,若锡管与软膏成分起作用,可在锡管内涂一 层蜂蜡与凡士林(6:4)的熔合物隔离。铝管内可涂环氧酚醛型树脂保护层以避免药物与铝管发生作用。
(2)贮存。包装好的软膏剂一般在常温下避光、密闭条件贮存,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免基质分层或药物降解而影响均匀性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