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3: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1)用药部位。直肠的解剖生理特性或状态影响对药物的吸收。由于直肠血管分布与循环的差异,用药部位不同,将明显影响药物吸收分布过程,若距肛 门2cm处,则50%~75%的药物不经门肝系统,可避免首关作用;若塞入距肛门处6cm处,则大部分药物进入门肝系统,故栓剂用药时不宜塞得太深。
(2)直肠的pH值。对药物的吸收速度起重要作用,通常直肠液pH值约为7.4,无缓冲能力。因此,药物进入直肠后,直肠内的pH值将由被溶解的药物所决定。
(3)内容物。若直肠无粪便存在,则有利于药物扩散及与吸收表面的接触,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栓剂在直肠保留的时间与吸收也有很大关系,保留 时间越长,吸收越完全,如阿司匹林栓用药2小时后排便,吸收仅40%,若10小时后排便,吸收近100%.腹泻、直肠脱水者一般不宜使用直肠栓剂。
2.药物的理化性质
(1)溶解度。一般水溶性大的药物易于溶解于体液中,可增加药物与吸收部位的接触面,从而增加吸收。对于脂溶性药物,其油-水分配系数越大,从基质中的释放越缓慢,反之则快。所以,为增加吸收速度,药物以盐形式供用较以对应的盐基形式供用为好,亦可制成包合物。
(2)粒径。药物在基质中不溶而呈混悬分散状态时,其粒径大小能影响吸收,小粒子的表面积大有利于释放与吸收。因此,一般制备混悬型栓剂的药物都宜微粉化。
(3)脂溶性与解离度。脂溶性好,未解离型的药物透过性好,容易吸收;未解离的分子愈多,透过性愈好,吸收愈快;高度解离的药物,如季铵盐类化合 物透过极微或不透过,很难吸收。通常弱酸性药物pKa>4.3,弱碱性药物pKa<8.5,吸收均较快,但如果弱酸性药物pKa<3,弱碱性药物pKa> 10,吸收则慢。药物的解离度一般受到用药部位pH值的影响,故而降低弱酸性药物pH值或升高弱减性药物pH值均可增加吸收。
3.基质和附加剂
一般应根据药物性质选择与药物溶解性相反的基质,有利于药物释放;吸收促进剂可以增加吸收。
☆ ☆☆考点4:栓剂的制备
1.处方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1)用药目的。考虑栓剂是起局部作用还是全身性治疗作用;用药部位是肛门、阴道还是尿道。
(2)药物。对于要制成全身作用栓剂的药物,了解其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和排泄速度,证实该药制成栓剂时,其生物利用度优于或接近其他剂型。
(3)基质的选用。局部作用的栓剂只在腔道局部起作用,应选用熔化慢或液化慢、释药慢、使药物不被吸收的基质。水溶性基质制成的局部作用栓剂因腔 道中的液体量有限,使其溶解速度受限,释放药物缓慢,较油脂性基质更有利于发挥局部疗效。如甘油明胶常用作局部杀虫、抗菌的阴道栓的基质。
全身作用的栓剂宜选能加速药物释放与吸收的基质。根据前面所述基质对药物释放和吸收的影响,宜选择与药物溶解特性相反的基质。这样药物易于从基质 中释放出来,溶出速度快,达峰时间短,体内峰值高。如果药物是水溶性的应选择油溶性基质;如果药物是脂溶性的应选择水溶性基质,如果药物是高度脂溶性的, 可能还要加表面活性剂来提高溶解度。
(4)置换价。系指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的重量之比。置换价(f)的计算公式为:
f=W/[G-(M-w)]
置换价的测定方法:取基质作空白栓,称得平均重量G,另取基质与药物混合制成含药栓,称得含药栓平均重量为M,每粒栓剂的平均含药量为w,将这些数据代入上式,即可求得某一药物对某一基质的置换价。
用测定的置换价可以方便地计算出制备这种含药栓需要基质的重量x:
x=(G-W/f)n
式中:n表示已制备的栓剂枚数。
置换价可以用可可豆脂作为标准基质,某些常用药物的置换价如下表:
某些药物对可可豆脂的置换价
2.栓剂的制备方法
(1)热熔法。应用最广泛。将计算量的基质在水浴上加热熔化,然后将药物粉末与等重已熔融的基质研磨混合均匀,最后再将全部基质加入并混匀,倾入 冷却并涂有润滑剂的模孔中至稍溢出模口为度,冷却,待完全凝固后,用刀切去溢出部分。开启模具,将栓剂推出,包装即得。小量生产热熔后采用手工灌模方法, 大量生产则用机器操作。
(2)冷压法。主要用于油脂性基质栓剂。方法是先将基质磨碎或挫成粉末,再与主药混合均匀,装于压栓机中,在配有栓剂模型的圆桶内,通过水压机或 手动螺旋活塞挤压成型。冷压法避免了加热对主药或基质稳定性的影响,不溶性药物也不会在基质中沉降,但生产效率不高,成品中往往夹带空气而不易控制栓重。
(3)捏搓法。取药物的细粉置乳钵中加入约等量的基质挫成粉末研匀后,缓缓加入剩余的基质制成均匀的可塑性团块,必要时可加入适量的植物油或羊毛 脂以增加可塑性。再置瓷板上,用手隔纸搓擦,轻轻加压转动滚成圆柱体并按需要量分割成若干等份,搓捏成适宜的形状。此法适用于小量临时制备,所得制品的外 形往往不一致,不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