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本身的兴奋是通过细胞膜电位变化即电兴奋传递的。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由于存在突触间隙,电信号不能直接影响突触后膜,但使突触前膜释 放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使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从而完成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导。递质是化学物质,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步骤合 成,具有高度专一性,且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后,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扩散到突触后膜发挥作用,其对外界的变化比较敏感,是药物作用的重要部位。
1.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按释放递质的不同,传出神经分为两大类:
(1)胆碱能神经。当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的称为胆碱能神经。包括:①全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②全部副交感神 经的节后纤维;③极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分泌神经和骨骼肌的血管舒张神经;④运动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也属胆碱能神经。
(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的称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都属此类。医.学 全在.线,提供www.med126.com
2.乙酰胆碱(ACh)
在胆碱能神经末梢胞质液内,胆碱乙酰化酶和乙酰辅酶A催化使胆碱乙酰化形成ACh后转运至囊泡贮存。
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Ca2+内流,促使突触前膜的一些囊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形成裂孔,囊泡中的ACh被排至突触间隙,这种排出方式称胞裂外 排。每一次冲动到达时,均有许多囊泡发生融合,释出的ACh作用于受体后,迅速被突触部位的胆碱酯酶水解成胆碱和乙酸。水解生成的胆碱又部分被神经末梢重 摄取,再用于乙酰胆碱的合成。
3.去甲肾上腺素(NA)
NA合成的主要原料为酪氨酸。酪氨酸从血液进入神经元后,经酪氨酸羟化酶催化形成多巴,再经多巴脱羧酶的作用脱羧成多巴胺。多巴胺进入囊泡中,经 多巴胺β-羟化酶催化生成NA.这种合成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细胞体内和轴突中即开始进行,但主要位于神经末梢。合成过程也在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中进行, 在嗜铬细胞中NA还可进一步转变为肾上腺素。
合成的NA贮存于神经末梢囊泡中,囊泡起保护、摄取、富集、转运、合成、释放NA等功能。与ACh释放相似,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NA经胞裂外排释放。
(1)摄取1.NA释放后,绝大部分(75%~90%)由突触前膜摄取到囊泡储存,囊泡外的部分由线粒体MAO破坏,这种摄取称为摄取1。
(2)摄取2.少部分NA由非神经组织,如心肌和平滑肌等摄取,这种摄取称为摄取2.
(3)在突触间隙扩散到血液中,被肝、肾等处的COMT和MAO破坏。
☆☆☆☆考点2: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其结构复杂。结构的微小变化构成了不同的受体亚型。不同的受体能选择性地与特定的递质或其类似物结合,产生生理效应。
1.胆碱受体
能与ACh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受体。一些胆碱受体对以毒蕈碱为代表的拟胆碱药特别敏感,分布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称为M 胆碱受体或M受体。而另一些受体对烟碱特别敏感,分布于神经节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又称为N胆碱受体或N受体。N受体有两种亚型,在神经节细胞上的称为N1 受体,在骨骼肌细胞上的称为N2受体。近年发现M受体也有多种亚型,不同亚型的受体分布部位、生理效应也有差异。
2.肾上腺素受体
与NA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肾上腺素受体又分为α肾上腺素受体(简 称α受体)和β肾上腺素受体(简称β受体)两大类。α受体和β受体有α1(位于突触后膜)、α2(位于突触前膜)、β1(主要在心肌)、β2(主要在支气 管和血管平滑肌)和β3(主要在脂肪细胞)不同亚型,它们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组织和细胞分布有差异。
受体在突触前、后膜均有分布。一般认为突触后膜受体兴奋产生生理效应,而突触前膜受体功能主要为反馈调节递质的释放。不同的受体兴奋,引起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使递质释放增加或减少。
尽管绝大部分的组织或器官都同时存在胆碱和肾上腺素两种受体,但受体的数量有差异。组织或器官的生理表现与受体兴奋的综合平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