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7:对氨基水杨酸(PAS)
【药动学】 本品口水溶性低且不稳定,遇光分解,服吸收快而完全,1~2h达血药浓度高峰,分布于全身组织和体液,但不易透入细胞和脑脊液(除 脑膜炎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0%~60%,在肝内乙酰化灭活,与异烟肼合用,可竞争肝内的乙酰化酶,使后者游离浓度增高,因而产生协同作用。
【药理作用】 PAS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相似,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竞争性抑制细菌叶酸合成。
【临床应用】 常用其钠盐或钙盐。常与异烟肼合用,治疗各种结核病。PAS也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和降血脂。
【不良反应】 多,但毒性小,严重毒性反应少见。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宜饭后服用或加服抗酸药可以减轻反应。易在尿中析出结晶而损害肾,碱化尿液可防止。剂量过大可抑制凝血酶原生成,与口服抗凝血药合用时应注意出血。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禁忌证】 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 考点8:乙硫异烟胺
【药理作用】 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乙胺丁醇作用相似,最低抑菌浓度为1~5mg/L,高浓度也有杀菌作用。对异烟肼、链霉素、PAS有耐药的菌株仍有效。能渗入全身体液及脑脊液,对渗出性、浸润性干酪病灶的效果较好。单用耐药性发生快。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一线抗结核药无效的病例,常与其他抗结核病药合用,特别是与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合用有较好的疗效。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肝损害及多发性神经炎等。
☆ ☆☆考点9:吡嗪酰胺
【药动学】 本品口服迅速吸收,分布于全身组织和体液,2h血药浓度达高峰,t1/2为6h.经肝代谢,70%左右通过肾排泄。
【药理作用】 吡嗪酰胺是一种口服有效的抗结核病药物,进入体内后转变为吡嗪酸而发挥作用。酸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细胞内(pH较低)作用强于细胞外,能杀灭细胞内结核杆菌。单用易产生耐药性,与其他抗结核药无交叉耐药性。
【临床应用】 用于一线抗结核药产生耐药性的患者。应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应用。
【不良反应】 毒性大,主要为肝损害,限制其长期使用。现用低剂量、短程疗法,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考点10:氨苯砜(DDS)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吸收较慢但完全,4~8h达到血药峰值浓度,t1/2为28h,其抑菌浓度可维持10天左右,体内维持时间较长,蛋白结合 率约在50%,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如皮肤、肌肉、肝、肾等。药物在病变皮肤的浓度高于正常皮肤10倍,有利于治疗麻风病。肝、肾中浓度较高。经肝乙酰化, 有肝肠循环。主要经尿排泄,易蓄积,宜周期性间歇给药。其他砜类化合物尚有苯丙砜和醋氨苯砜等,均需在体内转化成氨苯砜后才能显效。
【抗菌作用】 氨苯砜化学结构、抗菌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都与磺胺类药物相似。对麻风杆菌有较强的直接抑制作用,并能促使细胞内病菌释出而杀灭之。 但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无抗菌活性。麻风杆菌彻底清除及病变的彻底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在临床症状好转后,结核性麻风一般持续用药1~5年,界限型麻 风3~7年,瘤型麻风5~10年,甚至更长。麻风杆菌对砜类(氨苯砜、醋氨苯砜及苯丙砜)可产生耐药性,故应采用联合疗法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减少复 发和快速消除传染性。对多种细菌感染型患者采用WHO推荐的方案,即氨苯砜100mg/日(口服),利福平及氯法齐明,每日1次,分别为600mg及 300mg,疗程2年,或查菌转阴后,再继续治疗1年。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治疗各型麻风病,还可用于预防或治疗艾滋病患者卡氏肺囊虫病感染。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刺激症状及头痛、失眠、精神症状,停药后即可消失。毒性反应为贫血,偶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G-6- PDH缺乏者尤易出现。剂量过大尚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及肝损害。患者可发生麻风症状加剧的反应(麻风反应),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皮疹、剥脱性皮炎、淋巴 结肿大、黄疸或肝损害,一般认为系机体对菌体破裂后的磷脂类颗粒的免疫反应,是预后良好的现象。轻者不必停药,重者可酌情减量,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沙利 度胺(反应停)进行治疗。
☆ 考点11:氯法齐明(氯苯吩嗪)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吸收差异较大,吸收程度与其微粒粗细、剂型有关,其组织中浓度高于血中浓度,缓慢释放,主要分布于网状内皮细胞及皮肤。排泄极慢,t1/2为70天。
【药理作用】 氯法齐明为苯乙肼染料,对麻风杆菌有抑制作用,干扰核酸代谢,抑制菌体蛋白合成,作用较氨苯砜缓慢。能抑制麻风结节红斑反应。
【临床应用】 氯法齐明为联合疗法药物之一,或作为抗麻风反应治疗药物,但易使皮肤色素沉着。
【不良反应】 使皮肤角膜显红棕色至黑色,也使尿、痰、汗液显红色,也可透过胎盘及乳腺,使新生儿皮肤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