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应答反应
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反应,可分为以下3期:
(1)感应期。为抗原的处理和识别阶段。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由巨噬细胞进行吞噬和处理,使抗原在胞浆内降解、消化,暴露出活性部位,然后与巨噬细胞mRNA结合形成复合体,以使T细胞或B细胞得以识别。
(2)增殖分化期。在此阶段免疫活性细胞被抗原激活,然后进行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活性物质。B细胞被激活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可合成多种免疫 球蛋白即抗体,如IgG、IgM、IgA、IgD、IgE等;T细胞则增殖分化为致敏小淋巴细胞,分别对相应抗原起特异作用。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3)效应期。当抗体或致敏小淋巴细胞再次与抗原接触时,即产生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可直接或在补体协同下破坏抗原,这一过程称 为体液免疫;当致敏小淋巴细胞再次受到抗原刺激时,可直接杀伤抗原所在细胞或通过释放淋巴毒素、炎症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而使抗原所在细胞受到破坏或发生异 体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等,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目的是要消除对机体有害的抗原或带有抗原的靶细胞,从而保护机体。
2.免疫病理反应
免疫病理反应包括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又称为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增殖病。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由于抗原物质和抗体的异常 免疫反应,造成机体生理功能障碍或对机体自身的组织造成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因免疫功能异常,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产生特殊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而产生的 变态反应,进而对自身组织造成损伤;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导致的疾病;免疫增殖病则是因免疫球蛋白过度产生而导致的疾病。
☆ ☆考点2: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ISA)是一类非特异性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类药物作用缺乏选择性,即在抑 制免疫病理反应的同时也抑制正常的免疫应答反应,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故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多,如降低机体抵抗力而诱发感染、使肿瘤发生率 增加、影响生育等。ISA一般只能控制症状,既不能改变机体自身免疫的体质,又不能根治疾病,且久用后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应慎用。一般情况下首选 糖皮质激素,若疗效不理想或不能耐受时再考虑改用或合用其他ISA.采用多种药物小剂量合用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期过后,应减量 维持或采用间歇用药。器官移植者需长期用药,一旦控制排斥反应后,即减量维持,以免对机体免疫机能的过度抑制而诱发感染等其他的不良反应。常见的免疫抑制 剂有环孢素、肾上腺质激素、抗代谢药、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
☆ ☆☆考点3:环孢素(CsA)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吸收较慢,且不完全,口服给药后1~6h血药浓度达到峰值,其生物利用度仅为20%~5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血液中的药物主要分布在血浆和红细胞中;本品主要在肝脏代谢并以代谢物的形式由胆汁排泄,t1/2为14~16h.
【药理作用】 CsA选择性作用于T淋巴细胞活化初期,对骨髓造血干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靶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 (1h),抑制辅助性T细胞IL-1和IL-2受体的表达,减少IL-2的合成和分泌,并可减少其他淋巴因子的生成和释放,从而降低Th细胞功能。同时, 它允许抑制性T细胞(Ts)活性的表达,通过抑制因子减少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CsA为异体器官或骨髓移植时抗排异反应的首选药,可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合用,但不宜与其他ISA合用;也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银屑病等。
【不良反应】 常见有恶心、呕吐、厌食等。大剂量长期使用时可导致可逆性肝、肾损伤,表现为血清胆红素和尿酸升高、肝功能异常等。用药期间应对肝、肾功能进行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