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执业中药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梳理6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一、含义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二、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淡能渗泄;性平或寒凉,主要归膀胱、肾、脾经。
三、功效与主治
本类药物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淋证、黄疸、湿疮、湿疹、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病证。
四、分类
本类药物根据其性能特点及临床应用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三类。
五、配伍应用
应用利水渗湿药,须视不同病证,相应选择药物,并作适当配伍。如水 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可与温补脾肾药配伍;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湿热者,可与清热泻火药配伍;热伤血络而致尿血者,可与 清热凉血止血药同用;湿热蕴结肝胆而致黄疸者,又可配伍清热燥湿药。
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常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六、使用注意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虚津伤者应慎用或忌用。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本节药物性味多属甘淡平,淡能利水渗湿,服药后能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多。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而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茯 苓 (基源 药材)
1.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甘补淡渗,作用平和,无寒热之偏,入心、脾、肾经,有良好的利水消肿作用,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1)治太阳表邪不解,随经入腑之膀胱蓄水证;或水肿、小便不利。常与猪苓、白术、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2)治脾肾阳虚水肿。常与附子、白术、生姜等同用,如真武汤。
(3)治水热互结,热伤阴津,小便不利、水肿。常与滑石、猪苓、泽泻等同用,如猪苓汤。2.健脾补中——用于脾虚诸证。
本品有健脾补中之功,常用于脾虚诸证。
(1)治脾胃虚弱,食少纳呆,体倦乏力,便溏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等同用,如四君子汤。
(2)治脾虚停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常与桂枝、白术、甘草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
(3)治脾虚泄泻。常与人参、白术、山药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3.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
本品能益心脾而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
(1)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常与黄芪、当归、远志等同用,如归脾汤。
(2)治水气凌心之心悸。常与桂枝、白术、生姜等同用,如茯苓甘草汤。
猪 苓 (药材)
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
本品甘淡平,入肾、膀胱经。有较强的利水渗湿作用,凡水湿停滞者均可选用。常与茯苓相须为用。
(1)治表邪不解,水湿内停之膀胱蓄水证及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桂枝、白术等同用,如五苓散。
(2)治水热互结,热伤阴津,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泽泻、阿胶等同用,如猪苓汤。
(3)治脾虚湿盛之水肿,泄泻。常与茯苓、白术、泽泻等同用,如四苓散。
(4)治中暑伤湿所致的水湿泄泻。常与茯苓、白术、厚朴等同用,如胃苓汤。
(5)治热淋。常与木通、滑石、生地等同用,如十味导赤汤。
(6)治带下。常与茯苓、车前子、黄柏等同用。
茯苓与猪苓功用对比
茯苓与猪苓均能利水渗湿,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然茯苓 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又能健脾安神,为治脾虚诸证及心悸失眠所常用。而猪苓性主渗泄,功专利水,其利水作用强于茯苓,以水湿滞留实 证为宜。若治脾虚湿盛之水肿,茯苓、猪苓常相须为用,以利水而不伤正气。
泽 泻 (基源 药材)
1.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
本品甘淡寒,入肾、膀胱经,具有较强的利水渗湿作用。常用治水湿内停所致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及痰饮等。
(1)治水湿内停所致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猪苓、白术等同用,即四苓散。
(2)治妇女妊娠浮肿,气喘息促。常与桑白皮、槟榔、赤茯苓等同用。
(3)治水湿痰饮所致眩晕。常与白术同用,即泽泻汤。
2.泄热——用于湿热带下,淋浊。
本品性寒,有泄热作用,能泄肾与膀胱之热,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治下焦湿热之黄白带下,小便淋浊,常与龙胆草、车前子、木通等同用,如龙胆泻肝汤。
此外,在滋阴药中常加本品,以泻相火而保真阴。治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盗汗、耳鸣腰酸,常与熟地、山茱萸、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医学全.在.线.提供. www.lindalemus.com。
薏 苡 仁 (基源 药材)
1.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功似茯苓。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对脾虚湿滞者尤为适用。
(1)治水湿内停所致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
(2)治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食少。常与茯苓、白术、黄芪等同用。
2.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泄泻。
本品有健脾止泻作用。治脾虚湿盛所致食少泄泻,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3.清热排脓——用于肺痈,肠痈。
本品上清肺金之热,下利肠胃之湿,有清热排脓作用,用于肺痈,肠痈。
(1)治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即苇茎汤。
(2)治肠痈。常与附子、败酱草等同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
4.除痹——用于湿痹筋脉拘挛。
本品有渗湿除痹作用,且其性寒,以治湿热痹痛为宜。
(1)治湿滞经络之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常与桂枝、苍术、当归等同用,如薏苡仁汤。
(2)治风湿热痹。常与防己、滑石、栀子等同用,如宣痹汤。
(3)治湿郁经络,身热身痛,汗出自利。常与竹叶、滑石、通草等同用,如薏苡竹叶散。
(4)治风湿身痛发热。常与麻黄、杏仁、炙甘草等同用,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5)治风湿日久,筋脉拘挛,水肿。常与粳米同用煮粥服,如薏苡仁粥。
(6)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全身疼痛。常与杏仁、白豆蔻、滑石等同用,如三仁汤。
茯苓与薏苡仁功用对比
茯苓与薏苡仁均能利水渗湿、健脾,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脾虚湿盛之泄泻。但茯苓健脾作用较强,兼宁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安。薏苡仁性偏寒凉,善清利湿热,又能清热排脓、除痹舒筋、通利关节,用于肺痈、肠痈、风湿痹证、筋脉拘挛等证。
香 加 皮 (基源 药材)
1.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辛能行水,苦能燥湿,主入肝肾经,有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单用,亦可与大腹皮、茯苓皮等同用,如五皮饮。
2.祛风湿——用于风湿痹痛。
本品有祛风湿作用。治风湿阻络关节之拘挛疼痛,常与川断、杜仲、羌活等药同用,煎服或泡酒服。
3.强筋骨——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软无力。
本品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软无力。常与桑寄生、杜仲、牛膝等同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服用不宜过量。中毒可见恶心、呕吐和腹泻。大剂量时可出现全身震颤,甚则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