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简述硬膜外血肿的典型意识变化过程及其发生机制。
由于硬脑膜外血肿可以继发于各种类型的颅脑损伤之后,血肿又可以出现于许多不同的部位,故其临床表现常不相同。所以,只有从较典型的病例中,才能比较清楚地见到这类病例的病程特征和症状。所谓“典型”病例,是指在轻度脑损伤基础上出现:昏迷----轻醒----昏迷 这一意识变化过程。
在受伤当时曾有短暂的意识障碍,意识好转后,因颅内出血使颅内压迅速上升,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的一般性症状。常见为进行性加剧的头痛头昏,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并有轻度的呼吸加速加深,脉搏增快,血压及体温上升。此时在有伤痕的颞部对侧,出现锥体束征、轻偏瘫等同灶性症状,并逐渐加重。同时又逐渐转入昏迷。在伤后立即昏迷和这次再昏迷之间的时间称为“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其短者为2-3小时或更短,大多为6一12小时或稍长,24小时或更长者则较少见。中间清醒期短,表明血肿形成迅速,反之则缓慢。还有部分病人原发性脑损伤很轻,伤后无明显意识障碍,到血肿形成后才陷入昏迷,所以只有迟发性昏迷而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6. 急性硬膜外血肿常见的出血来源有哪些?在此病例中最可能的出血来源是什么?
出血来源多为硬脑膜中动脉和静脉,板障碍血管、静脉窦等损伤。因此血肿多位于颞部、额顶部和颞顶部。随着血肿扩大,可使硬脑膜自颅骨内板剥离,又撕破一些小血管,出血越来越多,结果形成更大血肿。本患者为颞顶部血肿,出血来源最可能为为脑膜中动、静脉。
7. 何谓脑疝?你所了解的可以形成脑疝的常见病变有哪些?
脑疝:当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比邻近分腔的压力高,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称为脑疝。幕上的脑组织(顺叶的海马回、沟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挤向幕下,称为小脑幕切迹疝或颞叶疝。幕下的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被挤向推管内,称为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一侧大脑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称为大脑镰下疝或扣带回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