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医理论,辛味包括辛辣、芳香味,有宣散风寒,行气活血的作用,例如姜、葱、酒、胡椒、辣椒、玫瑰花等;除了口感觉甜味之外,中医认为甘味还有补益强壮的作用,例如红枣、番瓜、葡萄、饴糖,以及多种动物的肉和内脏。甘淡味有利尿除湿作用,例如薏米、冬瓜等;酸味包括酸涩味,有收敛固涩作用,能止汗、止泻,例如柠檬、乌梅(酸梅)、醋等;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作用,例如苦瓜、豆豉、槐花等;咸味有软坚散结、润下作用能治痰核、便秘。具有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类及某些肉类,例如盐、海带、紫菜、蟹、海参等。
食物的“五味”与五脏关系密切。中医理论认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见《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不同,对人体五脏作用也各有不同,五味和谐,饮食调配恰当,则有助于身体消化吸收,使脏腑、筋气血得到滋养,从而有利健康。假如食味过偏,则五脏失调,有损健康。
中医还认为,由于食物的性味不同,它们对人体五脏六腑各部的作用也各显其能。例如梨偏于清肺热;香蕉偏于清大肠热;栗子能补肾强筋益胃止泻;龙眼肉能补益心牌,治心悸、失眠、健忘。
图表2五味、五脏、五行对照表
五味酸 辛 苦 咸甘 |
五脏肝 肺 心 肾脾 |
五行木 金 火 水土 |
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是由食物的性能(四气、五味)所决定的,食物对人体的功用大致可以分为预防、滋润及治疗三大类。
2.1 预防作用
预防疾病的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中医历来主张“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难经》),即高明的医生是很重视预防的。广义地说,所有关于饮食的保健措施都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为日的。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保健预防措施。合理地安排的饮食能确保身体有充足的营养,使五脏六腑功能旺盛,气山.充实,正如中医理论所言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邪气是指一切致病因素。
除了全面安排饮食习惯和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营养食物外,中医学还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作用以预防疾病。例如用姜、葱、豆豉等可预防流行性感冒;用绿豆汤可预防中暑;用大蒜、薏米可预防癌症;用红萝卜粥可预防头晕;山楂可降低血月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