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
加强民族医药知识和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提升民族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民族医药临床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和康复水平,保障民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升民族医药贡献度和产业竞争力。
1. 民族医药传承保护与理论研究
以继承发展民族医药特色与优势为目标,开展民族医药文献抢救性发掘整理与民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民族医药保护与继承。
专栏27:民族医药传承保护与理论研究 |
1.民族医药文献抢救性发掘整理与系统研究。对尚未发掘整理的民族医药知识和经验,开展抢救性发掘、整理和评估研究;构建民族医药文献数据库。开展民族医具有防治特色优势病种的相关理论、民族药特色用药理论与方法等研究,并完成相关民族医药名词术语规范。 2.民族医名老专家学术思想与经验技术传承。对民族医名老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特色医技医术进行挖掘整理与传承研究,拓展传承范围,建立20~30个民族医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中青年民族医传承人。 |
2. 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提升关键技术
围绕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地方病及常见病的临床特色与优势,开展临床诊疗方案优化、特色诊疗技法整理验证和技术规范制定、特色诊疗器械研发,推动民族医临床医疗规范化与标准化,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专栏28: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提升关键技术 |
1.民族医药临床诊疗方案的规范化研究。以藏、蒙、维、苗等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地方病及常见病的临床特色与优势为对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单方验方整理,开展目标疾病的民族医临床诊疗方案、医技医术、用药特点的发掘整理和疗效评价研究,形成临床诊疗方案与指南。 2.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法规范化研究。遴选一批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法,通过建立技术规范和开展疗效评价研究,形成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法技术标准,促进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法的示范推广。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产业化生产和临床需求的特色民族医药诊疗器械,并制定相应操作技术规范。 |
3. 民族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开展民族地区特色民族药品种资源调查、种质资源保存及评价技术、民族药资源再生模式等研究、特有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民族药材在野生和人工栽培等不同环境下的质量与评价方法研究,以及标准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医学全.在.线.提供. www.lindalemus.com
专栏29:民族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1.濒危民族药材繁育与保护。开展5~7个临床常用、但处于濒危状态的民族药材品种的野生变家种、规模繁育、规范化种植及产地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建立民族药材规范化种植生产模式及示范基地。 2.民族药混乱品种整理与质量标准研究。遴选20~30种民族医临床常用民族药特色品种、民族药成方制剂主要生产原料品种,开展品种整理与质量标准研究,厘清民族药材品种基源,统一民族药材标准,规范民族药相关名词术语,完善和提高检测指标,制订科学、合理的药材使用方法指导体系。编制《民族药资源物种红色目录》,构建民族药资源数据库、种质资源库与信息网络化共享平台。 |
4. 民族药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提升
开展民族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技术、民族药医院制剂工艺技术、民族药新药发现及评价技术研究、民族成药大品种上市后再评价、二次开发及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建立民族药创新平台,促进民族药产业技术进步与核心竞争力提升。
专栏30:民族药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提升 |
1.民族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技术研究。开展民族药早期毒性预警技术、安全性评价技术、有效性评价技术等研究,建立指导原则和评价标准,确立一批重要靶器官毒性候选生物标志物,建立民族药体外毒性预测筛选平台与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平台;完成5~7个民族药经典成方制剂再评价示范研究。 2.民族药新药研发与院内制剂二次开发。在少数民族医药理论和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民族药新药研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民族药物,创建现代化的民族药新药发现及评价技术平台。开展10~15个民族药院内制剂、新药成药开发以及民族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形成10~15个民族药健康相关产品。 |
(九)构建中医药创新网络与支撑体系
统筹加强和积极推进国家、部门和地方重点实验室、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等建设,推进科技资源和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建立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协作网络,打造一批中医药临床研究、产业转化的高地,以新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中医诊疗防治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中药产业发展。
专栏31:中医药创新网络与支撑体系 |
1.大力推进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面向我国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围绕重大疾病、优势病种、特色疗法等方向推进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协同创新网络建设,系统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打造高水平的中医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2.统筹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建设。统筹加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室和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完善名老中医传承、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及服务体系和中药种质资源库等服务平台,深化中医药防治慢病和传染病临床科研协作体系、中医药康复临床科研协作体系与中医药科研伦理平台体系建设。 3.促进中医药科技资源和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加强中医药古籍与现代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医药科研信息数据库和生物样本信息库建设。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和数据信息,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中医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 4.强化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与壮大科技中介服务主体,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探索符合中医药成果特点的融资模式,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5.促进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发展。加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服务、“互联网+”中药产业、中医药健康产品、中药产业园区集群等方面创新创业,大力发展中药大健康产业。 |
五、政策保障
(一)统筹协调,多元投入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统筹协调与决策机制,重点破解创新体系建设中遇到的机制障碍和制度难题。建立中医药科技多元投入渠道,引导地方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多方面的力量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二)完善政策,构建体系
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突出强化应用导向,完善符合中医药特色与规律的中药新药审批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对临床研究机构能力、水平的提升与管理。构建适应我国卫生与健康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三)人才培养,学科融合
制定有利于引进和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及其它学科领域前沿优秀人才开展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人才政策。尊重中医药学科特点和中医药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知识价值、科研能力、创新成果和应用发展为导向的多元化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健全基于岗位职责和科技绩效评估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鼓励中医药科技人员创业,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遵循中医药研究规律,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
相关链接:
》》2017年师承中医培训班火热招生中 (联系方式 :18058103155)
扫描二维码咨询报名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