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天津市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医学影像科细则
医学影像学科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2)超声医学(US),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3)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鉴于该学科住院医师日后从事的医疗工作侧重点不同,因此培训计划的特点既包括有共性部分,也包括个性的部分。医学影像学科住院医师培养阶段为3年。
一、培养目标
强调受训者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训练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了解医学影像和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通过培训使受训者达到能独立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水平,并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科研工作。
二、培养方法
前18个月,在学科内各专业组之间轮转,影像技术组1个月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影像诊断专业组8个月(神经、胸部、腹部、骨关节组各2月),介入组3个月,超声科3个月,核医学科3个月。
第19~24月,根据受训者和临床培训基地具体情况,安排继续在本专业轮转或到相关临床科室轮转,内科2个月,外科2个月,非指定科室培训2个月(即根据本专业所涉及的科室进行安排,其中包括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此外,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度延长在内、外科的培训时间)。
第3年,本专业组内进行专科培训。
三、培养内容与要求
(一)第1~18个月
1.轮转目的
系统掌握和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初步掌握本学科所涉及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断和治疗原则。了解这些专业组的日常工作程序、内容及涉及的相关临床知识,为下一段时间至各临床科室轮转奠定基础。
2.基本标准
(1)医学影像科(包括介入治疗)
在本科内技术组及五个专业组(神经、胸部、腹部、骨关节和介入组)内轮转,每组时间为2~3个月。
掌握:医学影像的基本理论,包括X射线、CT和MRI的成像原理和检查方法。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的书写原则,并完成表1所列疾病、例数的报告书的书写,要求受训者每周至少书写诊断报告书50份。
熟悉:医学影像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及其诊断原则,了解医学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限度。
了解:X线投照和CT,MR检查操作方法。
表1
系 统(检查技术) |
病种/操作名称 |
例(次)数(≥) |
神经系统(以CT和MRI为主) |
15 | |
|
15 | |
|
脑肿瘤 |
15 |
|
脑外伤 |
15 |
呼吸循环系统(以平片和CT为主) |
25 | |
|
肺肿瘤 |
15 |
|
10 | |
|
支气管肺炎 |
15 |
|
5 | |
|
15 | |
|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
2 |
|
心包积液 |
5 |
消化、泌尿系统(以CT和MRI为主) |
肝肿瘤 |
15 |
|
5 | |
|
胰腺炎 |
10 |
|
10 | |
|
胆系肿瘤 |
10 |
|
肾肿瘤 |
10 |
|
10 | |
|
消化道肿瘤(造影检查) |
10 |
|
消化道溃疡(造影检查) |
10 |
骨关节系统(以平片为主) |
10 | |
|
骨肿瘤 |
5 |
|
5 | |
|
退行性骨关节病 |
20 |
熟悉介入放射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原则,以及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操作技术。
更多住院医师规范化考试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