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血液学检验专业
1. 轮转目的
掌握:血细胞发育理论;血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的变化;各类贫血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和鉴别要点;白血病的分型及临床应用;止血与血栓的基本理论;血小板功能障碍及各种凝血障碍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DIC 的实验诊断。凝血仪检测原理、发色底物法与比浊法测定凝血因子的方法学特点。
了解:血液流变学的理论及检查结果分析,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及常用参数的意义。
2. 基本标准
(1)检查项目及实践例数要求
检查项目(技术)名称 |
实践(或操作)例(次)数(≥) |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辨认及分类计数 |
5张骨髓涂片 |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过氧化物酶、特异性酯酶、非特异性酯酶、糖原、碱性磷酸酶及铁染色) |
各种染色2次 |
①5例,②5例,③3例,④2例,⑤2例,⑥5例 | |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实验: | |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
1次 |
蔗糖水试验 |
1次 |
酸溶血试验 |
1次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
1次 |
血红蛋白电泳 |
1次 |
血红蛋白A2测定 |
1次 |
血红蛋白F测定 |
1次 |
抗人球蛋白试验 |
5次 |
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液粘度(全血及血浆粘度)测定①、血小板聚集测定② |
①20例,②10例 |
血清冷球蛋白测定 |
2次 |
止血与凝血障碍性疾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检查: |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
50次 |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IB):衍生法和 Clauss 法 |
50次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50次 |
血浆D-二聚体测定(D-Dimer) |
40次 |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FDP) |
20次 |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
5次 |
凝血酶时间(TT) |
10次 |
(2)基本技能要求
检查项目(技术)名称 |
实践(或操作)例(次)数(≥) |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辨认,骨髓象分析与报告 |
5例 |
贫血①, 急性白血病②, 慢性白血病③,多发性骨髓瘤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⑤,类白血病反应⑥的骨髓细胞形态辨认,骨髓象分析与报告 |
①5例,②5例,③3例,④2例,⑤2例,⑥4例 |
各种细胞化学染色和结果分析 |
各种染色≥2例 |
凝血仪的校准①、性能评价②、维护与保养③ |
①2次,②1~2次,③3~5次 |
凝血检查的室间质评①与室内质控② |
①1次,②30次 |
血小板黏附聚集仪的使用、维护与保养② |
①10次,②5次 |
血液黏度仪的使用①、维护与保养② |
①20次,②5次 |
更多住院医师规范化考试信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