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非特异性外阴炎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非特异性外阴炎

  
疾病名称(英文) nonspecific vulvitis
拚音 FEITEYIXINGWAIYINYAN
别名 中医:阴痒,阴肿。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非特异性外阴炎单纯性外阴炎为多见,另外还包括外阴毛囊炎、毛囊性脓皮病及外阴病,主要指发生于外阴部皮肤或粘膜的炎症。临床表现为外阴痛痒、灼痛、排尿痛,急性者外阴肿胀充血,重者有糜烂充血,慢性炎症皮肤增厚粗糙伴瘙痒。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本病病因较多,多见于阴道分泌物增多,如宫颈、阴道的炎性白带、宫颈癌分泌物,另外月经血或产后恶露的刺激均可引发不同程度的炎症。其他如月经纸、巾的浸渍,患有尿瘘粪瘘的粪便刺激,患有糖尿病糖尿的刺激等皆可引发外阴炎。以上的病因常导致混合性感染,其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链球菌等。此外外阴部与肛门及尿道相邻,行动时受两大腿的磨擦,易于发生炎症。其他刺激因素:如外阴部出汗,不注意外阴清洁或肥胖者因摩破皮肤而继发感染,尿瘘、粪瘘患者两便的刺激,糖尿病患者糖尿刺激,肠道蛲虫等。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病因病机主要责之肝、脾、肾.功能失常,因肝经湿热或脾虚生湿皆能随经下注,蕴结于阴器;肾主生殖,开窍于二阴,肝肾不足可使前阴失养,发生阴痒。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的主要证候为外阴瘙痒、肿痛,可以波及整个会阴部、甚至大腿内侧,诊病时应详细观察带下量的多少及色质的异常,根据发病的久暂,脉诊合参辨其虚实。临证时应与阴蚀明疮等病相鉴别。
1.脾虚湿盛 主证:阴部痛痒、肿痛,难以自制,搔后流水伴有白带量多、质清稀,食少便溏,舌质淡白,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而润,脉沉缓。 分析:脾虚湿盛,复感邪毒,下注于明器故致阴部瘙痒,难以自制,搔后流水;脾虚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以化血,反聚湿流注下焦,故白带量多质清稀;牌虚无力运化水湿,故食少便清。舌脉均为脾虚水湿不运之象。
2·肝经湿热 主证:阴部瘙痒、肿痛,甚至坐卧不安,搔后灼热痒痛,流出黄水或肿痛糜烂溃疡伴带下量多,色黄质稠,伴心烦少寐,口苦咽干,胸闷食少,纳谷不香,舌质淡白,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多由于脾虚生湿,肝经郁热,湿热同聚于下焦所致,或同时感染邪毒,共蕴于阴器导致外阴肿痛、糜烂、溃疡;湿热下注伤及任脉及带脉,则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肝经湿热扰及心神阻于中焦,故见心烦少寐,坐卧不安及胸闷不适,纳谷不香。苔黄腻、脉弦数为肝经湿热下注所致。
3. 肝肾明亏 主证:阴部病痒、皮肤增厚、粗糙可有皴裂,伴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肝肾阴虚,精血双亏,化燥生风,肌肤失荣,故阴部瘙痒,皮肤增厚粗糙皴裂;阴虚阳亢而五心烦热及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苦、脉细数均为肝肾阴虚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本病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1.外阴部瘙痒、甚至疼痛,灼热感或排尿痛。
2.外防部皮肤及粘膜充血,局部肿胀,出现溃疡或湿疹
3. 外阴部出现毛囊炎及疖肿。
4.慢性炎症时皮肤增厚、粗糙伴瘙痒。(王淑贞,等;实用妇产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55.)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对分泌物的多少及性状、或其他相关因素均应详细询问。年龄较大者要注意有无糖尿病病史,年龄较小者应注意蛲虫感染。另外要询问患者的卫生习惯,如使用卫生洁具是否更换,卫生巾及月经纸是否更换,因个别情况可能因其质量问题引起过敏及可能对外阴皮肤粘膜产生其他刺激。
症状 外阴部疼痛:患者先感到外阴不适,继则出现瘙痒及疼痛,或有灼热感而不自主地搔抓。于排尿及有其他分泌物刺激后加重。
体征 1.外阴部疼痛:患者先感到外阴不适,继则出现瘙痒及疼痛,或有灼热感而不自主地搔抓。于排尿及有其他分泌物刺激后加重。
2.外阴部充血:外阴的皮肤及粘膜多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肿胀,甚至出现糜烂,或形成大片的湿疹,经搔抓后可有渗出及感染。
3.外阴毛囊炎及疖病:常以与囊毛发为中心形成脓肿或与其他邻近的小脓疱相融合,致使外阴高度肿胀及疼痛。向深部组织发展可以形成疖病。
4.慢性炎症时皮肤增厚、粗糙可有皴裂伴瘙痒。
体检 妇科检查: 除外阴部以上所见外,还应着重检查阴道及尿道口、尿道旁腺,并注意有无尿瘘或粪瘘。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阴道分泌物检查:除外霉菌、滴虫、淋菌感染。
血液
尿 尿糖定性:除外糖尿病。
粪便 便检查虫卵:除外蛲虫感染。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外阴溃疡:主要表现为外阴部局部破溃,多为一个或数个。继发感染时可有脓苔。可单独出现,也可能为外阴结核、外阴癌梅毒等病的主要表现。2.外阴瘙痒:表现为外阴部限局性病痒无原发的皮肤损害,瘙痒严重时,患者可坐卧不安,甚至影响生活及工作。3.外阴白色病变:主要表现为外阴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外阴部及肛周皮肤、粘膜因色素脱失而变白,常对称,有奇痒。病程日久可能出现皮肤、粘膜干燥,易皴裂,失去弹性,外明病变部分组织萎缩甚至消失,阴道口变窄。4. 婴幼儿外阴炎霉菌性外阴炎;见 "婴幼儿外阴炎"及"霉菌性外阴炎"条。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参见“外阴炎”条。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治疗上应着重局部炎症的治疗,同时要详细查其致病原因,对某些全身性疾患如糖尿病等亦应针对病因积极控制。
1. 一般治疗:应当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不穿紧身的内裤及化纤织物;有些卫生巾及月经纸宜暂时避免使用;有些冲洗外阴的药物应停用。急性期要充分补充体液、休息、禁止性交。
2.病因治疗:要在查明病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积极治疗。对阴道炎宫颈炎、糖尿病、瘘管等用药物控制或手术修补。:
3.局部治疗: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日2~3次,或局部涂抗生素软膏或可的松软膏。
4.全身治疗:外阴毛囊炎、疖肿感染严重者给予磺胺药物或抗生素治疗。
中医治疗 本病治法以健脾利湿、疏肝解郁为主,另佐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痒等法。临证应内外治法相结合。本病的治疗应着重调整脏腑功能,健脾、疏肝、益肾。湿热为患者,宜清利湿热;感染邪毒虫蛊者,宜解毒杀虫;肝肾阴虚者,宜润燥祛风。同时配合外用疗法。一、辨证选方 l、脾虚湿盛 治法:健脾利湿,止痒。 方药:完带汤加减。白术30g,苍术30g,山药20g,陈皮15g,车前子15g,萆薢20g, 茯苓15g,泽泻15g,蛇床子20g。如外阴被搔后流水量多难止,局部疼痛者加苦参20g;外阴被搔后流水及白带混有血丝者,可加白芨15g,土茯苓15g。 2、肝经湿热 治法:疏肝清热,解毒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20g,黄芩15g,泽泻15g,生地15g,木通15g,柴胡15g,丹皮 15g,黄柏 15g,意苡仁 15g。如头晕目眩者可加菊花 20g; 口舌生疮加黄连 15g,山桅子 15g;大便燥结、小溲短赤者加大黄 10g。外阴肿痛脓毒甚者合五味消毒饮(公英,地丁,野菊花,双花,天葵子)。 3、肝肾阴亏 治法:滋阴降火,祛风止痛。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味。知母15g,熟地15g,黄柏15g,丹皮15g,泽泻15g,山萸肉15g,山药15g,茯苓15g,蛇床子15g,白鲜皮15g,制首乌15g,当归15g。如夜寐欠佳可加夜交藤桂圆肉各15g;如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可加党参、白术、炙甘草各15g。二、专方验方 1.蛇床子洗方:蛇床子20g,川椒15g,百部15g,明矾20g。上方可煎场,趁热先熏后洗,坐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止痒膏:丹参鸡血藤、赤芍补骨脂何首乌、yin羊藿各30g,冰片1g。以香油及鱼肝油加脂,调合冷却后制成,涂于患处表面,每日2次,每一周为一疗程,适用肝肾不足外阴搔痒,皮肤粘膜干燥破溃者。
中药 1、西瓜霜:具有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阴痒、阴部肿痛明显,搔后流白水或黄水者,可喷涂于患部,每日2-3次。如阴中痒甚亦可同时喷涂于阴道中。
2、冰硼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能,外用治阴痒搔后流水,红肿疼痛明显加重,或生疮流脓者。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由于解剖学特点,外阴易受外界感染,外阴又与尿道、阴道、肛门邻近,经常受尿液及阴道分泌物浸渍为炎症好发部位,因此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实属必要。但一旦罹患外阴炎,应积极采取防治措施。中医认为本病发生多因湿热蕴积、感染邪毒、虫蛊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治疗时应针对外阴炎的病因进行辨证论治,湿热蕴结者宜清热利湿;感染病虫者宜清热利湿杀虫;血虚生风化燥者宜养血祛风。轻者只需外用药如1:500Q高锰酸钾坐浴后,局部用紫草油外涂。重者除内服中西药外配合外用药效果更佳。如蛇床子洗方(蛇床子、川椒、苦参、明矾、百部各 10~ 15g)煎汤趁热先熏后坐浴,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①阴痒带下如泡沫状(或分泌物查见阴道毛滴虫)加秦皮、大黄、黄连各15g,每晚熏洗后阴道给予鹤草芽栓或灭滴灵片0.2g。②外阴奇痒难忍伴带下如豆渣样(或分泌物查见霉菌)加虎杖、土槿皮各30g,熏洗后阴道给予克霉唑栓或妇炎平胶囊。③阴部红肿痛甚者加公英、地丁、野菊花各20g。④阴部破溃去川椒加白芷15g熏洗后外敷珍珠散。⑤如局部感染较重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等给予适当抗生素。⑥糖尿病引起的外阴炎,除用中药熏洗外应内服消渴丸。中西医结合治疗非特异性阴炎,不但见效快,而且疗效可靠。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景岳全书·妇人规》所谓:“妇人阴痒……多由湿热所化。”《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说:“阴痒,蚀在肠胃,因脏虚,蚀阴,微则痒,甚则痛,或外生疙瘩,或脓水淋漓。”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