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特发性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小儿)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特发性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小儿)

  
疾病名称(英文) child idiopathic intestinal malabsorption syndrome
拚音 TEFAXINGCHANGXISHOUBULIANGZONGHEZHENG(XIAOER)
别名 中医:脾虚泻,湿泻,虚劳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消化系统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特发性或原发性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系由于小肠粘膜的某种缺陷,造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或维生素等的吸收功能异常。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对含麦胶 (面筋)的食物异常敏感有关。麦胶中所含的毒性麦素可能诱发肠粘膜的异常免疫反应而致病。遗传因素也可能与本病的发病有关,患者家族中常有多人发病。乳糜泻还可能与先天性酶缺陷有关。
中医病因 本病的病因主要为脾胃本虚所致。可为先天禀赋不足,亦可为后天调理失宜。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脾胃虚损,运化无力,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反为湿滞,并走于大肠而为泄泻。久泻不已,伤及肾阳,使釜底无薪,土失火暖,致用于清稀,形神俱败。脾肾已伤,则脾不能运,肾不能固,病无愈期,造成虚羸。本病病位在脾,日久累及于肾。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为虚损性疾病,以慢性腹泻为特点,因病致虚,因虚生变,变在全身。病初多见虚实夹杂的证候,病在脾胃。久之殃及于肾,肾脾俱虚,故呈现一派虚象。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以下两种证候类型。
1.脾虚积滞
主证:大便溏薄,夹有乳食残渣,臭秽,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喜按,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弱。
分析:本证多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理,造成脾胃虚损所致。脾不布津,胃不磨谷,水谷不分,混杂而下,可见腹泻。脾虚运化无力,故见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脾虚气血无以化生,故见面黄乏力。
2.脾肾阳虚
主证:病程日久,腹泻反复发作,或晨起脐周作痛,肠鸣即泻,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腹部喜暖,形体消瘦,畏寒肢冷,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分析:本证多因脾虚及肾,脾肾阳虚所致。肾阳不足,不能暖脾助运,水湿滞留,水精混下而致泄泻。脾胃损伤,小肠不能泌别清浊,脾脏不能散精于全身,全身脏腑无以滋养,而见一派虚象。
西医诊断标准 吸收不良综合征诊断标准:
1.腹泻,每日大便数次至十余次,量多,糊状,不成形,多泡沫,有油光和恶臭;可有体重减轻、贫血、浮肿、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等表现。
2.大便苏丹Ⅲ染色脂肪球阳性。脂肪吸收试验及D-木糖试重症肝病或肾病综合征等患者发生。
3.多在肠道感染后发病,有发热腹痛等感染征象。腹部有不定位压痛、反跳痛,但缺少板样张直。起病可呈不同形式:①腹水急剧生长;②剧烈腹痛似急腹症;③感染性休克;④原发病突然加剧,或发生肝昏迷;⑤少数症状较轻,须赖腹水检查发现。
4.腹水多呈不典型渗出液改变(为原有腹水漏出液稀释),比重常在1.012~1.018之间,Rivalta试验阳性,细胞计数>0.5×109/L(500/mm2),分类以多形核细胞为主,腹水培养可有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生长;腹水鲎试验(内毒素试验)可阳性。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腹泻:绝大多数病人有腹泻,典型者呈脂肪泻,粪便色淡,量多,含较多脂滴或呈泡沫样,多有恶臭。每日大便数次至数十次不等。腹泻多为持续性,也可间歇发作。少数轻症或早期患者可无明显腹泻。
2.腹痛:相对少见。多为胀痛,常在排便前发生。可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及腹部轻压痛。
3.消瘦、无力:程度不一,严重病例体重明显减轻,甚至呈恶液质。消瘦、无力主要与蛋白质、脂肪吸收障碍有关,脱水、缺钾等继发性异常也是重要原因。
4.维生素缺乏及水电解质紊乱:常出现多种维生素缺乏及脱水、低钾等内环境紊乱。可表现为佝偻病、骨软化、手足搐搦、出血倾向、脚气病、口炎、毛囊角化、角膜干燥、夜、失钾性肾小管肾病等。
5.其他:由于血浆蛋白降低,常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或因继发感染而有发热。在脂肪泻明显时,常有夜尿增多。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胃肠X线检查:小肠常有功能性改变,多见于空肠中段及远端,主要表现为肠腔扩大、积液和钡剂沉积,肠曲分节呈雪片状分布现象,粘膜皱襞增粗或肠壁平滑呈“蜡管征”及钡剂通过延迟等。
实验室诊断 肠吸收试验: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常用的几种试验如下: (1)脂肪吸收试验:口服40%碘油0.5ml/kg,前一晚顿服,翌晨留尿后于试管内递增成倍稀释至1:32。加入淀粉,变蓝即为阳性。正常稀释度范围为1:8~1:32,本病稀释度多在1:8以内。 (2)糖吸收试验:口服糖后血糖增加很少,增幅低于1.67mmol/L,支持诊断。 (3)木糖排泄试验:正常口服木糖(0.5g/kg)后30~60分钟,血中木糖量可达30~50mg/dl,并持续约60分钟。5小时内尿内排出量应为20~30%。糜乳泻病人口服后2小时内血木糖多不到10mg/dl,5小时内尿内排出量低于10%。 (4)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先肌肉注射维生素B12 1mg以饱和肝脏所需。试验时口服放射性同位素60Co标记的维生素B12 1~2μg。正常24小时内尿中排出超过7%,如排出2~7%示轻至中度吸收不良,小于2%则提示小肠吸收功能严重不良。
血液 1.周围血象:易见贫血,多为巨幼细胞性,也可为混合性。继发感染时白细胞一般升高,或有核左移。 2.血生化测定:可见钾、钠、钙、镁降低,血脂及白蛋白也常低于正常。严重者可出现血清叶酸萝卜素及维生素B12水平下降。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小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显微镜下可见绒毛缩短、形态不规则、互相融合或消失,表层环状细胞减少,柱状上皮细胞变低平,胞质有空泡等改变。部分病例粘膜粗厚,呈慢性炎症改变,绒毛仍存在,但杂乱无章。
西医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可有腹泻、腹痛。但常有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史,大便经常或间歇带有粘液或脓血,粪便培养有志贺氏菌属生长。
2.结核性腹膜炎:常有腹泻、腹痛和腹胀,病程迁延,多明显消瘦,易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混淆。但其粪便次数一般仅3~4次,呈稀糊状便,粪脂含量多无异常。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3.症状性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肠管手术切除过多或肠管广泛病变,如短肠综合征、克隆氏病、淋巴瘤等也可继发引起肠吸收不良。鉴别主要靠原发病的其他表现,必要时做纤维肠镜或活检以明确诊断。
4.肠道易激综合征:多见于5~10岁儿童,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及上腹饱胀等症状。但粪脂含量一般不高,大便次数相对较少,常有精神因素或其他诱因,有心悸、气促、胸闷、乏力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饮食调整、精神治疗,辅以适量镇静剂常有疗效。病理组织学及血生化检查无异常改变。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吸收不良综合征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腹水恢复为漏出液改变。
2.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腹水基本呈漏出液改变。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本病治疗尚无特异性方法,饮食调整有一定效果。
一、替补治疗
由于本病常有多种营养素的明显缺乏,治疗时应予以补充。
1.饮食:治疗开始阶段可禁食,采用全静脉营养代替饮食,或采用要素饮食。以后饮食中逐渐增加糖类、蛋白质。脂肪含量宜低,在腹泻发作期间每日应低于40g。若明确对某种糖类、蛋白质或脂肪吸收不良,则应从食物中长期剔除。对麦胶敏感者,尽量采用无麦胶的饮食治疗。
2.电解质:常需补充钙、镁、钾、铁等。具体用法是:①钙:口服葡萄糖酸钙每日3~6g,分3次,或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每日5~10ml。②镁:口服硫酸镁每日3g,分3次,或20%硫酸镁每日5~10ml,深部肌肉注射。③铁:常用硫酸亚铁每次0.1~0.3g,每日口服3次,疗效不佳者可肌注。④钾:10%氯化钾每日1~2ml/kg,分3次口服,胃肠道反应明显者改用10%枸橼酸钾,用法相同。
3.维生素:①维生素A:每日2万~5万IU,分1~2次口服。②维生素D:每日5000~3万IU口服,1个月后改用预防量每日400~800IU。③维生素K1:每次5~10mg,每日肌注2次,或维生素K。每次2~4mg,每日3次口服。④叶酸:每日5~10mg口服。⑤B族维生素:可补充B1、B2、烟酸、B12等。
4.微量元素:一般通过输血或血浆可满足需要,勿需额外补充。
二、支持治疗
可少量多次输血、血浆、丙种球蛋白或白蛋白,以提高机体抵抗力,纠正低蛋白血症。
三、对症治疗
腹泻严重者可用止泻剂。一般选用复方苯乙哌啶每次1.25~2.5mg,每日2~3次口服,普鲁苯辛每次15mg,每日2~3次。也可服用活性炭每次0.3~0.6g,每日3次,或次碳酸铋每次0.15~0.3g,每日3次。严重者可服用复方樟脑酊每次0.05~0.1ml,每日2~3次。
中医治疗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温肾健脾,培补先后天为原则,根据不同证候,采用不同治法。病初表现为脾虚夹滞,治疗时补虚不忘导滞,以免补虚留邪。后期全身营养状况差,以虚为主,治疗重在补虚,调整阴阳平衡。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辨证选方
1.脾虚积滞
治法:健脾益气,消食导滞。
方药:健脾丸加减。党参白术麦芽泽泻各9g,陈皮山楂神曲各6g,枳实甘草各3g。呕吐加半夏、生丁香;寒凝腹痛加白芍木香干姜;腹胀满加厚朴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肾运脾、涩肠止泻。
方药:四神丸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各10g,陈皮、吴茱萸补骨脂各6g,木香、肉豆蔻五味子各3g。腹泻日久加赤石脂诃子肉、罂粟脱肛升麻柴胡
二、专方验方
1.慢性腹泻方:北沙参6g,炒白术6g,茯苓6g,炙甘草3g,陈皮6g,砂仁3g,炒谷麦芽6g,内金5g,荷叶3g,煨诃子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止泻散苍术炭4.5g,白术炭4.5g,莲子6g,炒扁豆9g,通草1.5g,炒山药9g,云苓6g,车前子4.5g,煨诃子6g,煨肉蔻3g,姜厚朴4.5g,甘草1.5g。共为粗末,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
3.二术汤:炒苍术6g,炒白术6g,煨葛根6g,生麦芽10g,炒扁豆10g,肉豆蔻3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4.敛养脾阴方:淮山药15g,莲肉10g,石斛10g,白芍10g,乌梅6g,甘草3g,谷芽10g,佛手花6g,太子参10g,冬瓜仁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中药 1.桂附理中丸:具有温中祛寒,补益脾胃的功效。用于本病属中焦虚寒者。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2/3丸,6~9岁每服1丸,日服2次。
2.幼泻宁冲剂:具有健脾利湿,温中止泻的功效。用于本病属脾失健运者。6个月~1岁 每次6g,1~3岁每次12g,每日3次。
3.健脾八珍糕: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用于本病属脾胃虚弱者。每次3~4块,婴儿每次1~2块,每日2次。
4.小儿腹泻散:具有温中固肠,健脾止泻的功效。用于小儿久泻脾阳不足者。周岁以内每服1g,1~3岁每次2~3g,3~6岁每次4~6g,每日3次。
5.温脾固肠散:具有健脾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久泻。6个月~1岁每服2g,1~3岁每服3g,3~6岁每服4g,日服2次。
6.健脾资生丸:具有补益脾胃,消食止泻的功效。适用于慢性腹泻属脾胃虚弱者。6个月~1岁每服2g,1~3岁每服4g,6~9岁每服6g,日服2~3次。
针灸 1.体针:取脾俞、肾俞、足三里、章门、中脘为主穴,腹胀加气海、公孙;腹痛灸神阙;手足逆冷灸关元。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2.耳针:取大肠、小肠、交感、脾、肾等穴。每次取3~4穴,毫针浅刺,中等刺激,不留针,隔日1次;亦可贴压王不留行籽,每次3~5天,每日按压2~3次,两侧耳穴交替使用。
推拿按摩 推三关、补脾经、推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腹胀加运内八卦;久泻加按揉百会;肾阳虚加补肾经、揉外劳宫。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开云App闪退解决方案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